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优秀)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优秀)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图4-8 五老峰脚下断块山

(2)褶曲构造地貌:以庐山中部的九奇峰断裂为界,庐山山体可分为南北两段。褶曲构造地貌主要发育于庐山北段。庐山北段的地貌形态主要受复背斜构造控制,以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为主,形成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即从西北往东南分别是虎背岭背斜、东谷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和五老峰背斜等褶曲构造。受这“三背两向”构造的控制,加之地层间岩性变化造成差异侵蚀发育了多条近于平行展布的次成山岭和次成谷底,从而形成了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地貌特征。

①背斜山与单斜山

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形成于庐山北部地区的最高峰岭——大月山(1453m),背斜发育典型,形态完整,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大月山背斜由大月山背斜的核部构成;由于受背斜构造的控制,山体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因中部上升量最大,故该背斜山分别向北东—南西端倾伏。

单斜山:虎背岭背斜、五老峰背斜与大月山背斜的地质特征基本一致。虎背岭—大马颈一带的山体,主要是受虎背岭背斜控制形成,出露地层也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但是后来受莲花洞边界断裂的影响和剪刀峡谷底的切割,背斜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山体的东北段大华山一带,虎背岭、喇嘛塔一带则被切割、侵蚀发育成单斜山地貌;与此相类似,五老峰背斜受温泉断裂带抬

- 18 -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升山体侵蚀后退以及白鹤涧谷底切割的影响,其东南翼被错开断落,从而在五老峰—梭子岗一带发育形成庐山最典型的单斜山地貌,山体呈北东—南西、近东西向展布。

②向斜谷

庐山北部发育了两列典型的向斜谷,为东谷-王家坡谷地和青莲寺谷地。东谷—王家坡向斜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受剪刀峡断层错动的影响,在日照峰一代隆起,导致王家坡向斜谷和东谷向斜谷分别向东北、西南倾斜。东谷向斜核部主要由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岩组成,岩性松软,易受侵蚀,故保留的地层较薄;而王家坡向斜谷南沱组上部地层已被剥蚀而光,出露的是南沱组中部的地层。东谷向斜谷在乌龙潭以上发育较好,而向西南牧马场—碧云庵一带受到次一级河谷切割发育不明显,局部甚至出现地形倒置形成向斜山。青莲寺谷地是受三叠泉向斜控制形成的向斜谷。

③次成山与次成谷

在背斜构造的翼部,相间出露石英砂岩组和长石石英砂岩组,在这个基础上发育了次成山和次成谷。在大月山背斜两翼岩性相对软弱的南沱组中部之下段长石石英砂岩出露的地方,分别形成大校场和七里冲两个次成谷。而在有相对坚硬的南沱组中部之上段石英砂岩和砂砾岩出露的女儿城和蚱蜢岭则形成次成山脊。在虎背岭背斜与东谷向斜之间,则发育了与大校场、女儿城位置相对称的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这些次成山和次成谷均具有两侧坡倾斜不对称的特点。

图4-9 次成山谷示意图

(3)断层谷地貌:庐山沟谷主要有三种形成模式:一是向斜形成的向斜谷,二是岩性软弱易侵蚀形成的沟谷,三是沿断裂、节理密集带侵蚀形成的沟谷。

其中,以剪刀峡发育比较典型。该谷地主要受剪刀峡断裂控制。草地坡与牯

- 19 -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牛岭、大马颈与虎背岭走向一致,可推断出它们原本相连,但是由于右旋平移断层的作用,发生错动,从而形成了剪刀峡。

(4)节理构造地貌:节理构造地貌的发育主要受不同节理组合和构造部位控制。在背斜核部发育纵张节理和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局部发生岩块崩落而在陡坡上形成凸出的岩块以及凹陷的“洞”或“穴”,如仙人洞。而自背斜核部的某些部位,因纵张节理发育密集,尽管有坚硬岩层保护,也会被不断剥蚀侵蚀形成地形倒置现象,如芦林湖。如近水平岩层受多组节理切割,岩块周围被侵蚀崩塌中部剩余部分形成“塔状”地貌,如我们观察到的虎背岭的核部。在与褶皱构造现象垂直的横张节理密集带部位,因破碎易遭侵蚀常发育横截背斜山或次成山的小河谷,如汉口峡等。

4.2.3 流水地貌

庐山自第三纪形成夷平面及之后新构造运动切割抬升以来,遭受了长期流水作用,不同地带形成了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和特征。

庐山在上升以前,河流就塑造了较宽敞的谷地。后来,由于山体剧烈抬升,河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下端先变为峡谷。在宽谷和峡谷之间,谷地纵剖面由缓变陡,形成裂点,这种裂点为旋回裂点或者是循环裂点。在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中山地貌,谷地地貌在1000米上下有显著的形态差异,以上表现为宽谷或者谷中谷形态,说明曾经历过流水强烈的侧向侵蚀作用;以下是深切峡谷,沿途多见急流瀑布、壶穴深潭和岩槛裂点,说明正在经历流水的深向侵蚀作用,峡谷两侧分布有阶地。1000米高度左右,河流现象有多处存在,说明向源侵蚀作用和深向侵蚀作用的强度。庐山山体外围地区,谷地宽广,阶地,扇形地,河漫滩发育,说明流水搬移和沉积作用的盛行。升以前,曾经历外力长期剥蚀夷平过程。山体断块抬升,同一时期夷平面在“山上”、“山麓”并存。

庐山河谷形态可分为4段:上段表现为宽谷,中段为宽谷中套有V型谷,下段表现为峡谷,出山麓段大部分为深宽谷,个别为峡谷,上段与中段之间形成裂点。

宽谷:多发育于软弱岩层上,适应地质构造,与地层走向一致,谷底宽浅,其间多发育一、二级谷阶或平台,形态保存较好,谷地里普遍覆盖第四纪堆积物,属于庐山抬升前的老谷地。西谷、东谷、大校场谷地、仰天坪以及七里冲-青莲寺谷地均属于宽谷。宽谷主要是在地势比较低缓、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在宽谷形成之时,庐山比现在低矮。

- 20 -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谷中谷:这是第四纪抬升山体中河谷常有的地貌形态。其地貌空间形态是宽谷中发育有V型谷地,河床底部纵剖面上两者相接处便是溯源侵蚀的旋回裂点,代表了山体第一次抬升后河谷溯源侵蚀切割山体的最高、最内部位;在裂点下的河谷横剖面上,两者的交汇处便形成谷肩。如大校场谷地出口处的谷中谷、王家坡一带的谷中谷、东谷庐山大厦一带的谷中谷等等。

峡谷: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溯源侵蚀的产物。谷地深切,谷地陡峭,有的呈阶梯状。发育多级瀑布和裂点,显示幼年河谷的特征。如庐山垅谷地、石门涧谷地、三叠泉谷地。

图4-10 构造旋回示意图

4.2.4 冰川地貌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川作用,目前还不存在不同的观点。李四光先生认为此处有冰川作用。李四光先生根据冰川遗迹,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划分为三个冰期,即鄱阳湖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其中鄱阳湖冰期为最老,庐山冰期为最新。鄱阳湖冰期到达山下,冰川作用遗迹,因受长期破坏而保留无几。大姑冰期亦到达山麓,形成冰汎,形状如肺叶。冰汎主要有五处:①谷山冰汎②白麓冰汎③莲花冰汎④东城冰汎⑤石门涧冰汎。李四光先生认为:山下的冰碛物,主要为大姑的产物。在冰碛物产生之前,又有冰水沉积环绕分布,他们与山上冰蚀地貌遥相呼应,因此,鲁

- 21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