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全部)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全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 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是B”或“由于A所以B”。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方法则出现B结果”。(6)它们的社会建制不同。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它们的联系主要为: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经能相互贯通,呈一体化的趋势,从三次技术革命看,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已经表现为双向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最好体现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形成,即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指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相关技术的发展作为其辅助的手段,为其提供相应的研究工具;技术的科学化指技术向技术知识体系的升华而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以当今基础学科的新成果为基础的迅速转化。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洽的结果形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连续体。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进程对科学与技术

的研究方式、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这种协调发展的机制下,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7、你怎样看待古代神学自然观?它对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拯救有什么意义? 人们是怎样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呢?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是关于自然系统的性质、构成、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决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依赖于主体自己的认知概念框架对客体的刺激主动地进行同化和建构。

认识的概念框架包括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甚至政治等诸种观念。有什么样的认知框架,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8、如何理解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发展?

在古希腊,科学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以思辨和直观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探寻世界的成分、组成和它的运行等等;他们开始仔细思考、推论和证明自然的法则,形成对自然的独特的看法。

对自然现象感性直观的描述,思辨性的认识由此形成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火、或者水作为世界的本源,比如古希腊七贤之一泰勒斯认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意义: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开始从物质的宏观到微观探寻世界的本源。

C2

1、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宇宙观:结合宗教教义,以托勒密的“地心说”为核心,构造了三重世界:地狱、世间和天堂。自然的世俗界以月球轨道划出的圆面为界限,分为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以当时肉眼观察的发现为依据。

2、物质观: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水、火、土、气)为根本。

3、运动观:同样以亚里士多德不正确的“物理学”运动描述为根本。分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自然运动即物体趋向它的自然位置的运动,强迫运动即始终存在推动力量驱使的运动。 4、目的论解释特征:每一个自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原因,如上帝造鼠就是为给猫吃的。4、

目的论解释特征:每一个自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原因,如上帝造鼠就是为给猫吃的。 中世纪主要是宗教神学统治,自然观倒退,严重桎梏了人对自然的关心和认识,桎梏了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在神学支配下成为它的婢女。

论证上帝的存在和全能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发展了论证的方法而不是面向自然界的实验

的研究方法;发展了高度精致的哲学思辨,锻炼了逻辑方法。

政治背景:前期,罗马帝国崩溃,封建国家建立,后期城市自治的萌芽。 经济背景:庄园制的自然经济,后期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萌芽

文化背景:基督教对文化的统治,前期:宗教神学的泛滥,后期,经院哲学的兴起

2、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1、物质观

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基石,它是不

变的、不可分的,具有广延、硬度、不可入性和惯性等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例如一个物体的质量就是它所包含的原子的质量的总和,由于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所以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

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

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

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

的因果关系 。 整个自然界被认为是由原子组成的巨大机器,它一经起动,就按照既定的力学规律确定无误

地运转下去,其中的任何事件都由力学规律预先决定,从而排斥了偶然性的客观性,排斥了其它形式的运动规律及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

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

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

自然是一架机器,它可被分析,预测和操纵。这就是近代以来科技文明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观念背景。

3、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有什么关联?

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着人类理性对宗教信仰的反叛,建立了一个与宗教神学自然观对立的自然 体系。标志着一种与宗教神学自然观完全不同的新的自然观的诞生。这种自然观就是机械论的自然观。 机械论自然观是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指导思想,然而又是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促进了机械论自然观的发展。牛顿希望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的其余现象,他借助力学还原论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大统一。真正实现了机械论自然观对18、19世纪

科学发展的指导作用。

4、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地受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在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的合理之处后,提出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基本思想是: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高级运动是由低级运动的形式转化而来;具体物质形态是暂时的,物质存在和运动是永恒的。

基础:

1、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前提。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来说也能指出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2、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理论上的来源。 过程:

自然辩证法有长远的历史渊源,但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是和马、恩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马恩的历史分工: 马克思:《资本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是恩格斯所阐述和创立的,集中体现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中。正是在这些著作中恩格斯概括和总结了19世纪现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建立起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早期工作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十分注意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鲜明提出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观点: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的这一过程的一部分。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提出:

(1)科技是生产的重要因素,自觉运用科技将极大地推动生产发展; (2)科学技术有不断加速的趋势;

(3)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和社会革命的基础;科学进步最终会导致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引起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必然推动整个社会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鲜明指出:

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前提,也是人的劳动和生产力得以实现的前提;为了实现思想和发挥思想的力量,就必须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