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西部地区要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

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饲料作物,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加强饲料安全管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兽药,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转变畜禽饲养方式,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提高畜牧业养殖水平。

完善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小区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大对西南岩溶地区种草养畜的扶持力度,保护和建设草原。扩大对畜牧业的财税支持,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等方面的建设,继续清理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不合理税费,继续实行对饲料产品的优惠税收政策,调整完善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对引进优良种畜禽、牧草种子继续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 4、积极发展水产业

按照“保护资源、科学养殖、持续发展”的原则,继续执行海洋伏季休渔、长江春季禁渔和捕捞“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加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积极发展过洋性渔业,加快开拓大洋性渔业。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快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鼓励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政渔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平安渔业”。 5、壮大林业产业体系

按照“保护优先、持续利用”的原则,积极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搞好木材精深加工,推广林纸、林板一体化,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发展竹产业、花卉和林木种苗业、森林旅游业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林业产业。

┌──────────────────────────────────────┐│ 专栏4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工程 ││ ││ 以新疆为主的优质棉基地建设→继续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扩││大商标准棉田规模,续建完善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优势产区,建││设棉花生产基地。 ││ 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建设→建设良种繁育及统一供种体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善病虫害防治和土肥监测等设施,逐步实现“双低”油菜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 ││产。 ││ 糖料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甘蔗优势产区建设甘蔗生产基││地,改善田间灌溉条件,加快甘蔗新品种繁育和推广。 ││ 畜禽养殖小区示范工程→在优势区域建设一批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规范养殖小区建││设和生产标准,重点抓好养殖小区畜禽良种、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等建设,带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 渔港工程→重点建设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 ││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南方原料││林产业带、

长江中下游原料林产业带、黄淮海平原工业原料林产业带。以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为依托,大力建设各类珍稀树种培育基地。 │└──────────────────────────────────────┘

(三)增加农民收入 1、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树立和运用大市场、大资源、大农业的理念,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专用农产品,扩大蔬菜、园艺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转化增值。适应农业食物保障功能强化、原料供给功能强化、就业增收功能强化和生态保护功能彰显、观光休闲功能彰显、文化传承功能彰显的新变化,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观光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开发农业新功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能源作物,拓宽农业增收渠道。 2、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逐步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纳入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生产经营体系。

3、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业、糖料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和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一批重点骨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建筑业。引导农村工业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促进产业集聚。落实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乡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乡镇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发展农产品保鲜、储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加快供销社经营网络升级改造,鼓励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积极发展农村集贸市场,规范发展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农资市场。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加快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旅馆

服务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加快发展小城镇。重点抓好县城和中心建制镇的规划和建设,健全小城镇投融资机制,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改变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坚持把发展小城镇同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结合起来,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载体,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带动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到小城镇定居,加快形成企业集群、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县域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扶持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5、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进城务工。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取消针对农民跨区域就业、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落实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依法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和随意延长工时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改善劳动环境。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快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帮助农民工解决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带动农民致富。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在搞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引导性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以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需要。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五年培训农民工5000万人以上,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6、继续做好扶贫工作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创新扶贫工作方式。逐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等专项扶贫投入,加强和完善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对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继续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重点解决好贫困人口的吃饭、饮水和增加收入问题。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有计划地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扎实推进整村扶贫计划,集中财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扩大贫困农民脱贫致富途径。高度重视农村特困户的扶贫和救济工作,对不具备基本

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救济扶贫。对特困户子女通过寄宿教育、家庭寄养、社会托养、减免非义务教育收费等方式,改善其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继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开发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团的传统美德。

┌──────────────────────────────────────┐│ 专栏5 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工程 ││ ││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投资参股、贷款贴息等方式,建设高效种植和养殖基 ││地,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储藏保鲜和产地批发市场的扶持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 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工程→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面广,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深、││精、特、优方向发展。 ││ 农村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工程→重点对500家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场地、交易棚 ││厅、水电道路、卫生保洁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批发市场储藏、保险、加工分选包装、市││场管理、市场信息采集发布、质量安全监测等功能,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支││持农村生活日用品批发市场、农资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建设。 ││ 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工程→继续在全国选择部分重点镇,通过扶持产业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扶持发展小城镇经 ││济。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鉴定、就业服务和维权服务能力││建设,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 以工代赈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乡村道路、草场建设、饮││水安全和小流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 ││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有计划地对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缓││解迁出地人口压力,改善迁入地生产生活条件,拓展脱贫致富渠道,恢复和保护迁出地││生态环境。 │└──────────────────────────────────────┘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加强生态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逐步实现生态建设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交,从人工建设为主向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并重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依据,加强对自然生态的监测评估和保护,对划为限制开发区域的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新疆阿尔泰山地森林生态功能区、青海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新疆塔里木河荒漠生态功能区、新疆阿尔金草原荒漠生态功能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苏北沿海湿地生态功能区、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对划为禁止开发区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依法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