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第一框 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P58-60(图册42页)

(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

1、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 平原 ,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 中下游 ,大都由 河流 冲击而成,地势 平坦 或起伏较 较小 。

2、湄公河平原在亚洲东南部的 中南半岛 上,地跨 泰国 、 越南 、 老挝 、 柬埔寨 等国家,主要作物是 水稻 。

3、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

(1)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度适宜,雨量充沛 (3)水文: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4)土壤:深厚而肥沃

(5)纬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

4、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农业特色或水稻生产的特点): 精耕细作,人工劳作

5、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1)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水稻生产需要大量人力,因此人口稠密 (2)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生活:

物质生活:饮食——主食为米饭,因为这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居住——高脚屋,又称干栏式建筑,因为这里气候潮湿 交通——水上交通发达,因为这里水网密布

精神生活: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

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御耕节”等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因为水稻生产是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人们期望农业获得好收成。

第一课第二框 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P61-63

1、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的中部大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区之一。

2、地理位置:该地位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和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贯穿平原东部。

3、农作物:该地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4、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1)地形:平原广阔,地形平坦

(2)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3)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灌溉较方便 (4)土壤:土壤肥沃

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5、 美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因此它的农业是一种 商品性 农业。 (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农业。)

6、发展商品性农业所需的条件或原因是:

地广人稀,规模大,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高,产量高,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7、美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怎样的特点?

机械化程度很高(这点最重要),生产规模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商品性农业);劳动力需求少;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8、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

9、造成其与湄公河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同。

10、美国中部平原和湄公河平原自然条件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都有河网分布,有利于灌溉。

不同之处: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热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公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因而是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主要产地。

11、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 比较点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农作物 耕地类型 生产方式 人口密度 生活水平 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 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热带)(低纬度) 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 水稻 水田 人工劳作,精耕细作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低(生产效率低,人均产量也低)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中部大平原) 美国中部(北温带)(中纬度)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河流众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小麦、大豆、玉米 旱地 机械化耕作 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 高(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也较高) 12、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第二课第一框 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P64-66(图册44页)

1、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

从北到南纵贯南美大陆(南美洲西部),全长近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2、秘鲁安第斯山脉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特点):

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垂直自然景观)

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3、根据《世界地形图》可以知道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地形类型是 山地 ,这里的地势 高 。 4、根据《世界气候图》可以知道这里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5、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海拔1500米以下:热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海拔1500-3000米:暖温带,分布着灌木和林地。 海拔3000-4500米:寒温带,分布着大片的草原。 海拔4500米以上:积雪冰山带,终年积雪。

6、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的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

7、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1)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发展种植业。因为此处海拔较低,温度适宜。

(2)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以放牧骆马和羊驼为生——从事畜牧业。因为此处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旱草原地带。

8、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和马铃薯为食物;驯养羊驼和骆马提供奶、肉、皮革和毛;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运输工具。

9、 骆马 是安第斯山区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羊驼毛 有“纤维上帝”之称,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秘鲁国徽左上角是 骆马 的动物图案,说明骆马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9、小结:印第安人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安第斯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把自己的生产与山区地势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二课第二框 与山为邻——山地之国P67-69

1、阿尔卑斯山: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1)位置——大洲位置:欧洲 纬度位置:中纬度 五带位置:北温带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2)阿尔卑斯山跨越的国家(自西向东):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 (3)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河流: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

2、瑞士——典型的山地之国:被称为大山之子。

(1)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以山地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2)瑞士的劣势:山区面积广大,耕地稀少;矿产资源奇缺。——不利于发展工农业。 瑞士的优势: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古老的城镇;淳朴的乡村生活。——有利于

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发展旅游业。

3、具体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1)自然条件: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夏天成为观光和避暑胜地;冬天发展滑雪的条件十分理想;温泉资源也很丰富。

(2)旅游设施:旅游内容丰富多彩,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入微。

(3)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游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还有直升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等。

4、阿尔卑斯山旅游业的发展,给瑞士人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1)有利方面: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不利方面: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灭绝(如:大量森林被砍伐碎石、泥土被冲进河道房屋、道路被冲毁、农田因水土流失而荒废、人满为患、交通堵塞)

5、瑞士的知名产业除旅游业外还有哪些?说一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除旅游业外,还有手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也非常发达,这些产业对国土、资源等自然条件要求不同,适合耕地不足、矿产资源奇缺的瑞士。

6、瑞士发展旅游业的启示: 人类与自然条件密切联系,人类如果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就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人类盲目地去破坏和损害自然环境,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要合理、科学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课第一框 傍水而居——耕海牧渔P70-72(图册46页、书本70页日本地图)

1、日本位于_亚洲东部_,是一个__地域狭小_、__人口众多 、 四面环海 的岛国。日本自北向南由__北海道_、__本州__、__四国___和___九州___四个大岛及其附近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故日本又称“千岛之国”。

2、日本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岸,四面环海 大洲位置:亚洲 纬度位置:中纬度 五带位置:北温带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3、日本的自然环境:

(1)地形: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2)气候: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文:四面环海,水源充足

4、 北海道渔场 是日本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最大的渔场,其附近暖寒流交汇(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渔业资源丰富。

5、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