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年中考文言文考查篇目及部分理解性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福州历年中考文言文考查篇目及部分理解性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福州历年中考文言文考查篇目及部分理解性试题

2014中考 《醉翁亭记》 一检:《孟子二章》 二检:《送东阳马生序》 2013中考《公输》 一检:《唐雎不辱使命》 二检:《伤仲永》

2012中考《曹刿论战》 一检:《鱼我所欲也》 二检:《陋室铭》《爱莲说》 2011中考《送东阳马生序》 一检:《唐雎不辱使命》 二检:《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0中考《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009中考《岳阳楼记》 2008中考《与朱元思书》 2007中考《童趣》

七上 《童趣》 《<论语>十则》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山市》*

七下 《口技》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伤仲永》 《孙权劝学》* 《狼》*

八上 《桃花源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三峡》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八下 《与朱元思书》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送东阳马生序》 《五柳先生传》*《马说》* 《满井游记》* 九上 《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对》*《出师表》*

九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鱼我所欲也》 《公输》 《孟子二章》 《曹刿论战》 《愚公移山》*《<庄子>故事两则》*

《陈涉世家》

1、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4分)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 的决心。(1分)

3、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2分)

4、选段再现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的英雄壮举,上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请比较陈胜和共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5、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2分)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唐雎不辱使命》

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

分)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5、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6、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7、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8、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 愤怒

10、唐雎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 11、《唐》和《曹》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 人物 曹刿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12、简析这句话“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4分) 2、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

3、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5、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6、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2分) 7、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醉翁亭记》

1、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2、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文中用—————— 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 —————

4、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5、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该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7、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8、《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桃花源记》

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3、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三峡》

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 1、从全文看,第○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

之 ,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3、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童趣》

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2、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3分)

4、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4分)

《鱼我所欲也》 2004年江苏省镇江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3分)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3分)

答:

《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4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