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供养与被供养阶层的比例的走向失调而以战乱调整之。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思想上重农轻商,求和谐,中庸,求仁,重本,无扩张,这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六、试述农耕经济与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关系。

1、农耕经济的多元性奠定与春秋战国时期,其根在民主精神,内在充实精神,这种多元性反过来强化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二者是互动的。

2、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周边发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进这些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3、师夷长技以制夷

论题:发达与发展 稳定与发展 发展的动力来源

第六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影响?

1、宗法型:文化之伦理型。优点:凝聚力强,注重道德修养,重视人间温情。缺点:不重视个性,排外。 2、专制型:文化之政治型。优点:整体观点,国家利益至上,名族上之心理认同,文人学士之经世致用思想;缺点:造就服从心态、迷信心态,缺乏自信。

3、宗法与专制结合,则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则是内圣外王(阴法阳儒)。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自黄帝而下,无不是以武力先行,再加上地理环境,农家的要求,使得宗教无力抗衡。 2、经济基础稳固

土地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其基础,而此经济是与地理环境、宗法制度相适应的,根基稳固,政策上又倾向于保护此经济,重农轻商。 3、君主专制集权走向极端

官制演变与官员的设置均可证明此点。 4、对人身控制严密

什伍之制,连坐之法,人口之统计,户籍之管理,商鞅之变,《管子》之说,无不体现着对人身控制的严密。

三、中国的政体(古)与欧洲的有什么不同? 1、①欧洲的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埃及和古希腊。从一开始就受到宗教势力的抗衡。 ②中国则不然,统治者凭借武力,比较顺利地夺取并强化自己的专制权力,神职人员成了他们顺从的奴仆。政治权利一开始就不存在与之抗衡的势力,所以专制越来越严重,完备。

2、①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有僧侣、地租、和新兴资产阶级,所以专制君主在维护旧的封建贵族利益的同时,也拉拢资产阶级,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活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力生产方式的成长。

②中国君主专制传统悠久,专制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得基本国策。 四、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什么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实质上是小农经济家庭方式的逐层映射

2、封国制度不断

想利用封过之血缘维护王朝的统治。历来未曾真正废除。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几千年俩家族制度一直兴盛,主要是血缘之结合为稳固。如东汉时,可以与王朝对抗,是为族权之所在。 4、家国同构

是指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 试述明清时代之启蒙思想。

1 王阳明之心学:致良知,从人的主动性、能动性上顺次展开宇宙论、认识论、价值主体论。

2 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另有方以智、唐甄、颜元、戴震、焦循等人对程朱理学展开论战。

3 明中期市民文学的兴起。理论上有李贽之“童心说”,公安派之“独抒性灵说”;作品有长篇之《金瓶梅》,短篇有“三言”、“两拍”。清则有长篇杰作之《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二 你认为宋词之柔婉与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宋代理学构建 天理:伦理纲常

方法:强调自觉认识天理。 途径:修身。《大学》:正心、诚意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对立面:人欲

宋词以柔婉为主(虽有苏辛之豪放)词之艳正式对去人欲的补充。是不同层次的,不同用途的表现。 三 唐之艺术成就表现于那些方面?

1 诗:清代编的《全唐诗》有:作品48900余首,诗人2300余家,无体不备,无体不精。 2书法:魏晋是美的自觉时代,唐则是高峰。李阳冰篆书书之圆劲。“颠张狂素”草书之飞动;李邕、颜真卿行书之纵逸;欧、虞、颜、柳楷书之端正皆一世之绝。 3 绘画;吴道子之线条改造;人物、山水画之兴起。

四 试述宋朝之思想统一与汉朝之思想统一之同异。 汉朝思想统一: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盛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东汉七经(再加孝经、论语)西汉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 宋代理学构建: 天理:伦理纲常

方法:强调自觉认识天理。 途径:修身。《大学》:正心、诚意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对立面:人欲

