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浪淘沙令导学案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乌夜啼浪淘沙令导学案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乌夜啼》《浪淘沙令》导学案答案

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林花春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案 (1)伴随春花凋零,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2)“林花”、“春红”象征着生命的鲜艳和美丽。

2.这是一首深挚感人的伤别之词,词人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人类的生命共感。请反复诵读作品,谈谈“无奈”和“自是”这两组虚词在上下片中的作用。

答案 这首伤别之词,从惜花写起,惜花惜人,语带双关。上片中“无奈”句,由惊叹转为怨恨,其中“无奈”二字,满蕴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下片“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其中“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

3.简要分析上片所运用的倒叙手法、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本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饷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境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对比,倒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强化了伤别之情。

4.《浪淘沙令》中“独自莫凭阑”一句中,“莫”字有两解:一读入声,解为“勿”;一读去声,同“暮”,解为“黄昏”。因此有人认为“莫”好,有人认为“暮”好。你对此是怎样看的?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莫”好。词人正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对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2)“暮”好。这个意象与全词的意境更加契合,传达出现实的凄凉。与下文衔接更恰当。正因为暮色茫茫,所以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5.对结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从修辞角度分析所蕴含的意思。 答案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使用对比、比喻等手法直抒情感,就像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个“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像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五、课堂拓展

(1)词人在这首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上下两片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 词人抒发了国破家亡、身陷囹圄的孤独、痛苦、悲凉和无尽的悔恨与惆怅。全篇上片写景,情景交融;下片则直抒胸臆。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答案 如“寂寞”两字,梧桐(或梧桐深院)本无所谓“寂寞”,但因作者内心无限的孤独寂寞,所以词人眼中的梧桐(或梧桐深院)也变得寂寞了。(再如分析“锁”、“残月”等,只要紧扣“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均可。)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