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 -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讲话稿 -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之帅”,所以选人任官,首先要视其德。

基于这种认识,儒家学者对官吏道德语焉而详,不乏精论。其主要内容有以下诸论:

第一, 民为国本,执政为民。

儒家学者深知,人民群众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基础,有民则有国,无民则无国可言。所以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8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9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10 荀子亦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11 儒家由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的思想出发,积极主张为官当政者,要爱民重民,仁民亲民,教民富民,敬德保民,德治惠民,仁政施民,反对扰民害民,欺民诈民,暴民敛民,竭泽而鱼,提倡体恤民情,关心民隐,生民养民,以仁裕民,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考核、衡量最高当权者及各级官吏的道德标准和赏罚准则。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2 勤政治国,诚实无伪,节约开支,爱护人民,用民有时,不违农时,这才是真正爱民的为政者。孔子强调为政之要,为官之德,是爱人得人。

孟子在主张仁政治国,亲亲仁民,仁民爱物的同时,尤其强调最高当政者要与民同忧乐,不能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他告诫梁惠王:与民同乐者,才能真正享其乐,只顾自己享乐者,只有灭亡的下场。所以说:“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13 孟子以独夫民贼夏桀为例,说明统治者施暴政于万民,为了自己快乐,大兴土木,修筑灵台,

5

圈占土地,耗尽民力,使百姓无法生活,而宁肯与其一同死去,这样的统治者,当然不能独乐,只有死路一条。孟子针对梁惠王好战杀人,用政害人,暴政夺民的罪恶行径,警告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14 当权的统治者及其各级官吏,如果只为自己花天酒地的挥霍享受,不管百姓的饥寒冻馁,以此主政、行政,则如同率领禽兽来吃人肉,这种人怎么能做官为政呢?其结果只能像孔子所说的“始作俑者”断子绝孙了。孔子之所以痛恨“始作俑者”,就是因为其用“俑”像人形去殉葬。这种作法尚且不可,更何况使广大百姓活活地饿死呢?因此,孟子要统治者施行仁政,制民之产,取民有制,尽心为民,关爱百姓,与民同忧,与民同乐,保民而王。因为“民乐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 所以孟子一再告诫最高统治者及其各级官吏必须爱护百姓,与民同忧乐,斥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16 的无耻行径。后世儒家对此多有所论,并在自己的为官实践中,具体执行之,因而造就了一批批爱民为民的亲民官吏,当然受到人民的拥戴。

第二, 修身立德,正己正人。

儒家学者,在探讨人生之道,为官之道的人生理想、价值时,注重的是身行道德,追求是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因此,他们极端强调做人必须修身立德,为官正己方能正人。

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讲究“为政以德”,注重“正己正人”。他面对当时不修德、不讲学、不行义、不迁善的局面,深以为忧。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7 孔

6

子并不以担忧为止,而是积极提供修德、讲学、居义、行善,并与弟子们一起践行之,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孔子认为,修身立德对于执政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各级官吏尤其重要、必要。他们必须修养心性,端正身行,为民众树立好的样子,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一再申明这个道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8 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政治?孔子告诉他:“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当政者带头端正自己的言行,谁还敢行为不端呢!言下之意,当政者的言行不端,胡作非为,谁还听你讲的假、大、空之言呢!此话对中国当今的官吏,很有针对性。

孔子下面对当政者发出的教告,更具有明确的警示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9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20 当政的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布政令,事情也能畅行办得好。如果自己的行为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执行。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身行,治理国家,管理政务,还会有什么困难吗?当然没有。当政者连自己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能端正别人呢?当然不能。孔子此论,实在高明。

孔子之所以强调为政之要在于修己正身,因为这是爱民众、得人心的前提。一个当政为官者,不能修己正身,只顾自己获取私利,满足私欲,当然谈不上爱人得人了。在这个前提下,孔子要求执政者必须处处从爱民出发,为民众着想。为此,他企望当政者及其各级官吏,都要以仁道修身,以仁政爱民,并把修身与为政结合起来。据《礼记·中庸》载:“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

7

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为国治政,要在用贤人,用贤人靠修身,修身靠道德,修德靠仁爱。仁者就是爱人,义者就是适宜。修身正己,是爱人、为政的基础。只有正己,才能执行各种合理的政治措施,推恩于广大民众。就是说,只有修身正己,才能执政为民。

孔子的修身立德、正己正人的官德论,为后世儒者所继承、发展、弘扬。如汉儒董仲舒,就十分推崇先秦儒家“修己爱人”,“泛爱群生”,“内省正身”,“仁爱百姓”的修德为官论。

董仲舒认为,“修身”为做人的根本,亦为做官行政的根本。不修身立德,不能仁爱百姓,当然做不好人,亦做不好官。所以他强调以“仁与义”来“治人与治我”的问题。他在《春秋繁露·仁义法》篇中,对此作了精辟的阐释:《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莫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义云者,非谓正人,谓正我。……《春秋》予之有义,其身正也,趋而利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义者,谓宜在我者。宜在我者,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