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局面开始转变,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农产品贸易大幅增长。

┌─────────────────────────────────────────────┐│专栏1 “十五”计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指 标 │2000年 │“十五” │ 2005年 │“十五”年 ││ │ │计划目标 │ │均增长(%) │├─────────────────────┼────┼─────┼─────┼──────┤│耕地保有量(亿公顷) │1.2827 │1.28 │1.22 │-1 ││ │ │ │ │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29.7 │33 │33.7 │[4] ││ │ │ │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4.8 │13 │12.6 │[-2.2] ││ │ │ │ │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50 │44 │44.8 │[-5.2]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 │[4000] │ │[40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 │5 │ │5.3 ││森林覆盖率(%) │16.55 │18.2 │18.21 │[1.66] ││五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公顷) │ │[2500] │ │[2400] ││五年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万公顷) │ │[1650] │ │[850]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2 │0.45 │0.45 │[0.03] │├─────────────────────┴────┴─────┴─────┴──────┤│注: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

(二)“十一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1、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变化。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二是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国家对“三农”工作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四是农产品贸易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五是农村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社会事业得到高度重视。这些新交化既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2、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根据新的形势,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发展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初步具备了进一步加强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支农投入不断加大;国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有利于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农业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为缓解农业资源约束,发展现代农业展现了新的前景;随着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和公共财政不断完善,为改善农村居民

教育、卫生、文化生活等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发展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亿万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生产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全社会正在形成的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良好氛围,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条件。 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总体上仍然是靠天吃饭;耕地减少、淡水紧缺和人口增加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扭转,资源和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农业污染及渔业水域环境恶化等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新的威胁;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农业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农村组织化程度不高,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供求矛盾尖锐,与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压力增大,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对国内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明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尚待建立和完善;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深化改革开放,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以加强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为保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十一五”时期农

村经济社会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发展目标:

--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耕地面积稳定在1.2亿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现有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棉花、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改善。动植物保护能力明显加强。

--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0.8:1。农民就业结构

逐步优化,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全国城镇化率达到47%。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迈出重要步伐。农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约5个百分点。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化肥、农药利用效率提高到35%。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8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基本遏制。植树造林2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公顷,新增治理“三化”草地5200万公顷,新增治理沙化土地750万公顷,实施生态修复面积3000万公顷。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江河湖库二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5%。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争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50%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67万公顷,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55%。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28.8%。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解决农村无电人口基本用电问题。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积极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人口稳定在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和结构得到改善。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按2005年价格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2%以上。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重视和关心农村弱势群体,落实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生活。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培育文明、健康、高尚的思想氛围和道德风尚,努力形成团结、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环境。

┌────────────────────────────────────────────────────┐│专栏2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 类别 │ 指 标 │ 2005年 │2010年 │ 年均增长 │ 属性 ││ │ │ │ │ (%) │ │├────┼────────────────────────┼────┼────┼──────┼─────┤│ │耕地面积(亿公顷) │1.22 │1.2 │-0.3 │约束性 ││优化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 │4.84 │5 │0.65 │约束性 ││农业 │ │ │ │ │ ││结构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

的比重(%) │33.7 │38 │[4.3] │预期性 ││ │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 │0.5:1 │0.8:1 │ │预期性 │├────┼────────────────────────┼────┼────┼──────┼─────┤│ │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48 │53 │[5] │预期性 ││转变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5 │0.5 │[0.05] │预期性 ││增长 │化肥利用效率(%) │30 │35 │[5] │预期性 ││方式 │农药利用效率(%) │30 │35 │[5] │预期性 ││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36 │45 │[9] │预期性 │├────┼────────────────────────┼────┼────┼──────┼─────┤│ │森林覆盖率(%) │18.21 │20 │[1.79] │约束性 ││ │造林面积(万公顷) │ │ │[2000] │预期性 ││改善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公顷) │ │ │[2500] │预期性 ││生态 │ │ │ │ │ ││环境 │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万公顷) │ │ │[5200] │预期性 ││ │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万公顷) │ │ │[750] │预期性 ││ │主要江河湖库二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48 │551 │[7] │预期性 │├────┼────────────────────────┼────┼────┼──────┼─────┤│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 │5667 │5867 │[200] │预期性 ││基础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亿人) │ │ │[1.6] │约束性 ││设施 │ │ │ │ │ ││建设 │发展农村沼气(万户) │1800 │4000 │[2200] │预期性 ││ │新改建农村公路(万公里) │ │ │[120] │预期性 │├────┼────────────────────────┼────┼────┼──────┼─────┤│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 │ │[4500] │预期性 ││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55 │>4150 │>5 │预期性 ││ │ │ │ │ │ ││生活 │工资性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 │36 │>42 │>[6] │预期性 ││水平 │ │ │ │ │ ││ │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 │40 │55 │[15] │预期性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23.5 │>80 │>[56.5] │约束性 │├────┴────────────────────────┴────┴────┴──────┴─────┤│注: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农民收入按2005年价格计算 │└────────────────────────────────────────────────────┘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