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理学及社会哲学部分复习纲要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2年伦理学及社会哲学部分复习纲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彭芬老师 马克思考试复习提纲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2年伦理学及社会哲学部分复习纲要

波普尔

重点概念:证伪主义 知识增长的模式 客观知识世界 1. 从方法论分析证伪主义相对于证实主义的价值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 波普尔从其试错理论出发,认为要在科学中实行“大胆尝试、严格检验”,就必须提倡三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包括:第一,敢于犯错误的精神。他认为真理和错误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科学只能在不断清除错误中前进。为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从错误中学习。”认为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的人应不怕犯错误。科学是试验性的事业,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使自己在连续的失败中成为一个特定问题的专家。第二,批判精神。波普尔认为,科学是在竞争中发展的,只有批判才能前进。“科学的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不仅勉励科学家要敢于批判他人、敢于批判权威,而且也要求科学家们敢于进行自我批判。第三,否定精神。只有敢于否定旧理论,才能创立新理论,不破旧不能立新。这种否定不仅仅是对准别人,更应勇于否定自己

2. 从知识论证成开放社会与历史的思想

开放社会:在一个开放社会中,政府容许并接受民间的批评;政府行为透明;它不是集权社会,个人自由和人权是开放社会的基石——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证伪主义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

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陈述的证实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 知识增长的模式:“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从来是,现在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研究知识的增长最好的方法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

。关于波普尔的科学增长的模式,最主要的就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四段图式。P1→TT→EE→P2其中,P1代表的是问题,TT表示试探性理论,EE表示试探性排除错误,P2代表新的问题。这个四段图示清晰地表明了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四个必须阶段:1.问题。科学始于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矛盾,两种理论之间出现了冲突,也可以是一种理论内部出现了矛盾,发现问题,是科学知识增长的起点,任何新的科学知识的产生都来源于问题。2.试探性理论。科学家为了解决问题,提出了各种猜测性的理论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仅只有一个,而是很多个,各种理论之间在互相竞争,检验到最好的理论出来。3.试探性

彭芬老师 马克思考试复习提纲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排除错误。对第二步所产生的理论进行证伪和反驳。对其进行极其严格的实验的检验,排除错误,筛选出认可度较高的理论。4.新的问题。人的认识始终是有限的,即使是在一段时间内再完美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认识的增加,曾经可信度较高的理论仍然会被证伪,而理论的证伪就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问题的出现,要求继续有新的理论进行解决。所以,上述的四段图式就会重新出现,这样,随着四段图式的周而复始,科学知识在这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中逐步增长。

哈耶克

重点概念:分立的个人知识 理论知识 知识分工 自生自发秩序 1. 从分立的个人知识的知识论论证人类共同生活的目的及必要性 2. 市场“价格机制”如何实现分立个人知识的传递和整合?

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 3. 默会的知识与自生自发的秩序的彼此作用机制

分立的个人知识就是指一种特定的时空情势下不同个人所分散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特性就是其所具有的分散性和分立性,不能够被组织加以利用的、为无数个人所有的知识。 分立的个人知识独立于理性,通过学习或者是阐释的经验,最基本的是通过较为原始的继承制度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所提供的知识,这种知识通常包含在社会的非正式制度网络中,而并非通过形式制度储存和传播。上述提到的网络,其核心位置是指人们遵循但并不知道其结果的一般社会行为规则。分立的个人知识由于其分散性,通常不容易被人们所重视,但正是这种知识,为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分立的个人知识体现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化程度,是知识创新的根源所在,如若能将这些知识最大程度的整合起来,势必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分立的个人知识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关系,其实质是一个人不能完全占有他人的知识;哈耶克所说的“默会知识”,指的是人与他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人甚至对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完全占有;哈耶克所说的“必然无知”,则是个人与所谓“社会知识”的关系,其实质是个人不可能完全占有这种只能由“社会”整体上“知道”的知识,如“传统”。

理论知识是指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不是分散的、零星的知识,不是个别性的、具体性的知识,而是系统的、有普通意义的知识。理论知识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响的,首先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中,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它又反作用与实践,对实践活动升华和认识,理论高度大于实践,它能指导实践活动的有序前行。理论知识是人类对实践活动的认识,自然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彭芬老师 马克思考试复习提纲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知识分工”的思想。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使人们必然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件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每个行为主体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所掌握的信息作决策。作为传递信息的系统的市场协调着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动。市场和其它的制度要有效的运行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必须能自主的做各种决策。因此,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而法治是自由的真正保障。故哈耶克的思想脉络可简单表述为:知识分工到自由,再到法治。 “知识分工”的含义

