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物鉴定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我国文物鉴定发展现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文物鉴定的发展现状

摘要:文物本文从文物鉴定的方法、文物鉴定市场现状、文物鉴定人员现状三

个方面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文物鉴定的发展状况,并针对相关问题,尝试性地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 文物鉴定 现状 改善措施

一、 文物鉴定主要内容

文物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我国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历史上祖先们改造世界的状况。而文物的价值并不能完全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需要我们通过文物鉴定来更好地揭示文物的价值。

文物鉴定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辨别真伪。辨别真伪是文物鉴定最主要的任务,在众多的文物中,存在着大量的仿品、伪品、赝品。为了更好地实现文物的保管、陈列、研究或者交易,必须将真品从这些伪品当中鉴别出来。辨伪主要针对可移动文物而言,而对于文物史迹只需对其中的部分文物进行辨伪即可。

断定年代。文物的时代是确定文物真伪的最根本标志,断代就是指确定文物的年代,并将其置于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研究,揭示其时代背景与内涵。文物的制造、保存均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这也就决定了,文物的年代能够被确定。在断代研究中,不仅仅需要根据年代区分出伪文物,还需要鉴定大量文物的纪年。

评定价值。文物是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存。文物的价值有高有低,对于一个历史遗存而言,都需要在前期对其进行研究,判定其价值,确定文物,然后根据需要研究该文物的科学、历史、艺术等价值的大小。在文物的研究过程中,要将文物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根据它的主要内容、制作工艺、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所蕴含的内涵等确定该文物的价值及其价值表现。

评定等级。评定文物的等级是在文物价值的基础上,按照文物鉴定相关法

规,将文物价值大小不等的流散文物与馆藏文物分为不同等级,将对应的区域分为级别不等的古文物保护区。

二、文物鉴定方法

(一)传统鉴定方法

传统鉴定方法是自古以来,人们在研究、鉴定文物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再总结的科学成果。其基本内容是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鉴定:

比较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古代和现代,都采用比较的方法鉴别文物。以文物藏品为例,对真伪年代、价值未作出辨识的文物,鉴定时,需选取已知其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并将两者对比,进行分析,找出未辨识文物与标准器物之间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分析它们的矛盾与联系。经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后,作出科学判断。

综合考察。即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参考总结的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尤为适用。文物史迹一般形体大,内容多,涉及面广,较为适合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鉴定。

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要根据鉴定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尽相同的具体方法,如对青铜器、瓷器、书画等的鉴定。 (二)科技鉴定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物的作伪、仿制技术也出现了新状况。因此传统的鉴定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借助某些现代科技的方法进行文物鉴定。

现代科技鉴定方法主要用于年代测定和成分鉴定方面。 年代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磁性断代。前者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的年代测定。后者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地层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放射性碳素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中碳十四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其断定的年代范围在五万年之内。通常应用于木头、木炭、植物种子、骨头、未风化贝壳、铁器等文物的年代测定。

热释光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粘土样品。测定年代的范围可达数十万年。

树木年轮断代。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还可用于校正碳-14年代。

钾-氩法断代。利用矿物质中钾-40衰变成氩-40的原理来进行断代的技术。测定年代的范围在10万年以上。

除了以上几种科技断代的方法,还有裂变径迹法、黑曜岩水合法、铀系法断代等等。

成分鉴定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发射光谱分析、这种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原子被激发所发出的光的波长特征来确定其所含元素成分。适用于无机物质如金属、燧石、陶器、玻璃等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它取样少,同时检出元素灵敏度较高,还常用语定性分析和微量元素的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利用气态自由原子对同种原子发射出的特征光谱有吸收现象,来确定物质中的元素及其含量。适用于分析金属、非金属等无机制品。取样少,精确度是仪器分析方法中最高的。

