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栽培讲稿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牧草栽培讲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旱力较好。

其系耐荫低光效植物,适宜与高光效植物间作、混作或套作,以充分利用光照,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国外多与多年生黑麦草、草地狐茅、高燕麦、白三叶、紫花苜蓿等混播。 喜肥、耐瘠薄:湿润肥沃的黏土或黏壤土、对氮肥反应敏感。

生育情况:6-8年寿命,长的可达15年,生长速度慢。 其中第一、第二年产草量最高。雅安9月下旬秋播,越冬时植株小而分蘖少,叶尖部分常受冻凋枯。次年4月中旬迅速生长并开始抽穗,抽穗前叶多而长,草丛展开,形成厚软草层。5月上、中旬盛花,6月中旬结实成熟。3月下旬春播者,生长很慢,7月上旬个别抽穗,一般不能开花结实。 鸭茅春季萌发早,发育极快,放牧或割草以后,恢复也迅速。

再生能力强:放牧或割草以后,恢复很迅速。早期收割,其再生新枝的65.8%是从残茬长出,34%从分蘖节及茎基部节上的腋芽长出。其干草和第一茬青草产量较无芒雀麦或猫尾草稍低,但在盛夏时,高于上述两种草,其再生草产量占总产量的33%~66%。 (四)栽培技术

1.整地:精细整地,苗期除草

2.播种:秋、春播均可,以秋播为好。种子细小,浅播,稍加盖土。

播种量:单播时11.25~15千克/公顷。与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狐茅等混播时,在灌溉区8.25 ~10.5千克/公顷,旱作11.25/12千克。

3.田间管理

施肥:氮肥,每次刈割后都应适当追肥。据国外报道,施氮肥562.5千克时,产草量最高,干物质18吨/公顷。病虫害的防治:锈病 4.收获 5.收种

(五)饲用价值

1.营养价值

鸭茅再生草基本处于营养生长阶段,因此它的饲用价值仍很高。

牧草品质与矿物质组成有关,以干物质为基础计算,鸭茅钾、磷、钙、镁等的含量随生长时期而下降,铜在整个生长期内变动不大。第一茬草含钾、铜、铁较多,再生草含磷、钙和镁较多。大量施氮可引起过量吸收氮和钾而减少镁的的吸收,牧草中的镁缺乏可引起牛缺镁症(统称牧草搐搦症)。鸭茅含镁较少,饲喂时应予以注意。 2.饲用方法

最适于作放牧之用。宜与白三叶混种以供放牧。也可作为割草地

第四节 狼尾草属牧草 一、象草

学名: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英名:Napiergrass 别名:紫狼尾草

产于非洲、澳洲和亚洲南部等地,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栽培的多年生高产牧草。抗战前,我国从印度、缅甸等国引入广东、四川等地试种,目前在我国南方各省已有大面积栽培利用。长江以北的河北、北京等地也在试种。

(二)植物学特征

1、象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大,一般为2~4m,高者达5m以上。

2、须根,根系发达,分布于40cm左右的土层中,最深者可达4m。

3、茎秆直立,粗硬,丛生,中下部茎节生有气生根,分蘖能力强,通常50~100个。 4、叶片的大小和毛被,因品种而异,一般叶长40~100cm,宽1~4cm。叶面稀生细毛,边

17

缘粗糙呈细密锯齿状,密生刚毛,中肋粗硬。叶鞘光滑无毛。

5、圆锥花序圆柱状,长约15~30cm,着生于茎梢或分枝顶端,金黄色或紫色,主轴密生柔毛,稍弯曲。刚毛长达2cm,粗糙。每穗约由250个小穗组成,每小穗有3小花,小穗通常单生,种子成熟时易脱落。

6、种子结实率和发芽率低,实生苗生长极为缓慢,故一般采用无性繁殖。 (三)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

适宜在南北纬10°~20°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栽培。气温12~14℃时开始生长,25~35℃生长迅速,8℃以下时生长受抑制,5℃以下停止生长,经霜易遭冻害。

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土、黏土、微碱性土壤以及酸性的贫瘠红壤均能种植,而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生长最佳。

喜肥,尤其对氮肥敏感,生长需肥水多,根系发达,耐旱性较强,但只有水分充足,才能获得高产。

(四)栽培技术

繁殖方式:通常采用无性繁殖。

选地: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水便利的土壤种植。

整地:深耕翻,施足基肥。山坡地种植,宜开成水平条田。新垦地应提前1~2月翻耕、除草,使土壤熟化后种植。

栽种:选择粗壮,无病害的种茎切段,每段3~4节,成行斜插于土中,行距80cm,株距50~60cm,覆土4~6cm,顶端一节露出地面。植后灌水,约经10~15d即可成苗。栽种期,两广地区2月,云、贵、川、湘、闽等省3月,苏、浙、皖等省4月为宜。1次种植后,能连续多年收割利用,5~6年更新1次。

