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陶渊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其二)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

都是通过神态的描写,虽只淡淡的几笔,便将抒情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展露无遗。

2、比兴、象征与寄托

在中国诗歌艺术史上,运用比兴、象征和寄托的手法由来已久,《诗经》、《楚辞》、汉乐府就都是成功的范例。而发展到阮籍,则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就大多采用这些手法,并形成隐约曲折的艺术风格。钟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趋难求。”李善《文选》注也说他“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陶渊明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就吸取了阮籍的这些手法,但他却避免了过分的隐晦曲折,而使比兴、象征、寄托的意象都具有十分鲜明清晰的特色。如陶诗中写青松: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二十首其八)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乙巳岁三月为建成参军使都经钱溪》)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拟古》九首其六)

不惧严寒,不畏霜雪,贞秀高杰,卓然独树,这是青松的本性,也是陶渊明的化身。此外,诸如佳菊、幽兰、独鸟、孤云,诗人也常常用来比喻或象征自己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寄托“有志不获骋”的孤独苦闷心情。萧统谓陶诗“语时

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集序》),是很有道理的。阮籍诗偏重于内心的独白,而很少描写生活,故给人的感觉是隐晦曲折。“归趋难求”;陶诗则是通过对诗化了的平淡生活的描写,来展现内心世界,故给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鲜明清晰。

3、情、景(事)、理的融合

陶渊明是一位诗人,但同时也是一位哲人。他深受老子、庄子和孔子思想的影响,与魏晋玄学思想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他的诗歌不仅富有浓郁的情韵,而且还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与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思考,即充满深刻的理趣,而情与理又往往是通过景或事这个媒介而传达出来的。

陶渊明不仅有纯哲理的《形影神》诗,而且还有充满玄学意味的《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诗。然而陶诗的妙处,既不在于一般的言情,也不同于玄言诗式的说理。他能将情、景(事)。理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如其《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既然“在人境”,就难免有“车马喧”,但诗人偏说“而无车马暄”。原因何在?由于“心远”。接下来诗人用这样一幅图画来展现“心远”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如此清静优雅的境界,不知是自然之景还是诗中之画,或是心中之境。总之“此中有真意”,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诗中“心远地自偏”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可以说明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变客观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但诗人并不是作道学家式的说教,而是把这“心远”的“真意”融在一个极其优美的景象之中,从而更具体形象他说明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诗人把情景理完全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前人常用“平淡”二字来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这是不错的。但陶诗语言的好处,却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富于启示性,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陶渊明自幼过着简朴的农村生活,家乡那清秀的山水田园,陶冶了他那颗朴素的心灵。经历了仕途羁役之后,更增强了他对家乡山水田园的热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二十首其十四),努力使自己忘却世俗的烦恼。要表现这简朴的生活。自然的风光和淡远的情趣,就无需用浓艳华丽的词藻去雕饰,也只有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才能显示出天真自然之趣。但是,悠然自得的淡远情趣,只是陶渊明个性的一个侧面或表面。在悠然自得的背后,他还有孤独与苦闷,也有愤激与不平,他是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人。而陶诗语言的风格,就正如他的个性一样,也总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藏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也就是苏拭阶兑“外枯而中青”((东坡题跋》),“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尤其是陶渊明以他那哲人的慧眼,在不断观察。思考着宇宙、社会与人生,并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将他的深刻体悟平易地道出,读来如警句格言,十分耐人寻味。北齐阳休之在《陶集序录》中说:“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其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南宋陈模在《怀古录》中说:“盖渊明人品索高,胸次洒落,信笔而成,不

过写胸中之妙耳。未尝以为诗,亦未尝求人称其好,故其好者皆出于自然,此其所以不可及。”把语言艺术完全归结到人品上,只要人品高,就可以不思而得。“信笔而成”,这种见解恐怕是片面的。陶诗语言的妙处,在于既经过了精心的锤炼,而又显得格外朴素自然。毫无斧凿之痕。例如: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南窗革时物,北林荣且丰。神渊写时雨,晨色奏景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除阶旷游迹,园林独余情。((悲从弟仲德》)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九日闲居》)

借助整齐的对偶形式与谐调匀称的音节,把相互对应的两个部分突现出来,使它们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既显得自然本色,又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化与感染力。陶诗中大部语言都是表面平淡无奇,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寓精奇华美于平淡朴素之中。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就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钟嵘在《诗品)中评陶诗亦云:“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那!”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陶诗造语精工而又不露痕迹,是常为后人所惊叹的。如《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陶渊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一诗中,“虚舟纵逸掉”的“纵”字,“神萍写时雨”的“写”字,“晨色奏景风”的“奏”字,无不锤炼精工而妙传难言之意。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葛立方也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