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发展脉络复习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诗歌发展脉络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诗歌发展脉络复习

简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春秋《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反映黄河流域的社会面貌,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产生了《楚辞》。使用楚方言,描绘楚国风貌习俗,有浪漫主义色彩,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成为中国两种文学创作路线的源头。

汉代乐府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产生不少出色的叙事诗。东汉文人模仿乐府民歌,创作了一批五言诗,后来统称为“古诗”。到魏晋时代,五言诗的发展日趋成熟,同时还产生七言诗体。

魏晋南北朝陶渊明、谢灵运寄情于山水诗酒,田园山水诗应运而生。以沈约为主的“永明体”作家强调诗歌声律,为唐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朝“安史之乱”前国势强盛。诗歌充满积极进取精神,扫除前代浮靡习气。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描绘壮阔苍茫的边塞风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田园诗人,描绘自然风光,体现诗人宁静的心境;李白诗歌豪放的个性,大胆的夸张手法,清新自然的语言,深深影响后世浪漫派诗人。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浪漫主义热情减退,代之而起的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杜甫的诗充满忧患意识,反映了时代的面貌。白居易以通俗浅显的文字揭露现实,批判时弊,继承现实主义的写作路线。韩愈、孟郊、贾岛在艺术上标新立异,诗风奇特幽冷。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诗人,讲究诗歌的艺术技巧,但不少诗作因过于晦涩难懂,使诗歌无法引起平民百姓的共鸣。

宋诗继承唐诗的传统,但内容多议论说理,以致显得枯燥无味。 词在唐代已于民间流传,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李后主等名家辈出。北宋的晏殊、欧阳修的词的内容离不开男女恋情,风格流于浓艳华美;柳永、苏轼使词脱离了篇幅短小的小令,出现较长的慢词,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使词的发展得以成熟。

南宋面对外族入侵,许多词人如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写出了激情澎湃的爱国词章。南宋后期时局较平稳,词回复到男女艳情的传统题材,以姜夔为代表的词人上承北宋周邦彦的词风,讲究章法、音律,文字精雕细琢,思想内容贫乏,使词体发展日渐衰微。

元代 曲成为文学主流。曲的文字、结构、音律,都较诗词严格。特色是自然通俗,内容充满现实色彩与消极情绪,文字多俚词俗语。 明、清诗歌模仿唐诗,难有突破;词在清代虽有中兴,但无法超越宋词。

清末为推行政治革新,掀起文学改革的浪潮,古典诗歌一变而为自由体的白话“新诗”。经胡适的尝试,徐志摩、闻一多等倡导新诗的格律,郭沫若、臧克家等的努力经营,新诗的发展终于向前跨了一大步。 一、先秦

《诗经》起源、内容、表现手法

《楚辞》起源、内容、特色;屈原作品风格、地位影响;作品《离骚》。 一、《诗经》的起源

远古时代民间流传的歌谣分散各地,经采诗官搜集整理,编成《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产生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反映了这六百年间的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政治状况、男女关系、劳动情形。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间歌谣。《诗经》在孔子时称为《诗》。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凡经孔子整理过的书都叫“经”,所以出现了《诗经》的名称。 二、《诗经》的内容

据说《诗经》经孔子删定后,收录的作品共305篇。 o 内容分三类:

“风”是从十五个国度搜集起来的民间歌谣,所以又称为“十五国风”。其中除了“周南”与“召南”两“国”的歌谣是长江、汉水流域的产品之外,其余十三国风全是黄河流域的作品。

“雅”是反映贵族生活的宴会乐章。分为“大雅”与“小雅”,“大雅”是朝廷或举行盛大宴会时演奏的乐章,“小雅”是普通宴会所奏的乐章。

“颂”是敬天地、拜祖宗时的祭祀乐章,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o 内容与歌乐舞的关系:

“颂”-歌舞。更接近原始的文学形式,是歌、乐、舞三位一体,既要用乐器,也要加上动作的歌舞。

“雅”-歌唱。与舞蹈分开,是一种用乐器拍和的歌唱。 “风”-清唱。脱离了音乐与舞蹈,是一种不必配音乐的清唱。 三、《诗经》的写作特色 o 三种写作手法:

“赋”是直接的铺陈叙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是比喻,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地刻划出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