是对有唐以来多元开放,多元发展的反动,是新的整合。是承汉以后又一次思想整合。

五 试述“周虽旧邦,其命唯新”

周人在继承方面的做法,一方面是继有利者,如:商之血缘统治,一方面维新,正如《诗》所云:周虽旧帮,其命维新。

表现:1宗法制度的建立。

2礼乐制度。即制礼作乐,礼的明等级,以防犯上。乐以和天下,以怀柔。

3由神走向人,天命糜常,唯德是辅。

六 释名

1 玄学: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2 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程颢不同学派

3 儒学: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秩序、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构成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民族国民个体恪守的修身养性、入世立身之道。

第八章 多名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一 试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输出过程。

1 公元前3世纪,徐福一去不返;恰在此时,日本由“绳文时代”突变为“弥生时代”,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实即是接受了秦文化之缘故。

2 邪马台国之卑弥呼女王。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卑弥女王派使臣维升米、都市牛利来到魏国设在朝鲜半岛上的带方郡,辗转至洛阳,进南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明帝于是大加封赏。

3 大和政权时期(公元四世纪中叶)。大量吸取中国文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介绍到了日本。途径是吸纳中国之逃避战乱之移民(日本史称之为“归化人”)。这些人与上层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和统治阶级的八大姓氏中,有四姓几乎都是汉人。据《古事记》履中、清宁、天武几位天皇都是在汉人集团的支持下才取得并得以巩固其政权的。

4 公元513年,百济派首批五经博士赴日本讲学。此后每隔几年就派一批。六世纪初叶,佛教传入日本。 5 大约从600年开始,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史、遣唐史凡16批,至七、八世纪,中国两国的交住出现高潮,其时为日本之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推古女王(六世纪末),朝中大权由圣德太子掌握,他是一位有胆识,有抱负的统治者,立志要建立一个象中国一样强大的中央集权之国家。于是由他派出的第一批遣隋使(公元600年)。645年,希望学习中国的人们拥立支持改革的孝德天皇,立中大兄为皇太子,任用留学生高向玄理等为国博士(即参政顾问),组成了新的朝庭。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革诏书,历史上称为“大化革新”。连细小的地方都学习唐朝。如大化之年号(是日本的第一个年号)。这使得日本的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其佛教则以中国这母国。

二 试述中国文化对朝鲜的输出过程。 朝鲜取其朝曰鲜明之义而来。

1 战国、秦汉时期中朝政治经济交往的遗迹和文物。 朝鲜半岛至今尚有燕、秦长城遗址。80年代中期,朝鲜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宁江长城。此长城南起平安北道博川I郡南里,北至该道东仓新安里。长大约300多里。有燕国时期的半圆形瓦当。在朝鲜的慈江道渭原郡的龙渊里,一次就出土了400多枚明刀(流行于燕、齐的货币)。

2 乐浪古墓和《公无渡河》乐浪古墓是在朝鲜平壤附近考古发现的大批古墓。其砖砌与土工方法与汉朝中原墓制一样,随葬品基本与汉墓相同。《公无渡河》是我国的一首出色的民歌,而其故事却发生在大同江上。原诗为“公无渡河,坠河而死,当奈公何。”

3 秦汉时期中朝人才的交流 其时有不少的中原人流寓朝鲜半岛。如在黄海南道发 现的古墓碑铭文,上面刻有汉晋时期那里长岭县长的履历:“守长岭县王君,君讳乡,年七十三,字德谚,东莱(今山东蓬莱)黄人也。”

4 儒学之传入半岛 三国之高句丽(另有百济、新罗)最早接受儒学。公

元372年(当东晋时期)就建立了国家太学,教育子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5 佛教的传入