田间管理:出苗后应及时中耕除草,注意灌溉,以保证全苗、壮苗。苗高约20cm时,即可追施氮肥,促进分蘖发生和生长。

留种:越冬用种茎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在能越冬地区,可使种茎在地里越冬,供第二年春季栽植;冬季较冷不能越冬地区,应在霜前,选干燥高地挖坑,割去茎稍,平放入坑内覆土50cm,地膜覆盖增温保种越冬,或可采用沟贮、窖贮或温室贮等办法越冬。

(五)利用

1、利用方式:植后2.5~3个月,株高100~130cm时即可开始刈割。南方一般每年可割5~8次。高温多雨地区,水肥充足,每隔25~30d即可刈割一次。留茬高6~10cm。一般每公顷鲜草产量3.5~7.5万kg,高者可达15万kg左右。每次刈后追肥,灌溉,中耕除草,利于再生。鲜嫩时刈割为宜,过迟刈割,茎秆粗硬,品质下降,适口性降低。

2、营养价值:象草不仅产量高,且营养价值也较高。适时收割的象草,柔嫩多汁,适口性好,牛、羊、马均很喜食。亦可养鱼。一般多用青饲,亦可青贮,晒制干草和粉碎成干草粉。

第五节 扁穗牛鞭草

一、扁穗牛鞭草概述

学名:Hemarthria compressa(L.f.)R.Br. 英名:Compressed Hemarthria 别名:牛鞭草、牛子草、铁马鞭。

牛鞭草属(Hemarthria R. Br.)在全世界近20个种。我国有3种及1变种, 即扁穗牛鞭草(H. compressa(L.f.)R.Br.,东南和西南)

高牛鞭草(H. altissima(Poir.)Stapf. et C.E. Hubb,华东、华中、华北、东北)、 小牛鞭草(H. humillis Keng,广东)

变种为族穗牛鞭草(H. compressa var. fasciculata (Lam.)Keng,苏、滇及华中至华南、西

18

南甚至东北)。

1、多年生草本,

2、高70~100cm,有根茎。茎秆直立,稀有匍匐茎,

下部暗紫色,中部多分枝,淡绿色。茎上多节,节处折弯。 3、叶片较多,叶线形或广线形,长10~25cm,

直立或斜上,先端渐尖,两面粗糙,叶鞘长至节间中部,鞘口有疏毛, 无叶耳,叶舌小,钝三角状,高1mm。

4、总状花序单生或成束抽出,

花序轴坚韧,长5~10cm,节间短粗,宽4~6mm。

节上有成对小穗,1有柄,1无柄,外形相似,披针形,长5~7mm。 有柄小穗扁平,与肥厚的穗轴并连,有1朵两性花,发育良好。

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5~7mm,嵌入于坚韧穗轴的凹外,内含2朵花,1为完全花,1为不育花,不育花有外稃,外稃薄膜质,透明。 5、颖果蜡黄色。

三、生物学特性

扁穗牛鞭草喜温暖湿润气候,在亚热带冬季也能保持青绿。

既耐热又耐低温,极端温度39.8℃生长良好,﹣3℃枝叶仍能保持青绿。在海拔2132.4m的高山地带,能在有雪覆盖下越冬。

该草适宜在年平均气温在16.5℃地区生长,气温低影响产量。

在地形低湿处生长旺盛,为稻田、沟底、河岸、湿地、湖泊边缘常见的野生禾草。 扁穗牛鞭草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各类土壤上均能生长,但以酸性黄壤产量更佳。

牛鞭草耐酸碱较强。PH=4?8的酸碱范围都能存活,PH=6的土壤生长最好 。

扁穗牛鞭草物候期在四川,扁穗牛鞭草7月中下旬抽穗,8月上中旬开花,9月初结实,9~10月种子成熟,结实率较低,种子小,不易收获。生产上广泛采用无性繁殖. 四、牛鞭草的饲用价值

