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有序性原则:“有序”遵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课程门类、学生负担、学分完成、复习考试(包括高考)诸因素,全面实施高中课程。

3、学校设课和学生选课基本程序

(1)根据新课程方案和学校师资、教室等情况,预设开课计划。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课程设置的意见,制定第一学年课程方案,公布第一学年课表。并逐步完善全校三年整体课程设置及安排,制定开课计划。

开课计划包括三个学年开设的课程方案及进度表,兼顾必修课程,最大限度地开设选修模块,确保在06级学生中开设80%的选修模块。

(2)编制课程设置及进度表,公布开课信息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学校开课计划出台后,向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公布,并向学生统一发放《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提出某段学生所能选择的最多模块。公布高二学年课表。

(3)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的课程。学生根据《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选课。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可以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4)学校根据学生选课结果,决定在不同学段最终所开设的选修模块以及各模块上课的教师和学生名单。

(5)实施排课。

4、课程设置及管理的几点考虑:

(1)必修课程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各设置每周二课时,至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修习学分。

(2)侧重文科的学生在进入高二第二学期时可选修物理、化学,也可不选修。侧重理科的学生在进入高二第二学期时可选修历史、地理,也可不选修。

(3)原则上考虑进入高三按排一定量的复习课。

(4)初步设想,25名以上学生选修必须开设;15—24名学生选修,学校尽可能开设;少于15名学生选修学校不开设。

(5)未经在校修习已达到课程修习水平要求的学生,允许通过相应的考试且取得合格成绩,由学校认定合格可直接得学分。如音乐、美术、体育或其它学科有特长的学生,其专业知识水平超过课程要求,可以提出免修获得学分,把时间花在其它学科上,体现学习的个性化。

(6)对转入或转出学生的学分认定办法如下:转入的学生在原学校已修的学分要通过学校认定,方可承认。转出学生,由学校填写该生已修习合格获得的学分,以便接收学校认定。

(二)教学管理

主要工作:制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教务和学生管理制度。研究探索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构建学生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1、优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因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六字原则,思想上立足“导”,程序设计上提倡“破”,讲述上做到“少”,内容上强调“精”,方法上要求“活”,手段上提倡“新”,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生。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2)探索并制定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以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制定出既符合课改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教学评价应做到“五个是否”。第一,要看执教者是否提供了学生需要的教学,根据需要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确有实效的形式和方法;第二,是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积极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第三,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第四,是否充分挖掘教材及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教育资源;第五,教学的效益要看是否使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整体协调发展。制定出评价标准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2、优化教学关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教师要以现代学生观为基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新课程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结论正确,成果真实,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已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使其成为我校教学管理的“标尺”,形成具有特色的达到一定水平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坚持各项教学检查考核制度,包括:

(1)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做到“日查课、周查辅导、月查作业、学段查教案”,要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批评意见,并令其及时改正。

(2)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课堂教学;严格执行调课制度,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3)期中、期末考试后要认真进行教学质量分析,认真研讨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与教师共同制订整改措施。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主要工作:实施校本培训,开展行动研究,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

1、加强校本培训:协助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指导教师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帮助老师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性质、内容框架和教学原则,促使新的理念回归实践。开设“新课程讲座”、“教科研论坛”,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个人才

能、开展研究的平台,促进每位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进步,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培养一支具有执行、研究、开发和推广能力的教师队伍。

2、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研究新机制,开展教学的行动研究,倡导做“学习型”教师和建设“学习型”的学科组、备课组。教务处担负校本研究的具体组织、实施、服务、评价、管理等职责。各教研组要建立融会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为教师与上级教研人员、理论研究者的交流和沟通创造环境与条件;为教师的改革与研究排忧解难,使教师的困难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及时得到关注、分享与推广;定期奖励教师的教研成果。

3、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新课程实验的实质是通过教学科研推广现代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想。因此,保证新课程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正确采用现代教育管理技术。教育科研因其科学性在新课程中必然发挥其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将新课程中带有共性的问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也包括教师个体以案例的方式为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协作研究的过程,教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事进行观点交锋讨论争鸣,在不同观点的对撞、交锋、比较、鉴别中兼容,吸收并各取所需;教育科研的特点是“专业引领”,学校有计划地搜集资料,聘请专家讲学,组织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确保新课程全程工作按照教育科研的原则、途径顺利开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