在真实世界里,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件及事件发生的原因,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占全社会知识总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或者说行为者个人不可能掌握完全的信息,即使是一些伟大的专家,他们可能对某一领域或少数的几个领域知之甚多,但他们绝不可能完全了解所有的知识。这即是类似于劳动分工的“知识分工”(the division of knowledge)。知识分工在哈耶克看来“至少是与劳动分工同等重要”的问题,甚至是经济学中的“中心问题”。然而它却一直未得到认真的研究。既然个人只能掌握部分知识,要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对拥有不同知识的个人进行协调。显然,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行动。一旦与行动有关的外界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个人在行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信息,则行动者就可能会改变其行动。因此,“为了达到均衡,一个人所必须拥有的那种相关知识,乃是根据他的原初状况而注定能够获得的那种知识以及他在当时制定的那些计划”(因为知识分工或信息不充分,一些人没有机会了解到会使他们改变行动的知识,故均衡能得以实现。把掌握不同知识的行动者协调起来,价格机制作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现,担当着这一职能。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把握自生自发秩序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一条途径是通过哈耶克的反对目标领会和把握自生自发秩序的基本含义。 从,哈耶克始终如一和毫不含糊地认为,真正的自由主义,应反对如下目标:1.强制和专制2.自亚当?期密以来就盛行的“人的能力无限”论。3.以卢梭等人为代表、以笛卡尔的思维方式为罪魁祸首的人为设计思想⑤。4.以平均主义为本质特征的平等要求⑥。5.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⑦。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所反对的目标,远远不止上述五种,如,他还强烈反对无政府主义式的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式的个人主义⑧,等等。但仅仅这五项,足以使我们领会到,哈耶克赋予自生自发秩序的含义,与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平等主义思想传统、与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统、与以普鲁东等人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传统、甚至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调控式资本主义传统,都有着本质区别。

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哈耶克自己的直接界说领会和把握自生自发秩序的基本含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尤其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和《通向奴役之路》两书

彭芬老师 马克思考试复习提纲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中,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概念并未最终形成,这种情况下,他更多地以“自发性”概念为核心表达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在1973年出版的和《自由秩序原理》两书中,则是直接规定和界说自生自发秩序的基本含义1.自生自发秩序形成和维护的核心是个人,个人是一切价值的最终标准。2.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确实会造成不协调的非秩序状态,这种情况下,出路不是政府权力的强行干预,而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不断努力加以协调。3.自发性协调的存在理由是这种协调对社会具有公益性。4.个人行动的动力既非出自上帝之手,也非政治权力的强迫,而是出自个人(包括家人和朋友)的自爱。5.各个个人在特定情势下的自我调适,将会导致整体性秩序λ?。6.真正的自由主义秩序,是个人适应性进化的结果,但不是任何人强迫他人或被他人强迫的结果λω。在哈耶克对自生自发秩序的界说中,有这样几个因素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把这几个基本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成分相比较,其特点更显突出和鲜明:(1)个人的至高无上地位;(2)自发性;(3)秩序性;(4)自我调适性。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理解,这几个因素与秩序性(即人为构筑的理想性秩序)是相矛盾的,实际情况是,这恰好构成了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在哈耶克的理论体系中,秩序性由自发行为在自我调适的过程中形成,这种秩序是个人行为和个人自我决定与负责构成的秩序,说到家,是个人主义一统天下的秩序。这是哈耶克把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理想化并把这种理想化人为扩展(扩展到政治生活、思想意识和日常交往等领域)的结果

一、分立的个人知识和市场秩序:对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分析的完全信息假设的批评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由一个个体行为理论和一个市场均衡理论构成。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最大的秩序就是一般均衡。“经济学和知识”一文批判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均衡的错误分析。

斯蒂格勒说“事实上,关于人类行为只有一个一般理论,那就是效用最大化”(斯蒂格勒在个体行为理论中,奥地利学派二战以前的如下观点基本上都被新古典经济学吸收了,(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3)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3)边际效用递减;(4)成本是指机会成本。在个体行为分析中使用均衡概念,哈耶克(1937)并不反对,但反对将均衡概念用于分析市场这种许多人的相互作用场合:“我们在纯粹分析中所使用的均衡概念本身及方法,只有在局限于单个人的行为分析时才有明确的意义,当我们将其应用于许多不同个体相互作用时,我们实际上正在步入一个不同的领域,并悄然引进一个具有完全不同特征的新因素” 新古典经济学中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指的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将这样分配他在各种商品上的支出:在他用于购买每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元钱所得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