X射线荧光分析。适用于原子序数大于10的元素的检出,精确度为1%-10%,视方法和仪器而定。不需化学制样,故可以快速测定,但由于X射线穿透能力弱,只能对物质表面做浅层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物质被中子照射后因核反应而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测其特征射线可确定物质成分。分析时可完全不破坏或仅取少量标本。常用于陶器、石器、金属制品中的迹量元素的分析,快速而灵敏。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实际上是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荧光谱仪组合成的仪器。这个方法取样、制样比较复杂,对古物稍有一点破坏,可用于绘画颜料的分析,陶器、石器、玻璃、金属制品内含物的分析,特别适用于表层现象的分析。

β射线反向散射分析。用此法可判别玻璃和釉中是否大量含铅,以及估计佛像金层的厚度等,无需破坏样品。

X射线衍射分析。常用于分析陶器、石器、颜料和金属表面的锈蚀物。还可以分析判断金属制品的冷加工或热处理工艺。

除了以上这些文物成分科技鉴定的方法,还有红外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热分析、同位素质谱分析等等。

三、文物鉴定市场现状

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文物鉴定市场也在不断兴起。我国文物鉴定市场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鉴定主体多元化。民间收藏文物的主要目的在于享受生活并使自残保值增值,因此更注重对藏品经济价值的评估。目前从事文物鉴定的主体主要有国家设立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或所属机构、国有博物馆或所属机构、各地的收藏协会等社会组织、民营性质的文物鉴定中介机构、文物商店、文物拍卖企业、个体鉴定人员、古玩经销商、部分民营博物馆和画廊、部分媒体组织的专家鉴定。我国民间收藏文物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有文物的出境鉴定站、民营的鉴定中介机构,以及坚定专家个人为主体,其他鉴定资源为补充的格局,但由于发展不平衡,这一格局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由于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制

约,拥有最大资源(研究人员、标准器物、检测仪器)的国有博物馆、鉴定站没能成为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服务的主要力量,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部分鉴定中介机构既不具备必要条件又未经过任何合法注册审批,却号称拥有国家和省级“资质”的鉴定专家,令消费者真假难辨。

鉴定本身与鉴定结论利益导向过强。由于文物鉴定收费与文物估价之间的利益关系密切,根据鉴定结论与文物估价来收取文物艺术品鉴定费用的收费制度已经成为利益导向的核心链条。在这种利益链的引导下,给钱就给证书的市场扭曲现象就堂而皇之大行其道。

市场管理缺失现象严重。目前国内文物鉴定市场法律监管缺失,虽然文化部已经于2009年出台了《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并对文物艺术品鉴定指明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内容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市场的监管等问题。另外,文物市场还处在没有固定机构管理的状态。国内各省级文物管理部门只对该部门批准设立的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而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目前没有相应机构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文物鉴定机构无需承担责任,即使是文物鉴定机构出具的文物鉴定证书被证明为虚假无效,客户也难以追究其相应责任。

四、文物鉴定人员现状

目前我国从事文物鉴定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一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主要负责博物馆文物征集鉴定工作;二是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资格认定考试的责任鉴定员,业务范围仅限于文物进出境审核;三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任职,或取得相关机构发放的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前两类鉴定人员的工作带有“对公”性质,一般不参与民间藏品鉴定,目前各类鉴宝活动邀请的嘉宾、专家,多是出自第三类鉴定人员。由于这类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鉴定行业还出现了“速成班”。拿到“结业证书”后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深鉴定师”。

鉴定是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且极具特殊性意义的专门学问,当前要胜任该项高难度工作的从业者必须具备如下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条件:一是具有扎实地鉴定基本功;二是应有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三是要深谙古今流行的种种作伪秘招。而事实上,由于近三四十年来国内对艺术品收藏的需求客观存在着由长期的“冷”到近期的骤“热”的这个因素,鉴定人才明显缺乏培养与储备的土壤与时间,因此国内目前客观上是极其缺乏有实战经验的、真知灼见的专业鉴定人才。文物鉴定有着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既需要扎实的理论根基,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鉴定技能。文物鉴定人才奇缺,也与我国高等教育对鉴定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有关,绝大部分大学本科院校没有鉴定专业,考古专业只上半学期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