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2.在《邂逅霍金》中葛剑雄否掉了自己想给霍金拍照的念头,而本文作者却肯定了一群年轻人与纳什合影的行为。两者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3分)

并无矛盾。可从写作意图的不同(葛剑雄是藉此反思对名人过分好奇的干扰之举,呼唤平等、尊重的社会环境;本文作者是反映学生们对纳什的敬意,藉此表现纳什更需要人们的关注和温暖)、写作对象的差异(霍金的高度残疾所导致的形象不该随意曝光在镜头前,他对宇宙空间与时间的思考使他超越了对身边人事的关注;而纳什的人生颇为曲折,晚景孤独凄凉)、场景的不同(与霍金是在路上的偶遇,表现的是周围路人对霍金的态度;写纳什是在特定的聚会场合,表现的是与会学生对纳什的态度)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3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三山半落青天外,_二水中分白鹭洲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古之圣人,_其出入也远矣___,犹且从师问焉。(韩愈《师说》) (3)___何时倚虚幌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或异二者之为______,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5)盈盈一水间,__脉脉不得语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6)往者不可谏,___来者犹可追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7)_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8)夜静云帆月影低,_载我在潇湘画里_______。(卢挚《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次韵孔宪蓬莱阁【1】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2】 ,杭州东向亦楼台【3】。

【注释】【1】次韵,和人的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诗人的赵姓友人登蓬莱阁时,有诗赠赵抃,此诗为赵抃所作的和诗。孔宪:一说指孔宗翰,一说指孔延之。宪:官名的简称。蓬莱阁: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在山东省蓬莱市北丹崖山上。【2】望海:此处实指望钱塘江潮。【3】楼台:指望海楼。

14.“山巅危构傍蓬莱”是倒装语序,这句诗的正常语序是 蓬莱危构傍山巅 。(1分) 15. 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快哉”表现了水阁临风的快感,为全诗奠定基调。 B.“两潮来”描写了晨昏两次起潮时大海的动荡不息。 C.“逾觉”直接抒情,表达诗人临海观潮的心境感受。 D.“忆我”由对方转而联想到自己,“忆”字引人回味。 16.从结构角度,赏析本诗颈联的妙处。(4分)

颈联收束前四句。“遥思”照应题目,点出前面四句是想象之景,又将视角由景而及观景之人,“游观远”“度量开”都是对友人观潮景象的描绘,想象友人在蓬莱阁上游目骋怀,心胸豁然开朗,以情结景。同时,“遥思”“逾觉”又巧妙引出下联自己的回忆,转出心境。章法上显出转折回环之美。(4分)

5

白话译文

靠近蓬莱的高高楼阁,耸立在山顶上,凌空的水阁四面来风,千里长风令人心怀舒畅。大海包容了高天厚地,把千百条河川接纳进自己胸膛,清晨和傍晚波翻浪涌,每天两次潮落潮涨。遥想你在蓬莱阁座上,游乐观览,视野多么宽广,因着那壮美的海景,胸襟器量更加开张。回想去年我也曾经望海,在杭州东面的望海楼上。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次韵诗。作者虽未与友人同见其景,然此诗却能据题想象,师心自得,描写高阁风光如在目前。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六句作者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力,虚写蓬莱阁观潮的所见所感,是对友人所赠之诗内容上的应答,而最后两句由人及己,使诗歌意境由开到合,在如友人间寻常闲话般的氛围中结束诗歌,语虽淡而味至深。

开篇首句颇有几分宋诗瘦硬拗峭的特点。“山巅危构傍蓬莱”,写蓬莱阁建筑在山顶上,点明其地理位置之高,本应是“蓬莱危构傍山巅”,此处却使用倒装手法,将主语“蓬莱”置于最后。这样不仅在语音上读起来更响亮,而且相对于正常语序来说,更能让人在别开生面的陌生感中加深对蓬莱阁的印象。此阁既凌空而筑,登斯楼也,必能方圆百里,一览无余。当此际,万里长风泠然入怀,令作者产生遗世独立、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快意。无怪作者要迎风长啸,大呼“快哉”了。“快哉”一词实用宋玉《风赋》中的“快哉此风”之语典,然却像是到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句子,一种超然豪迈的胸怀气度流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句,继续发挥想象,写在蓬莱阁上观潮望海的情景。虽然作者并未亲见其景,却能将笔触伸至天地百川,以虚写的手法烘托出潮来时的气势。站在蓬莱阁上,仰观是湛蓝高远的苍天,俯察是深邃汹涌的大海。极目远眺,天没有尽头,海也不见穷处,仿若天地百川都被这漫无边际的海水所涵容,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每天晨昏两次潮汐涨落时,海水升腾,天地也仿佛被海水托举而浮动起来。“晨昏浮动两潮来”句,借用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乾坤日夜浮”的诗意,将诗境拓宽,气象恢弘。写景至此,已将蓬莱阁上观潮的情境很好的展现出来。在颈联中作者将笔锋一转,以“遥思”二字,将视角由观景而指向观景之人。诗人想象友人登上蓬莱阁,游目骋怀,以天地之气填充胸臆,以沧海之水涤荡灵魂,必然越发觉得心胸豁然开朗,有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之感。

全诗至此,多以虚笔写意,然而却丝毫未有隔雾看花之憾,极真切自然,仿佛作者亲历亲见。作者为何能将蓬莱阁上观潮的感受描写得如此真切,最后一联给出了答案。他熙宁三年出知杭州,当年十二月徙知青州。所以随后作者说“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原来杭州也有一个望海楼,作者去年曾在那里亲身体会过观潮望海的感受,作此诗时,作者当时观潮的感受自然会融入笔端,因此诗歌显得奇情壮采,挥洒自如。

