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

摘要:对会计确认从含义、地位、阶段、基础和标准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及会计计量的定义、选择、属性和新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同样的分析。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同时做了有关公允价值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一、会计确认的含义及地位

FASB将“确认”定义为“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正式地列入某一个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哪些经济业务或项目应该进入会计系统; 2.进入会计系统的项目,应记录为什么会计要素; 3.何时确认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4.所确认的金额是多少。

我国葛家澍教授指出,“确认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程序。它是指交易、事项或情况中的一个项目应否和应在何时和如何当作一项要素加以记录和计入报表内容与合计的过程。” 在这里,会计确认解决应否、如何、何时确认三方面的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只有财务报表表内的表述才是确认报表附注、其它财务报告的表述不能叫做确认。正如FASB指出的,“既然确认的意思是既用文字、又用数字来描述一个项目,其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总计之中,用其它方法作出的交待不是确认。可以在注释、在财务报表正文的括号里、在辅助信息中、以及在财务报告的其它方法交待的有关财务报表各项目的信息及其量度,不能用来替代符合确认标准和项目在财务报表中的确认?? 最有用的信息,一般应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

会计确认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最重要、最有用的信息都是通过财务报表来提供的,其它财务报告只是补充。而财务报表的形成,离不开会计确认。经济活动发生以后,如何由源数据成为会计信息,提供给用户以帮助其进行投资、信贷和其它决策? 经济业务发生后,只有一些杂乱无章的源数据,这些数据必须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后,才能以会计信息的方式输出。会计确认就是解决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首先,这些数据并不是全部都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而必须有所选择,因而有一个筛选的过程。这就是会计确认

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否”。其次,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在本期进入还是在以后期间进入,这就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会计确认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何时”。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由其派生出来的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来作判断的标准。其三,这些数据最后在财务报表内应以何面目出现,会计确认的第三个问题“如何”就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后,经济业务在报表上所反映的金额是多少,这是会计计量的问题,但如果没有前面的筛选,就无法进行计量,因而确认是计量的前提,没有确认就没有计量,计量是确认的结果。

二、会计确认阶段

(一)输出信息观。

如葛家澍教授在《会计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的,“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初始确认解决的是经济业务的数据是否应该输入会计系统以及输入会计系统的数据到底对哪些会计要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再确认则是决定哪些项目是否以及如何列入财务报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中指出的,“确认的主要特点在于:何时和以何种金额并通过什么要素记录(初始确认) ;何时和以何种金额并通过什么要素列入财务报表(再确认)。”也就是说,在这种观点下,初始确认解决的是会计记录(输入)的筛选问题,而再确认解决的则是财务报表(输出)的筛选问题。

(二)未来变动确认观。

在这种观点下,初始确认不仅仅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数据输入的筛选,而且也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反映。而再确认则是指对初始确认和计量进入财务报表后发生的变动的确认,也就是对已确认的事项未来变动或消失而进行的确认。

三、会计确认的基础

会计确认的基础是解决何时确认的问题,对此,有三种选择: 1.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认收入或费用。在收付实现制下,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本期收入;所有现金支出,都作为当期费用。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纯粹的收付实现制是不存在的,实际应用的是一种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遵循按现金收支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总体原则之下,对其它一些事项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加以确

认。

2.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作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 3.现金流动制。

在现金流动制下利润的确定是采用盘存法,即利润是前后两期净资产的变动额(这实际上是收益计量的资产负债观)。在现金流动制下,是以可能的现金流量来确认利润,期末持有的净资产视为虚拟的现金净流入,期初的净资产被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出,二者的比较相当于当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额的对比,其差额(虚拟的现金净流量)就是当期所取得的利润额。在现金流动制下,全部资产是以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转现值来计量的。现金流动制所关注的,不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还包括可能的或虚拟的现金流动。

四、会计确认标准

会计确认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对此, FASB指出:确认一个项目,在符合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这两个前提之下,应符合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四个标准。IASC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满足要素的定义的项目,如果满足了以下标准,就应当加以确认:( 1)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 2)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CIAC在ASC中认为,会计确认的标准包括:( 1)该项目具有恰当的记录基础,其金额能合理地予以估计; ( 2)对那些涉及获取或放弃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而言,这些利益的获取或放弃将极有可能发生。以上标准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三点:( 1)符合要素的定义,( 2)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 3)能可靠计量。至于相关性、可靠性,乃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似乎并没有必要专门作为确认的标准。

五、会计计量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家井民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1975)一书中认为:“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据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IASB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确认和计列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具体的计量基础。”AAA在1966年公布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给计量下了一个定义“会计就是要计量和传递一个经济主体活动中的数量方面,虽然定性信息是重要的,但会计职能强调通过数量表示有意义的定量信息来增进有用性。会计从历史上来看,主要是一种以货币形式来反映经济活动的手段。”享德里克森则表述为:“会计上的计量是指给那些与企业有

关的事物确定其数值而按适合于加计总数或分开总数的方式来求得;”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澎教授认为:“计量,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

在理解会计计量时我们还必须澄清二点认识:

1.会计计量最终是为会计报告服务的,真正目的则是达到为会计目标服务的目的。因此,会计计量原则、方法、模式的选择要服务于会计目标。APB曾于1970年的四号公报中提到“会计功能在于提供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主要是财务性质),以便做出经济殊策。”

2.会计计量中,货币单位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严格来说,会计计量包括使用价值和货币计价两个方面。使用价值定量是会计计量的最基础方面。如某资产的容器体积这个数字。货币计量,以适当的货币尺度将所确定的使用价值计量中以一定的货币数额表现出来。它体现了现代会计要求能综合、全面、系统地反映计量客体。因此现代会计的特征是一种货币计量。

六、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

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要根据不同会计计量目的和具体计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来确定。从理论上讲,在会计计量的不同阶段、不同范围,或为了满足会计计量的不同目的,确有选择多种计量单位的必要,以确保会计计量能符合多种会计计量目的的要求,提供不同信息使用者特殊需要的会计信息,以使会计信息更具决策有用性。

在国家未作任何变动的情况下,一般均应以法定流通货币的名义单位进行计量,并保持长期稳定。如出现非本位币反映的经济业务,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或市场公认的换算率,将非本位币货币换算成本位币货币进行计量。货币购买力微弱的变化,并不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在一段时期内可能被相互抵销,所以不必马上改变货币计量单位。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当物价持续单向变动时,且其变动率较大,有充分理由来证明原有的会计计量单位已不再适用时,才有必要改变原先选定的会计计量单位。如这种改变会引起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发生变化的,则有必要加以充分说明。日常会计计量中在选用非货币计量单位时,应尽可能保持原先选定的计量单位,使各期所用的实物量单位或劳动量单位保持一致,便于比较分析和考核。如要运用某些标准量单位以进行调整换算的,则一经选定也应尽可能地保持稳定,而不宜经常变动。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对外报告的会计计量信息而言的。至于对内提供的为特殊决策所用的会计信息而选择特殊的非货币单位计量时,选择上的变化有时是必需的,只是要附加必要的说明解释。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