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各章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医外科各章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1.简述颜面疔的宜忌有哪些? 12.痈的发病特点主要有哪些? 13.简述有头疽的病因病机。 14.简述走黄的病因病机。

15.附骨疽早期诊断依据在哪些?

16.走黄与内陷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治疗上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7.流注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18.流痰的病因病机如何? 19.瘰疬的病因病机如何? 五、病案分析

1.刘某,男,5岁。于7月10日就诊时,上额部见2个各约3cm大小的肿块,上有黄白色脓头,周围色红而硬,伴发热,纳食不香,口渴引饮,小便黄。苔薄黄,脉滑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内外治法。

2.田某,男,36岁。臀部常起疖肿半年。近半年来臀部常起小硬结节,局部红肿热痛,上有黄白色脓头,渐破溃,出脓即愈,但隔10天左右,又起数个小硬结节,不久脓出而愈,如此不断发生。平素有烟酒嗜好,习惯性便秘。舌苔黄厚,脉滑数。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

3.王某,男,40岁。右颧部红肿热痛伴发热恶寒3天。3天前患处起一粟粒大小的脓头,痒痛并作。曾用手挤压后,渐见红肿扩大,延及右侧面,红肿疼痛,伴发热、恶寒,舌苔薄黄。脉数。患者平素有烟酒嗜好。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

4.张某,男+20岁。右手食指末节肿胀疼痛伴发热6天。6天前在劳动时,患处指腹部不慎被木刺扎伤,未在意,第二天局部肿痛伴发热恶寒,肿痛渐加剧而时有跳痛感,发热不退,舌苔黄腻,脉弦数。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

5.陈某,男,43岁。左小腿内侧有一条红丝自内踝处向上蔓延,局部灼热,微痛,左腹股沟处有一结块肿胀疼痛。伴发热。纳差。舌苔黄腻,脉洪数。患者有糜烂型足癣。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

6.郑某,女,8岁。7天前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咽部肿痛等症状,经治病情好转,3天前发现左颈及左耳下红肿热痛,大如杏核,触痛明显,仍觉发热、恶寒、头痛、咽部肿痛,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

7.顾某,男,65岁。背部生疮,初起肿块上即有粟粒大小的脓头,搔抓后,局部肿痛加剧,色红灼热,脓头渐多,溃后如蜂窝状,范围约12cm左右,伴有高热、头痛、纳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治疗方案。

8.陈某,男,75岁。颈后生疮伴发热、头痛20天。患处见一约10cm大小的疮面,色紫滞,脓少而薄,闷胀疼痛,伴发热、神疲、食少、自汗、神昏、气息粗、小便数,舌质淡、苔白,脉虚无力。有糖尿病病史3年。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治疗方案。

9.徐某,男,26岁。左下腹疼痛,左下肢屈曲,跛行5天。曾用抗生素治疗不

佳。诊见髂窝部叩击痛,下肢不易伸直,勉强伸直即引起剧痛,伴高热、口渴,舌苔黄,脉洪数。左侧下腹部有压痛,臀部见数个疖肿。血常规示:自细胞15.6×109/L。

要求: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10.王某,男,43岁。右背部生一疖肿8天,经治后症状稍好,但昨天起发现下肢有两处肌肉疼痛,局部漫肿,皮色微红,皮肤微热,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干,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治疗方案。

11.邹某,男,8岁。右膝部突发肿胀,疼痛彻骨,胫骨上端有深压痛和叩击痛,皮肤微红微热,伴高热寒战、头痛纳差、口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治疗方案。

12.韩某,男,10岁。左下肢肿痛伴高热月余,局部胖肿微红疼痛剧烈。检查:X线检查见左胫骨下端近1/3处有一死骨阴影,长约3cm左右,血常规示: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为90%,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13.刘某,男,45岁。腰背部疼痛伴有肿块6个月。6个月前患者感到腰背部酸痛,两下肢萎软无力。继则逐渐加重,以致两下肢瘫痪不用,伴形体消瘦,精神萎顿,面色自,畏寒。既往有肺结核和附睾结核病史。

检查:第9~10胸椎棘突有明显压痛,右侧胸胁部可扪及边界不清的肿块,站立时较明显,不红不热。舌苔薄黄腻,脉濡细。摄片见第9、第lO胸椎间隙狭窄,并见有骨质破坏,有冷脓肿可见。血常规示:白细胞5×109/L,中性粒细胞为45%。

要求: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14.魏某,男,30岁。左颈部肿块5个多月。5个月前左颈部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肿块,不红不热不痛,2个月前肿块开始逐渐增大,伴午后低热,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形体消瘦。

检查:左颈部有一约3cm大小的肿块,中等硬度:推之微动,皮色暗红,按之微热应指,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E 6.A 7.C