这首诗无论写海潮,写人的胸襟,都显出一种开阔的景象,豪迈的气概,但不靠描摹刻画,而多用健笔直接抒写,那水阁风长的快感,那涵容天地百川的大海,那晨昏两次浮动的海潮,那“游观远”的视野,“度量开”的心胸,都显得开张雄阔。语言上绝去藻饰,不用典故,造语的质朴劲健,感情的豪迈,加上章法的开合转折,于律诗中融进了参差拗健之美。《宋诗钞》说赵抃写诗“触口而成,工拙随意,而清苍郁律之气,出于肺肝”,这首诗是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汉光武讨王郎时,河北皆叛,独巨鹿、信都坚守,议者谓可因二郡兵自送,还长安。惟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公既西,则邯郸之兵,不肯背

6

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逃亡可必也。光武感其言而止。东坡曰:?此东汉兴亡之决,邳彤亦可谓汉之元臣也。?彤在云台诸将之中,不为人所标异,至此论出,识者始知其然。

②汉高祖没,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郦商见食其曰:?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比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亡可翘足待也。?食其入言之,乃发丧。然则是时汉室之危,几于不保,郦商笑谈间,廓廓无事,其功岂不大哉?然无有表而出之者!迨吕后之亡,吕禄据北军,商子寄绐之出游,使周勃得入。则郦氏父子之于汉,谓之社稷臣可也。寄与刘揭同说吕禄解将印,及文帝论功,揭封侯赐金,而寄不录,平、勃亦不为之一言,此又不可晓者。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识者始知其然 ____才________ (2)非尽族是 _____诛杀,灭族_______ (3)比闻帝崩 __等到 __________ (4)商子寄绐之出游 ____欺骗________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1)公既西,则邯郸之兵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B.(1)以故不发丧 (2)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 C.(1)迨吕后之亡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D.(1)不为人所标异 (2)平、勃亦不为之一言 19.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然无有表而出之者!

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表、出,2分) (2)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侯,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嗣、以、被动句,3分)

20.邳彤阻止光武帝西撤的理由是不但白白失去黄河以北地区,还会惊动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邯郸的兵马也会逃散(2分)。(用自己的话表达)(2分) 21.根据文意,概括邳彤、郦商的共同点。(4分)

(1)有远见卓识 (2)有拯救汉室之危的大功 (3)有功而无名(4分)

【参考译文】

汉光武帝征讨王郎时,河北地区都叛乱了,只有巨鹿、信都两地还在坚守,有人建议光武帝可由这两郡的兵马护送回长安。只有邳彤不赞同,认为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不是会白白失去河北地区,更必定惊动三辅吗。且西行之后,邯郸的兵马不肯背弃守城的主将而千里护送,必定会离散逃跑。光武帝被他说服而没有西行。苏东坡说:“这是决定东汉兴亡的关键,邳彤也可被称之为汉的重臣。”邳彤在云台众多将领之中,不被人们认为有与众不同之处,到苏东坡这一论断出现,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出色。

汉高祖死后,吕后与审食其谋划说:“将领们以前与皇帝都出身于普通百姓,现在侍奉少主,如果不杀尽他们,天下将会不安定。”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发丧。郦商见食其说:“如果真的这样做,形势危急了。陈平、灌婴带领十万兵马镇守荥阳,樊哙、周勃带领二十万兵马镇守燕、代,等到听说皇帝驾崩,诸将都被诛杀,必将都率兵马回来攻打关中,汉室的灭亡就在眼前。”审食其入朝陈述了郦商说的意思,朝廷才为高祖发丧。大汉的天下面临危险,几乎被覆灭,郦商笑谈之间,天下平安无事,他的功劳岂不是很大吗?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等到吕后死,吕禄统领北军,郦商的儿子郦寄骗吕禄出游,使周勃得以入主北

7

军。郦氏父子对于汉朝而言可说是决定社稷安稳的重臣。郦寄与刘揭同劝说吕禄交出兵权,到汉文帝论功行赏时,刘揭被封侯赐金,而郦寄却不被任用,陈平、周勃也不为他说话,他还是不为人所知。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候,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③每览子桓(2)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3)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④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4)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⑤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3)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4)烛就跋:蜡烛将尽。

22.这封信开头的“用力”二字,即紧扣主题。(1分)

23.第③段两处引用在文中的作用是都强调生命短促不能荒废,由此触发自己潜心于学问,是借古人之口说明自己加倍用功的原因。(2分) 24.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余晷尚富”表明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比较优越。 B.“衣上落虱”“凝尘浮冠”写出作者读书之专注。 C.“入刺”“过车”的环境反映出作者交游之广阔。 D.此段写作者虽身处繁华、生活安逸,仍一心向学。 25.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此句运用对偶有力批评了醉心权势和虚名的“名士”,表达对丧失进德修业时机的惋惜。文气充沛,语句整齐有力。(3分)

26.结合文章结尾段,简析“形散神聚”的特点。(4分)

最后一段结合社会现实,又以扬雄、韦曜为例,说明不追求浮名、不讨好世俗,专注于有用的学问、发挥专长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不但抨击了世人的盲目追求虚度时光,也是紧紧围绕作者主张潜心学问,珍惜光阴的中心,可谓形散而神不散。(4分)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