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讲座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三语文高考讲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F.文末引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强调了本文要提升生命价值的主旨。 答案:C、E

3.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不是因为建筑材料、 、 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 。 技术条件(1分)、人居理念(1分)、反思本民族的文化缺陷和不足,是件困难的事。(2分)(答“为了赶时间,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给1分)

4.第⑥段列举罗马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建造过程的耗费时日,意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现实享受的追求(2分)

5.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联系的课文相关内容恰当(1分),能正确理解、分析“留不下——”、“留下了——”的含义(2分),语言通顺(1分)。 例:如课文《阿房宫》,秦始皇自以为皇权固若金汤,横扫六国,最终连一座宫殿也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未能留住。倒是杜牧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讽喻和警戒长留史册,令人叹惋。另有贾谊《过秦论》、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材内可联系的重点篇目

1.借古讽今(史论、史诗篇目)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 2.借游明理(游记名篇)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捕蛇者说》 3.托物言志(咏物名篇) 《病梅馆记》《种树郭橐驼传》《秋声赋》《谈白菜》 4.逸事性野史篇目 《左忠毅公逸事》 5.明清小品文篇目 《项脊轩志》

6.特殊的序文 (劝勉鼓励后生) 《送东阳马生序》《送董绍兰赴河北序》 7.与辛亥革命相关

鲁迅《药》虚实交互双线发展与“花环”的曲笔艺术 8.其他

《邂逅霍金》的由点到面法

《一碗阳春面》二号桌的典型化细节与日本民族的团结精神 《合欢树》融情于叙与感恩母亲情怀

《最后的长青藤叶》体现的欧·亨利的结尾艺术 春秋笔法(寓情于叙,委婉含蓄,腹诽)

太史公笔法与异史氏笔法(结尾专辟议论,直抒胸臆,褒贬分明)

9

(二)准确把握常用重要概念及解题思路 文体知识与内容重心 1.从——说起

拓展性读后感,“从——”是触发点(景、事、物),重心在“说起”后面的内容(情、理等精神内涵)。 也谈—— 区别“一般地谈”或“别人谈”,便于比较,突示出新视角、新见解、新内涵。 别有——(一番痛楚在心头) 区别“常态”(表面的、惯常的),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比如,表面痛在肉体上,“别有”痛在心灵上;或表面痛在个人层面,“别有”痛在民族乃至国家、人类层面。 2.驳论形式(辨识)

(1)直接反驳:①驳论点(错误) ②驳论据(不实) ③驳论证(不合逻辑以偏概全,偷换概念)

(2)间接反驳:以立代破,肯定正面的,间接反驳反面的。 3.抒情方式(辨识)

(1)直接抒发:议论直抒胸臆

(2)间接抒发:①以景显情 ②以事寓情(生活场景、细节) ③托物寄情 重点段的作用

一、文中的重点段 (简析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从结构角度看

①开启下文(引出要说的内容)

②照应(总结)上文:使结构完整、严谨 ③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 (2)从内容角度看

①引发思考,使人印象更深刻。 ②突出强调(具体内容) 二、文尾的重点段 (1)从结构角度看:

①呼应篇首,上下一贯,结构完整。

②奇峰突起,耐人寻味(多用于文学作品,如《项链》结尾)。 (2)从内容角度看: ①总结全文

②深化主题(结合具体点说明) 附:主题升华的几种方式

由点到面的拓展(个别的上升到一般,如《邂逅霍金》) 由浅入深的挖掘(现象到本质,为什么到怎么做) 由低到高的提升(物质到精神、文化、生命思考) 由此及彼的类比(生活到文学、艺术、经济等) 三、标题含义及其写作意图的说明 1.含义的几种情况

(1)记叙贯穿全文的线索

(2)散文意蕴凝聚的关键词(感受、情感、理趣、认知) (3)议论的中心(话题、论点) 2.写作意图的几种情况

10

(1)别样的标题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或促人沉思,更能起到强调或启发作用。 ①隐有潜台词标题。如《另一种疼痛在灵魂中》,文中明写加拿大女孩骨折伤痛,暗写“我”由女孩言行引发的自缺、自责、自省的心痛,此为“另一种疼痛”。这种疼痛引导读者认识民族间的差异,感到我们这方面教育的不足,提醒国人应重视精神世界的建设。 ②发问性的标题。如《“缓缓的学者”今何在》,引发人们思考,突出了求真务实治学精神的必要性。