8.E 9.D 10.C 11.A 12.B 13.C 14.C 15.B 16.A 17.D 18.B 19.B 20.D 21.C 22.E 23.B 24.B 25.B 26.B 27.E 28.A 29.A 30.B 31.E 32.A 33.C 34.B 35.A 36.B 37.C 38.D 39.D 40.D 41.B 42.B 43.B 44.D 45.A 46.E 47.B 48.D 49.D 50.A 51.B 52.C 53.A 54.A 55.A 56.E 57.C 58.D 59.D 60.A 61.E 62.E 63.B 64.D 65.B 66.D 67.A 68.E 69.C 70.A 71.D 72.D 73.C 74.B 75.A 76.B 77.D 78.D 79.E 二、名词解释

l.外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疡是泛指一切外科疾病。狭义外疡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性疾患。

2.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即称为顺证。 3.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即称为逆证。 4.五善是指五脏功能正常,七恶是指五脏功能不正常再加上脏腑衰败、气血衰竭。

5.消法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使初起未成脓的肿疡得以消散的一种内治大法。 6.托法是外疡成脓期(中期)用补益气血和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内治大法。

7.补法是外疡的收口期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疡口早日愈合的一种内治大法。

8.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9.疖病是指多个有头疖在一定的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发生,并有此愈彼起,反复作发,缠绵难愈等特点。

10.疔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及部分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11.红丝疔是指多发于四肢内侧,有红丝向上蔓延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2.痈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3.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14.疔之毒邪迅速走散,扩人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称为走黄。 15.外疡过程中,因正气内虚,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人营血,内陷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称为内陷。因有头疽最易发生内陷,故又称为疽毒内陷。

16.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凝、附骨而生的化脓性疾病。 l 7.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18.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19.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20.烂疔是指一种发于肌肉之间、极易腐烂、发展急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21.疫疔是因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三、填空题 1.热毒,火毒

2.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脏腑功能失调 3.风温,风热,气郁,火郁,湿火,湿热 4.易,易,易,好,难,难,难,差 5.初期,成脓期,收口期,消,托,补 6.透,补,透脓散,托里消毒散

7.薄贴,硬膏,软膏,敷贴,散剂,粉剂

8.金黄膏,玉露膏,回阳玉龙膏,冲和膏,生肌玉红膏,生肌白玉膏 9.升丹,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 10.飞针,下肢丹毒,红丝疔等 11.稠,稀,明净,污浊 12.小,深坚硬,钉丁

13.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急性化脓性腱鞘炎 14.急性管状淋巴管炎,四肢内侧,红丝

15.走黄,损伤筋骨 16.侧面,砭镰

17.颈痈,腋痈,胯腹痈

18.阴虚火炽证,气虚毒滞证,瘦弱,肥胖 19.火陷,干陷,虚陷

20.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髂窝流注 2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22.骨与关节结核,阴,儿童,青少年 23.老鼠疮,颈淋巴结结核,结核杆菌 24.颈项,耳,儿童,青年人 四、简答题

1.局部的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是外疡总的发病机制。 2.凡发于人体上部的,多因风温、风热所致,因为风性上行;凡生于人体中部的,多因气郁、火郁所致,因为气火多发于中;凡发于人体下部的,多因寒湿、湿热所致,因为湿性下趋。

3.外疡的发生与否,与气血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旺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情志内伤等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于发病。病邪侵入人体,与正气相争,即会导致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除去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正常,则外疡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外疡在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热盛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为脓。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着外疡的发展及其预后。一般来说,若气血旺盛者,外疡不仅易于成脓、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收口,迅速愈合,预后好;若气血不足者,则难以成脓、破溃,即使破溃了,也难于生肌收口,预后差。

4.脓是肌腠之内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脓是肿疡在不能消散所出现的主要症状,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应用按触法辨脓时,一般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5.消法的运用,应审因辨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湿阻者理湿,热毒蕴结者清热,寒邪凝结者温通,痰凝者祛痰,气滞者行气,血瘀者和营祛瘀。

6.补法适用于外疡的收口期,毒邪已去,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疡口难敛者。疡口收敛全赖气血,故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代表方为八汤;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者,宜健脾和胃,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肾精亏损,精不能生血者,宜益肾填精,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等。但毒邪未尽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7.托法又分为透托和补托二法。透托法,用于肿疡成脓期,毒盛正气不虚,脓成不熟或熟而不溃,以加速成脓,或使其移深着浅,或加速破溃,常用方剂如透脓散。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肿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清稀,坚肿不消,并出现身热,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脉数无力等气血不足者,常用方剂如托里消毒散。

8.提脓祛腐药适应于溃疡初期,脓栓未落,腐肉未脱,脓水未净,新肉未生的时候。临床使用时,若疮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者,可粘附在药线上插入。另外亦可掺于药线、油膏上盖贴。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宜减少升丹含量。此外,尚配有不含升丹的提脓祛腐药,例如黑虎丹,可用于对升丹过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