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 考研必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 考研必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念的手段;

?B、“次级的客观性”,体现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诸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

等,它们发挥了一种符号样板的作用。

?布迪厄认为,正是由于结构的双重存在方式,实践理论必须进行一种综合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

象学角度的双重解读方式:一方面,社会学家通过将行动者的主观再现弃置不顾,来揭示客观状态下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确实限制着行动者的实践;而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再现和支撑再现的各种精神结构,因为它们归导着个体和群体的斗争,行动者通过这些斗争竭力维持或者革新客观结构。同时,只有从综合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途径的社会实践理论出发,才能认识到:诸如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机械论和目的论、结构必然性和个人能动性之类的对立都是虚幻的,都掩盖了人类实践中的基本特点。

?③克服二元对立的方式

?首先,研究者要先建构各种客观结构,即分析由各种社会位置所构成的空间,了解社会有效资

源的分配情况,因为正是这种分配确立了施加在各种社会互动和社会表象之上的外在约束;

?其次,研究者再重新引入行动者的直接体验,揭示从内部构建其行动的各种知觉和评价的范畴,

即“性情倾向”。

?4、资本

?(1)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就是经济学通常理解的那种资本类型,指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那种资本形式,它可

以制度化为产权形式。

?(2)文化资本

?①定义: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转

化为经济资本,并可以通过教育证书的形式予以制度化。

?②存在形式:一是身体化的形态,体现在人们身心中根深蒂固的那些性情倾向中;二是客体化

的形态,体现在那些文化物品之中;三是制度化的形态,体现在那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上。

?③特点:与经济资本一样,文化资本的传承也是阶级再生产非常重要的一环。 ?(3)社会资本

? ①定义:“社会资本是真实或虚拟资源的总和。对于个人和团体来说,由于要拥有的持久网络

是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认可的关系,因而它是自然积累而成的。”

?②特点: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其次,社会

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再次,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最后,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4)符号资本

?①定义:是指使用符号使占有不同层次或形态的其它三种资本合法化的资本。

?②特点:布迪厄认为,现实资本以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三种形式存在。“符号资

本”和前三种资本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前三种资本都是个人拥有的资本,可是拥有的同时并不一定得到了别人的承认,他们只有转换成符号资本以后,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获得信用和权威。在场域 中,人们争夺的就是符号资本。拥有了符号资本,就拥有了宰制(统治)别人

的权力。

?(5)几种资本的相互关系

?论及几种资本的相互关系,布迪厄首先肯定经济资本的基础地位,经济资本被看成其他资本形

成和发展的根源,同时他也充分肯定了其他几种资本的巨大能量。不同形态的资本在实践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构成了实践策略形成和实施的基础。因此,在布迪厄看来,在分析社会世界的再生产时,不同资本形式之间的可兑换性(convertibility)和兑换率(rate of conversion)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五、语言与符号暴力

1、语言与权力

?(1)对纯粹语言学的批判

?用合法语言的概念来代替纯粹语言的概念;

?②用符号权力关系的概念代替构成关系或符号互动的概念,这样,言语的价值和权力问题也就

取代了言语的意义;

?③用符号资本的概念取代了纯属语言的技能概念,而符号资本又总是和言说者在社会结构中的

位置有关。

?(2)语言交流中权力关系存在的根据

?布迪厄揭示了语言交流中权力关系存在的四方面根据:资本差距、语言惯习、语言能力和语言

市场。

?①每一次语言交流都包含了成为权力行为的可能性。

?②惯习作为一种性情倾向,是语言交流中发生权力关系的根据之一。

?③言说技能、语言能力和运用它们而产生的社会能力,也是语言交流中发生权力关系的根据之

一。

?④语言市场的存在也为权力关系的产生提供了根据。 ?2、符号暴力

?布迪厄认为,社会的支配秩序依靠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沉默的暴力”,这就是符号暴力。符

号暴力可以揭示出任何权力关系都是在“合谋”(complicity)的情况下完成的。对权力的分析就是要揭示那些不言自明、不受置疑的部分。

?3、教育: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 ?(1)教育运动的三种方式

?①传播式教育(diffuse pedagogic):是指当一个人和某个社会群体或组织中受过教育的成员

打交道时,无形之中就会学到许多东西;

?家庭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是由明确承担教育任务的制度——如学校这样人们早已习惯的教育机构——直

接或间接完成的。

?(2)教育运动的实质

?教育运动的实质是在强加一种文化任意性(cultural arbitrary)。任意性这一概念有两方面的

含义:一是(文化)任意性表明通过教育行动灌输的意义不是社会秩序的自然形象,尽管这种灌输恰恰就是让人们误以为事实如此;二是符号的任意性超越说话者的自由选择。

?(3)文化任意性强加的实施

?布迪厄认为,教育行动对文化任意性的强加是由教育权威(pedagogic authority)这种任意性

权力通过教育工作(pedagogic work)来完成的。教育权威是教育行动中进行的各种文化再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同时也是行使符号暴力的权力;而教育工作则是一个灌输的过程,正是借助它,受教育者的惯习才得以形成,这种惯习就是一种文化任意性原则被内化的产物。

