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2007-2006及实施指南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AQ2007-2006及实施指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暴风雨(雪)、地震及台风等; ——火灾; ——爆炸;

——滑坡、坍塌。 14.1.2 应急准备管理

14.1.2.1 企业应指定专人管理应急工作,并根据应急演练中的风险和企业内外部事故、事件的应急经验,及时完善应急准备工作。

14.1.2.2 定期评审与企业应急有关的外部应急部门,如消防、医疗部门。 14.1.2.3 企业应评审可能造成企业紧急情况的外部机构及其影响,如危险货物的供应商及其危险物品的类型、数量、位置的信息等。 14.2 应急计划

14.2.1 企业应针对认定的紧急情况编制应急计划,并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及履职方法。 14.2.2 编制应急计划时,应考虑: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 ——安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以往事故、事件和紧急状况的经验;

——企业现有的应急能力和应具备的应急能力; ——专业应急部门可以支援的应急能力; ——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等。 14.2.3 应急计划的内容应包括: ——接警与通知; ——指挥与控制; ——警报与紧急公告; ——应急资源; ——通讯;

——事态监测与评估; ——警戒与治安; ——人员疏散; ——医疗与卫生; ——公共关系; ——应急人员安全; ——搜索与援救; ——泄漏物控制; ——现场恢复。 14.3 应急响应

14.3.1 企业应根据事故或紧急情况确定启动应急程序,并按事先规定的响应级别实施应急响应。

14.3.2 企业应确保足够的应急能力支持。 14.4 应急保障

14.4.1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机构,并规定职责及作用。设立应急控制指挥中心时,应确保其具备必需的能力。

14.4.2 企业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建立应急响应队伍,包括: ——消防; ——医疗救护; ——搜索与救援; ——安全保卫; ——通讯; ——抢修。

14.4.3 企业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配备必要装备,包括: ——通信设备; ——急救用品;

——紧急备用电源、设备及物资; ——摄影设备;

——应急人员的识别标识; ——急救防护用品。

企业配置应急装备时,应考虑外部可以支援的应急能力。

14.4.4 企业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识别外部应急资源。

14.4.5 对于已识别的、可以利用的外部应急资源,应建立正式的相互支援协议。

14.5 应急评审与改进 14.5.1 应急评审

14.5.1.1 企业应定期评审和更新应急计划,确保所需的应急能力。 14.5.1.2 评审的依据包括:

——紧急情况响应和应急演练的结果; ——外部应急经验;

——设备、设施或流程的变化情况。

14.5.1.3 修订后的应急计划应及时发放给有关人员,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培训。 14.5.1.4 基于安全考虑,应急计划应适度保密。 14.5.2 培训、训练及演习

14.5.2.1 企业应进行应急培训、训练和演习。

14.5.2.2 培训和训练可针对应急队伍和全体员工进行。

14.5.2.3 演习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按计划进行。演习方式包括桌面演习、功能演习和全面演习。

15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

15.1 报告

15.1.1 企业应建立事故、事件报告制度,阐明事故、事件定义、报告的内容、时间、方式及响应。

15.1.2 企业应对报告的事故、事件进行登记建档,并定期审查,以确保所有的事故、事件均得到有效调查和处理。 15.2 调查

15.2.1 企业应建立事故、事件调查与跟踪制度,明确事故调查人员的组成,沟通的方式、对象和时间。

15.2.2 调查过程应考虑专业技术需要,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 15.2.3 在形成调查报告之前,应与所涉及的员工进行交流。

15.2.4 调查应确保查明事件、事故的根本原因,调查报告应提出事故、事件的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15.2.5 应对所有相关文件和资料进行整理,并归档保存。 15.3 统计与分析

15.3.1 企业应确定事故、事件统计指标及计算方法,并定期对事故、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趋势。 15.3.2 事故、事件分析的要点包括: ——事故发生时间规律分析; ——伤亡人员年龄结构分析; ——伤亡人员工作年限分析; ——原因分析; ——伤害率分析; ——事故费用分析;

——安全标准化系统缺陷分析。

15.3.3 对事故进行年度分析,以监测改进,并找出趋势。 15.4 事故、事件回顾

15.4.1 利用安全讲座引发讨论和学习,以吸取教训。 15.4.2 回顾已发生事故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15.4.3 通过个案研究或展示,促进了解,鼓励讨论。 16 绩效测量与评价

16.1 绩效测量

16.1.1 企业应建立安全绩效监测和测量制度,监测和测量内容包括: ——安全目标的实现; ——事故、事件; ——措施的执行情况; ——安全管理的依从性;

——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持续改进。

16.1.2 制度应明确测量的方法和频度。 16.1.3 监测结果应与相关人员沟通并保存。 16.2 系统评价

16.2.1 内部评价

16.2.1.1 企业应建立安全标准化系统内部评价制度,内部评价制度内容应包括: ——评价计划的产生与批准; ——评价频率;

——评价范围和标准; ——评价方法; ——人员能力要求; ——评价结果的处理。

16.2.1.2 内部评价应关注以下问题: ——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效力和效率; ——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资源使用的效力和效率;

——实际安全绩效与期望值的差距;

——绩效监测系统的适宜性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纠正行动的效力和效率; ——企业与相关方的关系。 16.2.1.3 内部评价应文件化。 16.2.2 外部评价

16.2.2.1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标准化的实施进行监督,对不符合安全标准化要求的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安全标准化的实施效果。

16.2.2.2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安全标准化的评定,每三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发生死亡事故或具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故后,应重新进行安全标准化评定。 16.2.2.3 外部评价应明确给出企业安全标准化等级。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

尾矿库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创建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系统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或独立选厂所属的尾矿库,电厂灰渣库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定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AQ2006-2005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 YS 5418-95 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程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第397号

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令第9号

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令第18号 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 3 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3.1 目标

3.1.1 目标的设立

3.1.1.1 企业应设立文件化的尾矿库安全生产目标。

3.1.1.2 目标应体现尾矿库的风险特点和具体情况,并可测量。 3.1.2 目标实施

3.1.2.1 企业应制定目标实现计划,并确保实施。

3.1.2.2 企业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修订。 3.2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3.2.1 法律法规意识

3.2.1.1 企业各级人员均应了解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义务。

3.2.1.2 企业应定期了解各级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 3.2.2 需求识别与获取

3.2.2.1 企业应确定渠道,识别、获取影响尾矿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等。

3.2.2.2 企业应建立有效途径,及时获取员工或部门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需求。 3.2.3 融入

3.2.3.1 企业应将识别并获取的与尾矿库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融入到本企业的管理制度中。

3.2.3.2 企业应根据识别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需求,对所有层次人员提供培训。 3.2.3.3 企业应向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影响的人员,发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或建立获取途径。 3.2.4 评审与更新

3.2.4.1 企业应确保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变化进行识别、获取、评审与更新。 3.2.4.2 企业应确保使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有效性。 3.3 机构设置与人员任命 3.3.1 安全管理机构

3.3.1.1 企业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3.1.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3.3.2 特殊职位人员任命

3.3.2.1 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特殊职位人员,应由主要负责人书面任命。 3.3.2.2 被任命的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3.4 安全生产责任制 3.4.1 责任制的建立

3.4.1.1 企业应建立尾矿库所有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各岗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3.4.1.2 安全生产责任的描述应具体、简明、界定清晰并能考核。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