从公元4世纪一一公元15世纪历时千余年左右,在中国帽当于东晋十六国至明朝初年,在朝鲜则是三国至高丽王朝之末,在这一绵长时间内,一直是处在交流之中。并且佛教文化的交流带有群众性、广泛性。高句丽于公元372丰(我国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高句丽小林兽王二年,依朝鲜《三国史记》);百济之传入是公元384年;新罗之朝鲜《三国史记》); 传入,说法相差很大,早的认为是曹魏时期,即公元3世纪,另一说法是中国梁代,即公元6世纪,更多的认为是公元5世纪之新罗讷祇王和毗处王时期。三国时期朝鲜半岛上之佛教特点:朝野同奉,文武共仰。

6 隋唐时期之交流高潮 ,新罗统一朝鲜才十多年的时间,便于公元682年宣布建立国学,规定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教科书。8世纪中叶又称为太学监,设置各科博士及助教,将儒家经典分为必修的(《论》、 《孝》)与选修的(《礼》、 《易、、 《诗》、 《书》、 《左》、 <文选》)两种。至787年更是有“读书三品科”:兼明《论》、 《孝》者为上;读《礼》、 《论》、 《孝》者为中;读《礼》、 《孝》者为下。中、新双方对留中学生优费。此时律宗(法华宗即天台宗已于陈时传入),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创立于唐末)都传入了新罗。 新罗吸取唐朝的先进制度,其一是政治制度,把它与自己的特点结合起来,使中央官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和申令、选官等制度完美起来,有效地管理国家。

7五代、宋、元与高丽王朝的交流 出于对付北方强邻辽、金的需要,一直与宋王朝保持友好的往来,互有对方人员不官。

8 明清王朝与朝鲜王朝的交流, 最值得一提的是援朝抗倭战争(壬辰卫国战争、日则称为征伐朝鲜战争。 三 试述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影响的过程。 1是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

在此之前,实际上还有一次大的交汇:丝绸之路的开扩。因主要是西域,并已全部汉化,故不列入此节。 这第一次大交汇可以说是中印之交流。印度(Sindhu),又译为身毒、天竺,唐之僧玄奘于《大唐西域记》中始称为印度。因居中国之西方,故称作西天。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的传扬。

作用:以其思辩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玄学而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佛学的本土化。佛学之派别多,然其大体倾向则在说明: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谓外界,乃

系吾人之心所现,虚妄必不实,所谓空也。但是中国人对于世界之见解,皆为实在论,即以吾入主观之外,实有客观之世界。如谓外界必依吾入之心乃始有存在,在中国人观之,乃非常可怪之论,故中国人讲佛学者多,予佛学所谓空者以一种解释,使外界不为真空。 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乃佛教中之三法印。涅槃译言圆寂,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者。而中国人又注重入主活动,儒学所说的最高境界亦即在活动中。如《易传》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于活动中求最高境界也。即庄学最富于出世色彩,然其理想中之真人至人,亦无非活动者。故我国入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并非永寂不动。佛之静心亦“繁兴大用”,虽“不为世染”,而亦“不为寂滞”。所谓“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又印度社会中阶级之分甚严,做佛学中有一部分谓有一种人,无有佛性,不能成佛。但中国人以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故中国入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即一阐提亦可成佛。

佛教有轮回生死之说,一生物此生所有修行之成就,即来生继续修行之根基。如此说,则并世之人其成佛之可能均不相同。但中国人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之义,乃谓人人皆于此世可为尧舜,无论何人,苟“服尧之服,行尧之行,言尧之言”,皆即是尧也。而人皆可以为此,又皆有其自由意志,故中国入之讲佛学者,又为“顿悟成佛”有其自由意志,故中国入之讲佛学者,又为“顿悟成佛”之说,以为无论何人。 “一念相应,便成正觉”。

本土化形成之表现:中国化的流派一一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 (2)新儒学之从中汲取养料。

如“理”即套自佛教的“真如佛性”,再赋予封建伦理道德意蕴。朱熹之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也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和华严宗的思辩。传统儒学与佛学相激荡一一从而产生了宋明理学。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