?(4)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

?布迪厄认为,在文化任意性强加的实施过程中,制度化的教育体制始终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

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各种制度条件。这些条件的存在有助于完成灌输过程,从而实现文化的再生产(文化任意性的再生产)和社会的再生产(社会集团或阶级之间关系的再生产)。

?4、学术场域与符号权力

?布迪厄提出了学术场域的三大特征:首先,学术世界作为文化生产场域,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

逻辑的社会空间;其次,在这个空间中,尽管知识分子采取各种策略,争夺某种在他们眼中利害攸关的事物,但若是从更大范围的社会世界盛行的利益观念来看,他们所追求的利益倒可能颇为超越功利;最后,知识分子场域之外的权威所产生的任何影响和约束,总是通过知识分子场域的结构的“折射”发挥作用的。

?5、权力场域

?权力场域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各种不同权力之间的争斗,其焦点是各种不同资本之间的兑换率,

因此也就是究竟何为支配的主导性原则(the dominant principle of domination)的问题。权力场域不像教育场域、艺术场域那样,是一个分化的、自主化的社会小世界,而是一个元场域。其建构与资本的运作和国家的建构密切相关。

?小结

?通过对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要摆脱主

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并要超越那种必在二者择其一的困境。在拒绝机械决定论的同时,他并不想跌进另一个陷阱,即将有意识的意图当作对人们行动的充分解释。在这种超越过程中,布迪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风格。

?为了达到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融合的效果,布迪厄打造了由惯习

(habtus)、资本(capital)和场域(field)术语确定的独创性的概念武器库。人们所获得的性情系统是建立在他们在社会中占有的位置的基础上,即依赖于他们拥有的特定的资本(capital)禀赋。

?为了替换个体和社会的朴素关系,布迪厄代之以惯习和场域之间的建构关系。这一平衡的关键

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既不是惯习也不是场域能够单方面地决定社会行为。它使性情和位置汇合在一起,使精神结构和社会结构对应(或分裂)而生成实践。 这意味着,解释社会事件

或者社会式样时,一定不能单独地割离开行动者的社会形构和他在其中运作的特定社会世界的结构,以及他们逐步相遇和相互冲撞的特定社会条件。实际上,布迪厄正是在提倡建构论(constructivist)或者“发生结构主义”(genetic structuralism)。

?此外,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思想和他对于符号暴力的精辟独到分析,给我们不无启迪。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布迪厄一直拒绝把自己当成理论家。实际上,他的许多著作写得艰深、晦

涩和抽象。读他的书也许需要像读康德与黑格尔著作的决心,需要反复默想,需要用上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 第六讲 新功能主义 ?一、新功能主义的基本思路 ?1、对功能主义传统的理解

?(1)功能主义在描述性而非说明性的意义上提供了一种社会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图景,它认

为社会是由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各要素所组成的、多元的与开放的系统;

?(2)功能主义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行动,不仅关注行动的实践性与手段性方面,而且也关

注它的表意性与目的方面;

?(3)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整合是一种可能性,而社会控制的变异和过程是事实。均衡论尽管不

能作为对实际的社会系统分析的参考点,但它可以作为功能主义系统分析的参考点;

?(4)功能主义假定人格、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区别是社会结构所必需,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所

产生的张力是变迁与控制的持续根源;

?(5)功能主义认为分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6)功能主义追求不同于其他社会学分析层次的概念化和理论形式。 ?2、对帕森斯功能主义理论的批判

?有关唯意志论的早期著作把秩序化约为行动,有关秩序的所有陈述,都说它产生于互动; ?在中期主张参与社会生活主要是志愿的,行动的核心现象就是共享价值与需求倾向的整合; ?在对越轨和社会化的分析中,认为物质约束无关紧要而不作考虑; ?认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有助于而不是约束了规范和价值的实现; ?相应地也就过分强调了社会共同体子系统和模式维持子系统; ?在控制等级中赋予文化要素以优先地位; ?把大学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制度; ?强调价值贯彻而忽视价值生成;

?把现代社会概括为志愿社会,决定物质位置的是个体在教育领域和分层领域中的意图。 ?3、对传统功能主义的重构

?亚历山大说“引进‘新功能主义’这个词是为了强调继承性和内部批判这双重要素”。亚历山

大等人强调要使功能主义向冲突理论、互动理论、交换理论等理论传统开放,把它们的基本思想整合进功能主义的框架中去,建立起一个新的“多维性质”的综合性一般理论。具体来说,新功能主义重构了帕森斯功能主义的冲突取向、互动取向、批判取向和变迁取向等方面。

?二、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学方法论 ?1、后实证主义的四个基本假定

?(1)传统实证主义的四个基本假定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