扁穗牛鞭草再生性好,每年刈割4~6次。每次刈割后50d即可生长到100cm以上。刈割促进分蘖,第一次刈割后分蘖数增加153.1~174.5倍。

牛鞭草的生产性能和饲用价值受牧草物候期和土壤矿物元素影响较大。 决定牛鞭草质量的粗蛋白含量尤其受土壤氮肥水平和生长阶段的影响, 如土壤肥力充足,拔节期粗蛋白含量可达12%-14%左右, 粗脂肪14.6% 粗纤维25.6% 粗灰份7.4% 无氮浸出物12.7%。 扁穗牛鞭草不易晒干,易腐烂,不宜晒制干草。

牛鞭草(H.altissima)茎叶细嫩,家畜均喜食,可刈割青饲,晒制干草和制成干草粉。

第六节 紫花苜蓿 一、概述

苜蓿属(Medicago L.)植物约60余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分布在欧、亚、非三洲。我国有12种,3变种,6变型,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在农业生产上栽培的有紫花苜蓿(M. sativa L.)、黄花苜蓿(M. falcata L.)、金花菜(M. hispida Gaertn.)、截形苜蓿等,其中紫花苜蓿是栽培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此外,本属中天蓝苜蓿(M. lupulina L.)等也是优良的饲用植物。 学名:Medicago sativa L.

英名:Alfalfa或Lucerne. 别名:紫苜蓿、苜蓿。

产地、分布:小亚细亚,伊朗;世界3300万hm2,美国约1000万hm2。我国约133万hm2,

19

第6位。

栽培历史悠久:公元前126年。经济价值:优质牧草、水土保持、种植结构。 二 植物学特征

1、多年生草本植物。

2、根系发达,主根粗大,入土深达2~6m,甚至更长,侧根主要分布在20~30cm以上的土层中。根上着生有根瘤,且以侧根居多。根颈膨大,并密生许多幼芽。

3、茎直立或斜生,光滑或稍有毛,具棱,略呈方形,多分枝,株高60~120cm,高者可达150cm。

4、羽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叶缘上1/3处有锯齿,中下部全缘。 5、短总状花序,腋生,花冠蝶形,有花20~30朵,紫色或深紫色。

6、荚果螺旋形,一般2~4回,成熟时呈黑褐色,内含种子2~8粒。种子肾形,黄褐色,有光泽,千粒重1.4~2.3g。

三 生物学特性

1.对环境条件的反应

紫花苜蓿喜温暖半干燥气候,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大,对其生长最为有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超过30℃光合效率开始下降。抗寒能力强,幼苗都能耐﹣3~﹣4℃的低温,在我国北方冬季﹣20~﹣30℃的低温条件下,一般都能越冬,在有雪覆盖时,气温达﹣44℃也能安全越冬。

苜蓿根系强大,入土较深,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因而抗旱力强。但苜蓿又是需水较多的牧草,每形成1g干物质,需要消耗水分800g,特别是在孕蕾至初花期,需水量要比禾草多2倍。苜蓿适于在年降水量300~800mm的地区生长,在年降水量>1000mm的地区不宜种植。 土壤要求不严,最适宜沙壤土或壤土。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 忌积水土壤和酸性土壤

在盐碱地上种植,有降低土壤盐分的功能。种植苜蓿5年的盐碱土,0~30cm的全盐量可下降40.62%,30~60cm下降76.3%,pH值也有所下降。另据测定,苜蓿幼苗能在含盐量为0.3%的土壤上生长,成年植株可在含盐量0.4%~0.5%的土壤上生长。 苜蓿在生长期间最忌积水,积水24~48h就会造成植株死亡。因此种植苜蓿的地块要求排水良好,且地下水位应在1m以下,否则对其生长不利。

紫花苜蓿是喜光、长日照植物。在气温24。C的条件下,光照越长,其干物质积累越多。在北方高纬度长日照地区,光热条件好,适合苜蓿生长发育。

2.秋眠性 3.生长发育

生育期:河北保定地区3月上旬返青,5月中旬现蕾,6月上旬开花,下旬种子成熟,生育期110d左右。寿命:一般为20~30年,最长的可达100年,但一般生长到第4~5年即翻耕种植其他作物。 四 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首先考虑苜蓿的秋眠性,在北方寒冷地区以种植秋眠性较强、抗旱的品种为宜,而在长江流域等温暖地区应采用秋眠性较弱或非秋眠、且耐湿的品种。 土壤:如在盐碱土壤上种植除考虑秋眠性外,还需考虑其耐盐性。

2、选地、整地

紫花苜蓿不耐涝,要选择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或岗地,土壤以沙壤土、黏土为宜,苜蓿种子较小,播种深度较难控制,因此整地是播种成败的关键,地要耙细、整平,达到地平土碎。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