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复习提纲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基础心理学复习提纲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思维的种类

⑴根据思维的内容划分:

①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3岁以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这种思维。

②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通过对表象的联想与推理来进行的,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③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上,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初中生开始占主导地位,是成年人的主要形式。

个体的思维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⑵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

①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

②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⑶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划分:

①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指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新现象时,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

②分析思维:是按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终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的思维。

⑷ 根据问题解决的创造性程度划分:

①常规性思维:又称习惯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思维过程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通过几种操作活动来实现。

①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分析可以通过动作进行,也可以通过头脑的表象和概念进行。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和综合这种思维操作活动贯串在整个思维过程。

②比较与归类:比较是对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归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入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③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概括就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抽象和概括紧密地联系着,没有抽象就不可能进行概括。通过抽象和概括,认识就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④体系化与具体化: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 5.问题解决的策略

⑴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直至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穷举法——密码破译。

⑵启发性策略: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①“手段-目的”策略:将要达到的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来达到总目标。(河内塔问题)

②“逆向搜索”策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反向搜索,直到找到通向初始状态的方法。 如,逆向设计。(数学证明题)

③头脑风暴法:制定现场规则。如,没有决定性意见,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重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种氛围,使成员坚信每种观点都受欢迎。不作评价,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统统说出来。记录每个人的回答。

⑶选择性搜索: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解决问题。

⑷爬山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个体评价问题状态,从而明确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问题解决总目标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⑴知识表征方式

⑵刺激模式:是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他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

⑶问题情境: 一般说来,问题情境越常态,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⑷迁移作用:是指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⑸动机强度:在一定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状态下,人的思维活动才有较大的准确性与灵活性,更好的解决问题,并且这一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还会随问题解决的难度而变化。

⑹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物体固有功能的局限而影响到问题的解决。

⑺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而能给人获得解决问题启发的事物叫做原型。响尾蛇——红外线感受器

⑻定势: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以某种比较习惯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行为反应。它对问题解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⑼情绪:积极的情绪促进问题解决的效率,消极的则反之

⑽个性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7.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主要有新颖性,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灵感状态四方面特征。

第七章

1.表象的含义及表象的作用;

含义: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有直观形象性,概括性的特征 作用:凭借表象进行思维操作。

表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就是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操作。在库泊和谢泼德的实验中,使

用的实验材料是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的,有时是反写的。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还是反写的。结果是从垂直方向旋转的角度越大,作出判断所需时间越长。(P199) 2.想象的含义及功能:

定义: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使人不仅能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构成自己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能够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或不可能的事物和现象。源于生活和经验 ,要借助语言和表象材料进行,其结果是形成新东西。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功能:

①预见功能:是指想象能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的反映(科学发明)

②补充功能:是指弥补人的认知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时间、空间上的补充)

③代替功能:是指当某些需要和活动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或完成时,可以通过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某些替代和满足。(木马、开小火车) 3.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划分:

⑴无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特殊状态)

⑵有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的划分:

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②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③幻想:指与个人的生活意愿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幻想:理想等;消极幻想:空想、迷信等

4.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想象规律: ①丰富表象储备,培养再造想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