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潮阳文光塔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汕头潮阳文光塔调研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潮阳区文光塔遗迹调研报告

棉城文光塔是一座古塔。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潮阳市的棉城镇中心。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后崩塌;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主持重建时,置千佛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废。明崇帧八年(1635),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邑人吴仕训将塔更名为文光塔,并立有精刻石碑:潮阳邑候漆公鼎建文公塔记。 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楼阁式,石砖筑造。塔高42.42米,空心,八面七层。塔内各层有螺旋形石级相连;第2至第6层,每层都有4门通塔廓。清嘉庆二十年(1815),潮阳知县唐文藻全面修缮。塔门石匾大书“文光塔”,左刻“嘉庆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塔门两边刻有唐文藻的题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1956年及1981年,潮阳县文化主管部门两度进行维修,保持原来的结构和状貌。成为棉城的标志性旅游建筑物。 一、结构描述

“文光塔”位于潮阳区城区中心的文光公园内,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坐北向南,石斗拱承抬檐廊楼阁式,高42.42m,空心,八面七层,七级登浮坛进塔,内墙体设螺旋形石阶上塔顶。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后崩塌;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主持重建时,置千佛于塔内,故名“千佛塔”;明崇祯八年(1635)重修复建时因地震放出毫光,时人以为是人文昌盛之兆,邑人吴仁训将塔更名为“文光塔”。清嘉庆(1815)知县唐文藻主持全面修缮,并题匾“文光塔”,书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沿用至今。明至清几经修建,建国后分别于1956年、1981年、1996年、2009年由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多次主持维修,现完整保持明代复建的砖石结构,以其建筑严紧、雄伟壮观而著称于省内外。

二、主要历史由来和历史故事

潮阳文光塔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筹建之安初,道德争议的是塔当建于何处。地师府为潮阳城是船地,塔建起来,矗立长空,正似船桅,船有桅,自可扬帆千里。塔若建成潮阳县城便岁丰人安,一帆风顺,结果同意地师选定的地点,钱由募捐而来。当时有捐银两的,有捐实物的。传说县城有两个富商,一个开杉行,一个开麻皮行。杉行头家在募捐簿上写下“杉木足用”四个字时,人称他慷慨。麻皮财主也写“麻皮足用”,大家嗤笑他太过吝啬。谁知到塔建成之日,

杉行商损失不大,麻皮商却倾家荡产。

据说,潮阳塔原名“智佛塔”,在元趄曾遭雷轰。明太祖时,来一次维修。彼时,大家府为,宝塔似彩笔,碧空如锦笺;龟头海是墨砚,朝天写文章,代代人才出,光辉照潮阳,因而改名“文光塔”。大明一朝,潮阳籍翰林、进士、举人辈出,官宦不少,世人多哀此乃文光塔之功也。

关于建塔师父,有一段传奇性故事,淬很广。话说建塔钱物都已齐备,需聘名师,即派人往聘建灶浦龟山塔之老师父,谁知老师父漫天要价,铁定不减,只好另寻名师。不久老师父的大徒弟找到潮阳来,自愿低价承建工程。主人们看他年纪太轻,不敢相信,当即婉言谢绝。那大徒弟作色说:“世人眼光老,后生难出头。” 说毕转身要走,主人急忙谢罪,并问其履历,他言道:我追随老师父多年,今已出师。今我师拒聘,徒弟愿来完成。”主人问他建过多少塔,他说:“随师走南闯北,建塔五座。单说承建灶浦龟山涵元塔,师父说了一个施工概略,一切从设计、奠基到完成,是我负责到底。”主人引他勘察塔址,问他如何建造,他从备料到施工,整个计划井井有条,数字准确,说得主人们人人心服,并当场板,决定由这大徒弟承建。 知县为文光塔主持开光大典。从此,文光塔便耸立在潮阳棉城。 三、主要文化价值

1、集宋、明、清古塔建筑艺术风格于一身,对研究我国古塔建筑的形制变迁和修建经验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该塔始建年代较早,塔的性质、形制经历代变化,文献记录翔实。据《潮阳县志卷十二坛庙》记载,文光塔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为“众缘为泗州普照真际菩萨建”,后崩塌。南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重建,内置千佛,故名“千佛塔”。乾隆《潮阳县志》记载是次建塔时,发现绍兴元年原塔地宫及石函,内有玉、铜、银、瓷佛像二十余尊,开元、太平铜钱千余斤,更为重要的是内藏舍利子数百颗,并有银版方尺铭文记载建塔的年代和建塔原由。史载塔前曾建拜佛祭祀的“千佛塔堂”,后称“宝光寺”、“祝圣道场”。可见原塔为供奉佛像、佛骨舍利子的佛塔。 现有塔基石砌须弥座北侧,仍留有一石门通地宫,可见事出有据。 1992年塔脚工地建筑过程,还挖出埋在地下部分古钱币(数量不明),有宋明两个朝代,全部布满铜锈,但字迹尚可辩认。计有最早的北宋初期铸造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篆、楷字体两种);宋太宗时期的“太平通宝”、“淳

