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陶渊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平淡之境。”(《韵语阳秋)卷一)寓精奇于平淡之内,含绩丽于朴素之中,这才是陶诗语言的本色。

还应当看到,陶诗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他学习和借鉴《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也是分不开的。陶渊明早年便“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其十六),“诗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学习前人的语言,对于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一点在他早期的诗歌里,表现尤为明显。如他的四言诗,就直接受到《诗经》的影响,我们从陶诗的注释中已可明显看出。同样,陶渊明的五言诗也是大量地学习和借鉴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如《古诗十九首》、曹丕。曹植、阮籍、左思,以至于民歌,对陶渊明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以曹植诗歌为例:曹诗有“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杂诗》七首其五)陶诗有“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拟古)九首其二)。曹诗有“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箜篌引》);陶诗有”盛年不重来??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其一)。曹诗有”种豆南山下,葛蔓自成阴“(《种葛篇》);陶诗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五首其三)。曹诗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陶诗有”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十二首其四)。曹诗有”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回瓤举,吹我入云中“(《杂诗》七首其二);陶诗有”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杂诗》十二首其一)。但是,曹植诗的语言风格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与陶诗语言风格有显著的区别。可见陶渊明学习前人的语言,并不为其所圃,而是结合自己的个性,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化入诗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总之,陶渊明的诗歌如同他那不随俗、不苟同的高尚人格一样,”独超众类“。清代胡凤丹《六朝四家全集序》说:”靖节为晋第一流人物,而其诗亦如其人,澹远冲和,卓然独有千古。夫诗中之有靖节,犹文中之有昌黎也;文必如昌黎,而后可以起八代之衰;诗亦必如靖节,而后可以式六朝之靡。“

除诗歌之外,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他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与子俨

等疏》及《自祭文》等,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

陶渊明作品集子的版本甚多,异文也较多,本书所收篇目及卷次、正文一般依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1版)为底本,同时参校以其他版本,凡不同于逯本之处及所据之本,皆一一注出。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作品,书中对所收陶渊明的每一篇作品,都作了“说明”、“注释”和‘释文“。”说明“部分的内容,旨在介绍作品的写作年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注释“部分主要是解释典故和一些较难懂的字、句,文字力求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在说明与注释过程中,吸收和参考了古代和当代学者的许多研究成果,书中没有一一注明,谨在此一并致谢。将陶渊明的作品译成现代汉语,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将陶诗今译,难度就更大了。本书对陶诗的今译,在尽可能保持原有风格和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力求文字生动流畅。通俗易懂。为了不至于过多地失去古典诗歌的味道,在译诗的过程中,对句法形式。平仄音调及用韵等方面也作了必要的考虑。书后附录四篇关于陶渊明生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可供读者参考。

由于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孟二冬一九九五年五月于北京大学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