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整合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整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8.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案

1.北宋 苏轼 2.(1)解开 (2)散步 (3)于是 (4)只是 3.(1)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小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的影子.4.B 5.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其静. 6 .示例: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理由: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趣味相投,命运相同 7.(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 (3)自我派遣的旷达.

4.

桃花源记

考点积累

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请”)

2.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尽) 二、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已婚男子的配偶和称呼,指妻子)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三、一词多义

(1)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2) 舍{便舍船[舍,动词,丢弃,舍弃] {屋舍俨然[舍,名词,房屋] (3) 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4)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之间,可译为“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意义)

(5)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ei,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ei,介词,对,向) (6)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7)向{寻向所志(原来) {眈眈相向(看) 四、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3.处处志之(志:名词做动词,做标记。) 一、考点演练 1.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 ) (2)渔人甚异之( ) (3)阡陌交通( ) (4)并怡然自乐( ) (5)具答之( )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7)便扶向路( ) (8)无论魏晋( )

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闻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3.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4.关键句子翻译.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汉。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5. 本文的线索是------------------,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那几件事?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宗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7.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源,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的时还是“□□□□”。

8.从文中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陶渊明向往的是:(1) ;(2) ;(3) 。 9.\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一句的意思是 。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人什么样的心理?

11.陶渊明生活再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

1.(1)沿着 (2)对…..感到诧异 (3)交错相通 (4)快乐的样子(5)详尽,完备(6)与世隔绝的地方(7)沿.顺着(8)不要说,更不必说 2.D 3.A 4.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让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3)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历 5.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f逢桃林,访桃林,寻桃林。 6(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鬂,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8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 物质方面(富足)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 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9 借代 老人和小孩都快乐无忧地生活

10不愿与外界交往。1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12.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表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 惋’的是桃花源外的世事变迁,人们饱受战乱之苦。

5.三峡

考点积累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2.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 二、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风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三、一词多义

1.自{①自山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2.绝{①沿溯阻绝(断绝)

{②绝巘多声怪柏(极,最) {③哀转久绝(消失) 一、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做名词,清波) 3.清初霜旦(霜:名词做动词,结霜)

4.空谷传响(空谷:名词做状词,再空荡的山谷里) 考点演练

1.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人名) 。 2.解释重点字词。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3)沿溯阻绝( )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5)绝巘多生怪柏( ) (6)或王命急宣( ) 3.翻译关键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5.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辕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2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

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第4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 答案

1 郦道元 2 (1)(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2)逆流而上 (3)快 (4)快 (5)极,最 (6)有时3 (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3)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5 湍急。两岸猿声啼不住 翻译:

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午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下的船只都被阻断了,不能通行。有时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春冬时期,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