化通宝”;真宗时期的“咸平通宝”;仁宗时期的“天圣通宝”;英宗时期的“治平通宝”;哲宗时期的“绍圣通宝”;徽宗时期的“太观元宝”;南宋高宗时期的“建炎重宝”、“绍兴通宝”等钱币。宋塔后崩塌,明崇祯八年(1635)潮阳知县漆嘉祉复建,文献记载“及之兴工之夕,有光亘空如日星,咸以为人文昌盛之兆”,邑人吴仕训将塔更名文光塔,兆人文昌盛。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雷击塔损,知县支森修之。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唐文藻主持全面修缮,并书题匾额“文光塔”及塔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该塔平面八角,七层通高42.42m,为楼阁式砖石结构塔。塔基为素平“须弥座”形式,保持宋代建筑风格。塔层层收分明显,比例得当,雄壮中不乏秀丽,整体具有宋明间风格,是研究岭南古塔形制和风格由宋转明的重要例证。

塔下部首层为条石砌筑,南向开门。二层以上为砖结构,四向开门,外绕石结构平座栏杆,平座以石丁头斗拱出挑。塔壁内螺旋式石梯盘旋登顶,梯间逐层开不同形式的采光窗,为塔平添了些许变化与灵气。塔端顶置泥塑红葫芦(原为铜铸),与塔体比例相得益彰,甚为壮观。

2.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是我国古塔建筑文化的特例之一。 在国内众多风水塔中,概念上多少会反映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容,而文光塔由于自“千佛塔”改为“文光塔”,塔中各层供奉着不同的神氏,三层置文昌帝君,四层置玄天大帝,五层置观音菩萨,六层置佛祖,七层置三清天尊。正门石刻门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各层门额有“棉岭文峰”、“练江笔海”、“卓立乾坤”、“螺髻增辉”及“振三阳”、“达天衢”、“探月窟”、“曜东方”、“显西土”等石刻文字,也突显三教合一的理念与宗旨。象文光塔这样真实、具体而完整表出三教合一的概念却属凤毛麟角。

3、为潮阳的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粤东著名的旅游名胜古迹。

明崇祯十年(1637)《潮阳邑侯漆公鼎建文光塔记》:潮“邑负洋抱江,南北延而东西锐,两山拱夹,匪建塔其中,无以大振风气。”潮阳古城(棉城)左有东山,右拥西山,南环练江,北临榕江,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地师认为潮阳城是船地,如建塔起来,矗立长空,正似船桅,可扬帆千里,潮阳县城便岁丰人安,一帆风顺,更有“青天为纸塔作笔,谱写千秋盛衰,黎庶甘苦”等美谈和佳话。数百年来,文光塔以其如椽巨笔的巍峨造型和增形势、昌文运的文化内涵,成为潮邑历

史文化的象征和最重要的地标建筑物。长期以来,海内外潮人及社团都把文光塔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和根基,其图案被广泛作为书报刊封面和社团会徽等,成为粤东名胜之地,潮阳的标志和名片,也是维系海内外潮人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建塔时,发现绍兴元年原塔地宫及石函,内有玉、铜、银、瓷佛像二十余尊,开元、太平铜钱千余斤,更为重要的是内藏舍利子数百颗,并有银版方尺铭文记载建塔的年代和建塔原由。史载塔前曾建拜佛祭祀的“千佛塔堂”,后称“宝光寺”、“祝圣道场”。可见原塔为供奉佛像、佛骨舍利子的佛塔。 现有塔基石砌须弥座北侧,仍留有一石门通地宫,可见事出有据。 四、在当地人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世世代代海内外潮阳人心中的宝塔,产生并将继续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历史价值。文光塔是潮阳的标志性建筑,粤东著名的旅游名胜古迹。相传棉城象船,立塔作桅,扬帆千里;乘风破浪,一帆风顺。更有“青天为纸塔作笔,谱写千秋盛衰、黎庶甘苦”等美谈和佳话。长期以来,许多海内外潮人社团都把文光塔的图案作为会徽和书刊封面,不仅将其当作帆船的桅杆,擎天的巨笔,更作为家乡的标志和名片,作为智慧和力量,桥梁和纽带,感到自豪和骄傲,是永留心中的宝塔。 人们认为塔不仅镇地理,而且旺地气了。有人比喻龟头海是墨砚,蓝天作纸,文光塔当笔,可写出壮丽的文章。文光塔已有地理和地标的功能,成为潮阳标志、人文景观。旅外乡亲回故里,一见文光塔就说到家乡了。

采用面谈的方式文光塔管理处工作人员了解文光塔保护情况和客流情况

五、保护现状

文光塔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后崩塌。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重建,内置千佛,故名“千佛塔”,后崩塌。明崇祯八年(1635)潮阳知县漆嘉祉重建,由邑人进士吴仕训更名“文光塔”。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雷击塔损,知县支森修之。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唐文藻主持全面修缮,并书题匾额“文光塔”及塔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1956年、1981年、1996、2009年由财政部和省、市、区人民政府先后拨款进行保护性维修。但由于常年受风雨侵蚀,塔身表层部分老化,墙面多处墙砖酥蚀风化,杂树滋生,对墙体结构构成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