③文学性的标题(引古诗文入题),如2003年上海高考高分作文《乱花渐欲迷人眼》,以白居易诗中春天美好意境入题,既增添了文学色彩,又突出了“杂”(“乱”隐寓)的意蕴。 (2)鲜明的标题突出中心,反复给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迭现于文中)。 3.内容或形式角度的鉴赏性表述 内容方面鉴赏的思路 (1)寓意的深刻性

表述法:由此(文中人、事、理)及彼(社会中人、事、理),揭示作者的思考(质疑)、呼吁、倡导、建议等。 例: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请就这两段(文末)内容的意蕴写出你的感受。 提示:

①针对成功时所面临的温馨负担干扰浪费宝贵时间的现象提出质疑与批评。

②呼吁社会为其他的霍金提供良好的精神条件,提出了学会尊重成功者的人文思考。 (2)情思的独特性

表述性:由形(所写景、物、事)及神(情感、哲理等),揭示情感与认识的个性。 4.形式方面鉴赏的思路 (1)构思:

①借景抒情 ②托物言志 ③借事明理 ④辩证求解 ⑤反其道行之 (2)技巧:

①对比(类比,反比)

②映衬(以宾托主,以景托人,以古托今,相得益彰) ③象征

④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⑤擒纵(欲擒故纵,欲纵故擒) ⑥情景交融 ⑦借古讽今

⑧以小见大(以微显著)

⑨虚实相生(实:实有的,物质生活层面的;虚:想象联想的,精神情感层面的) ⑩辩证分析 5.修辞:

①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使深奥变浅显。 ②比拟:描绘形象(绘神绘色),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③排比:增强气势,突出所强调的内容,语言典雅、富有铿锵的节奏感。

11

④反复:咏叹强调,增强感染力。

⑤借代: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奇代凡),言约意丰。 ⑥夸张:突出本质,给人启示;增强联想,丰富意境。 ⑦设问:引出下文(提出观点),发人思考之后作答,更具启发性与印象深刻性。 ⑧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

⑨对偶:形成音乐感,表意凝炼,抒情酣畅,便于吟记。

⑩反语:正意反说,活泼、幽默、耐人寻味,富有情味与生活气息,或是诙谐与调侃气息,往往表现的是爱的深沉挚切与关系的亲昵;反话正说,往往含有嘲弄与讽刺,具有强烈的揭露性与批判性。 6.语言风格:

①古朴典雅,富有文化意蕴。表现为多用整句,铺陈相对;多引用历史文化典籍,思想深邃。 ②生动优美,富有文学感染力。表现为多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多引用文学性的诗文,多用文学描写手法。

③活泼俏皮,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为多用生活中的语言(俗语、歇后语等),多取普通劳动者的言语方式表达(朴实、精短等)。

④犀利深刻,富有杂文的力度。表现为暴露问题,抨击时弊,善意讽谏,挞伐假丑恶,倡导真善美。

7.基本表述格式

(1)用完整的句子表达:陈述对象(主语)+判断说明(是什么,怎么样) (2)与问题对应紧扣中心词的关系: 8.解释文中词语含义

(1)指代义,承前找完整 (2)比喻义,落到具体喻义上 9.“理解和认识”的表述题 答题点:

“理解”指对关键概念的解释;

“认识”指对相关行为意义的看法,能从几个方面看更好。 例见“谈谈你对忏悔问题的理解” 9.“理解和认识”的表述题 答题点:

“理解”指对关键概念的解释;

“认识”指对相关行为意义的看法,能从几个方面看更好。 例见“谈谈你对忏悔问题的理解” 答:

①内涵:所谓忏悔是指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②意义:从个人角度:忏悔是严于自责,披心相会的勇气,净化心灵,提升做人境界。如托尔斯泰例。

从民族角度:忏悔是知过改过的真诚行为,有利于民族团结,人类进步,文明提升,如德国对待二战的真诚忏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日本对待二战的名悔实拒,激起了亚洲人民的强烈不满与警觉。 10.“启示”的解答思路

答题点:启示是指从思想意义方面得到的感悟认识,是你的,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更不是文中人物要说的意思。

例见《曹雪芹故居访问记》要点:曹雪芹家境败落,居此避世,十年心血铸成红楼。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