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继续实施东中部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和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治工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53亿公顷以上,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公顷左右。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改良盐碱地,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农田。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力度,完善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施肥提供指导和服务。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多积农家肥,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改进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防止化肥、农药、农膜不合理使用对土壤的污染。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质量调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结合重大农业项目,加强农村田间机耕道路建设,切实解决农业机械下地难问题。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以四大粮食作物为重点,加快新品种选育,集成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促进良种良法配套。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农业生物灾害防控行动,搞好超级稻等粮食新品种的推广工作,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病虫害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力争全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每亩325公斤左右。

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13个粮食主产省和西部重要产粮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农机装备推进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稳产标准粮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支持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区域性商品粮基地,解决西部地区粮食供给问题,促进粮食区域平衡。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的作用,优化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基地。

加强重大农业技术攻关。依靠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主要农作物育种和高效栽培、畜牧水产育种和疫病控制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作物高效栽培模式、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训科技示范户,积极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和保护性耕作、平衡施肥、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采取科技承包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先进生产技术。

3、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良种体系。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改良、良种繁育、种子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质资源保护及品种性能测定设施。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县及县以下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整合基层涉农服务机构和资源,鼓励建立综合性农业服务站(所)。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健全以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机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加快实施《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建设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体系,稳定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动物标识和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完善重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植物保护水平。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农药残留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完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农业投入品技术标准,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重点地区、品种、环节和企业,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实行添加剂规范使用制度。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液态奶等农产品标识制度。推行地理标志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抓好“金农”工程,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初步形成延伸到基层农村的信息网络。结合“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金宏”工程)建设,继续选择一些农业和农村经济比重大、区域特色明显的市、县建设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提高农村经济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完善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健全水文测报、洪水预警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完善重大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体系与机制。建立森林(草原)火灾监控和防火指挥系统。完善农村气象服务系统,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4、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

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和农作物结构,在西北等水资源短缺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控制发展高耗水农作物。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末级渠系改造、灌区用水计量等措施,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新建灌区要全部建成节水型灌区。加快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购买节水灌溉设备,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广微灌、喷灌、渗灌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结合解决人畜饮水,积极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推进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

深入开展节约用地、科学用种、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及节约能源活动。提倡精耕细作,发展间作套种,推广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提高土地、水面利用率。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种子包衣等技术,提高种子成苗率,节约用种。普及科学施肥知识,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坚持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推广先进适用的施药机械和施药技术,加强安全用药宣传,引导农民按照技术规范科学用药。鼓励生产、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推广节柴灶具,节约农村能源。 5、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养殖业与种植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和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倡秸秆过腹还田,加快秸秆气化技术的试点、总结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价值。在坚持以“非粮”作物为主,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化工的同时,加大纤维素乙醇开发力度,促进纤维素乙醇的产业化发展。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对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控,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或取缔。加强农村工业园区“三废”处理设施建设。 6、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研制、示范和推广,力争玉米机械收获取得重大突破,水稻机械化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机械稳步发展,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农场职工、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完善农机作业市场信息,进一步推进农机跨区作业。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确保农业机械安全运转,高效使用。积极发展高浓度肥料、缓释肥料和复混肥料,加强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的研发及其生产。

┌──────────────────────────────────────────┐│ 专栏3 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 ││ 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粮食主产省及非主产省的重要粮食产区,以地市为单位,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稳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重点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良种繁育等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 ││设,适当完善病虫害防治等农技服务设施。 ││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13个粮食主产区的484个粮食主产县(场),建设标准粮田、良种繁 ││育、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 ││ 农业综合开发→以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科技等措施,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农业示范建设→以调整农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在全国各地选建一批各具││特色、类型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为各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 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以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为目标,在全国建设116个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为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有效机 ││制发挥示范作用。 ││ 沃土工程→加强中产田耕地质量建设和土肥新技术创新,完善耕质量监测网络体系,使项目││区的中产田耕地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

││ 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品种改良、良种繁育及种子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左右。建设畜禽水产原、良种场,改善种质资源保护及品种性││能测定设施。 ││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防疫技术支撑、防疫物质保障六大系统。重点完善国家、省、县、乡镇四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在全国有畜产品产出的2743个县(市)、团场建设动物防疫站,全国286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建设动物卫生监督站,重点乡镇建设兽医站。 ││ 植保工程→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控体系、优势农产品有害生物非疫区、技术支撑等建││设,提高我国抵御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 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根据不同地区地貌、土壤、作物和耕作制度等不同条件和特点,通过工││程、设施、农艺、农机、化学和管理等措施的综合应用,提高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水灌溉等││综合节水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 ││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国家、省、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初步建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 ││ 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系统→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抓好“金农”工程,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结合“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金宏”工程)建设,加强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建设,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 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基础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气象保障系统,提││升农民气象科技素质,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1、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

继续扩大优质稻谷、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小杂粮、优质马铃薯、高油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抓好优质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糖料和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不断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专业村、专业乡、专业镇。 2、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重点建设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关中平原和河套平原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平原专用玉米产业带,东北大豆产业带,新疆、黄淮海和长江流域优质棉花基地,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糖蔗基地,甘肃、内蒙古和宁夏马铃薯产业带,热带亚热带作物产业带。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扩大和深化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拓展两岸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两岸农业合作机制。 3、大力发展畜牧业

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点,优化布局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按照“稳定牧区、发展农区、合理开发南方草山草坡”的总格局,以草食、节粮型畜禽为主,稳定发展生猪和家禽生产,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大力发展奶业,扶持南方地区发展水奶牛,鼓励发展特种养殖。东部沿海地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要加强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粮食和劳动力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