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古代汉语词汇学》教学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1、理论联系实际,在给学生展示众多用例,增强学生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理论认识。

2、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八章 因声求义(3学时)

第一节 声训

第二节 右文说和亦声字 第三节 音近义通 一、讲授内容:

1、声训。用同音或音近字训释词义的方法,训诂学家称为声训。声训不是一般地训释词义,主要是根据声音来推求语源。声训特别是早期的声训主要凭个人主观推断,因此,所得出的结论有一部分是有道理的,但大多数难以令人信服。声训是“因声求义”这种训诂方法发展的最初阶段。

2、右文说和亦声字。首创右文说的是宋代王圣美。形声字的结构一般是形符在左,声符在右,“右文”即指声符而言。王圣美认为形声字的形符只表“类”,而声符才具有表义作用,也就是说,声符具有表声和表义的双重作用。右文说是受声训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右文说的理论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即以偏赅全和拘泥于字形。亦声字首见于《说文解字》,是指会意字的一个偏旁兼有表声的作用。右文说是亦声字的继承、发展和提高。

3、音近义通。清代学者在声训和右文说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系统的“音近义通”的理论和训诂条例。这种学说的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关系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简要地说,清代“因声求义”的理论及实践,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同源字,二是古音通假。 二、具体要求:

了解声训、右文说、亦声字的内容和特点。了解“音近义通”原理及在训诂学上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各1学时。

四、教学重点:

声训、右文说、亦声字的内容和特点。“音近义通”原理及在训诂学上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

右文说、亦声字、“音近义通”的原理及作用。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1、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理论时,多讲实例,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结合训诂学专书,重点介绍清代训诂学家尤其是段玉裁、王念孙对“因声求义”理论的贡献。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说文解字注》和《广雅疏证》中体会“因声求义”理论的原

9

理和价值。

第九章 同源词(3学时)

第一节 同源词的性质 第二节 同源词的确定 第三节 研究同源词的意义 一、讲授内容:

1、同源词是指那些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并有同一来源的词。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同源词就是同源字。同源字的互相通用与通假字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现象。

2、确定同源词的方法:

1)、某些声训及右文说和亦声字是确定同源词的重要依据。

2)、古代的训诂也是确定同源词的重要依据。 3)、古今字也是确定同源词的重要依据。

分析同源词的读音,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音近的,从声母方面说,必须符合双声、准双声、旁纽、邻纽等条件,同时在韵母方面必须符合叠韵、对转、旁转、通转等条件。

3、研究同源词的意义:

1)、有助于正确理解古汉语词义。

2)、有助于从“源”上深入了解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具体要求:

明白同源词的性质、确定同源词的方法及研究同源词的意义。 三、教学安排:

第一节和第二节共2学时,第三节1学时。

四、教学重点:

同源词的性质、确定同源词的方法及研究同源词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确定同源词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1、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理论时,多讲实例,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讲授先秦古音的相关知识,复习声训、右文说、亦声字、古今字等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章内容。

第十章 古书材料及训诂学研究成果的运用(3学时)

第一节 关于原始材料运用 第二节 《尔雅》与《说文解字》 第三节 古书的注疏

第四节 训诂学研究成果的运用 一、讲授内容:

1、古汉语词汇学的理论是通过对古代典籍所提供的原始材料的分析综合而得出的。但是古

10

籍浩如烟海,我们的研究以代表各个时代书面语言的典范作品为主要对象。我们也可以利用古代的各种类书和字词典,但应以第一手材料为主。要特别注意古书的真伪。

2、传统训诂学与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有密切关系。我国成书最早、影响最大的训诂学专著首推《尔雅》和《说文解字》。

3、古书的注疏是指汉以来训诂学家对古书所作的注解。汉唐人作的注疏一般称古注。古书中的注疏在帮助后人阅读古书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古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材料。这些注疏中也有不正确的观点。清代学者对汉唐古注及以后各家的注疏作了很多考证工作,纠正了不少错误,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且用因声求义的办法探索新义,说明了很多前人没有说明的问题,取得了很大成绩。

4、将训诂学研究成果正确运用于古汉语词汇研究,必须做好三件事:辨正误、定取舍、寻规律。 二、具体要求:

了解各个时代书面语言的典范作品。了解《尔雅》和《说文解字》等古代训诂学专书的内容及其在后世的发展和研究情况。了解古代注疏的内容及其作用。了解在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中如何运用训诂学研究成果。 三、教学安排:

第一节、第二节共1学时,第三节、第四节各1学时。

四、教学重点:

各个时代书面语言的典范作品。《尔雅》和《说文》等古代训诂学专书的内容及其在后世的发展和研究情况。古代注疏的内容及其作用。在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中如何运用训诂学研究成果。

五、教学难点:

在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中如何运用训诂学研究成果。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1、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理论时多举例证,让学生获得更多感性经验。

2、在课堂上展示重要的训诂学专著如《尔雅》、《说文》及后代的各种字书等。 3、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翻阅古代著名的训诂学著作。

第十一章 古汉语词汇研究与字词典的编纂(2学时)

第一节 传统训诂学与字词典的关系 第二节 古汉语字词典的释义原则 第三节 古汉语字词典义项的确立和分合 一、讲授内容:

1、《尔雅》和《说文》在我国词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尔雅》以义分类,兼收语词和百科。它在释义方面运用了义训、声训等方法。“义训”就是直接解释词义。主要有“同义为训”、“反义为训”、“义界”等。声训就是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尔雅》对后代字书的编纂有深远影响,后代仿照其体例和内容编纂的词书很多,这些书直到现在仍有很大价值。《说文》是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根据字形推求本义,将义训、声训、形训结合起来而以形训为

11

主。“形训”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的本义与字形结构的关系。《说文》以“六书”(实际上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分析字形。《说文》以字为目,每个字下注明字义,有时还以“读若”、“读如”法注音。《说文》首创部首编排法。《说文》的内容和体例为后世字词典的编纂打下了基础。

古书注疏的内容十分广泛,对字词典影响最大的是字词的释义。 现代字词典的训诂方式是古代传统训释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2、古汉语字词典的释义原则:

1)、要注意词义的历史发展,也要注意区别词在不同时代的含义和用法。 2)、要注意词的不同含义与不同用法的相互关系。 3)、注意词义的灵活性。

3、古汉语字词典中一个字头或词目下有时不仅包括多义词,还包括同音词、同形词。语文性词典的义项一般是按本义、引申义、用法义、通假义、其他义的顺序排列。义项的确立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意义项的概括性,二是注意义项的客观性。

字词典义项分合的主要依据是概念。 二、具体要求:

了解传统训诂学与字词典的关系。了解古汉语字词典的释义原则和古汉语字词典义项确立和分合的原则和方法。 三、教学安排:

第一节、第二节共1学时,第三节1学时。

四、教学重点:

《尔雅》和《说文》在我国词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古书注疏对字词典影响。古汉语字词典的释义原则。古汉语字词典义项确立的原则。 五、教学难点:

古汉语字词典的释义和义项的确立。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1、在讲解这一章内容时以现有的各种古汉语工具书如《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作为课堂参考。

2、介绍辞书界当前在古汉语词典编纂方面新的理论和观点。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课程教材 自编讲义。 (二)主要参考资料

[1]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2]王力. 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3]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向熹.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