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水文化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水与水文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老子又说: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在老子的观念里,“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这种品格,是最接近于“道”的,这种品格是一个人成就大业的精神内核,它能够使人在利益与道德间找到平衡,利人又利己,得到最丰厚的回报,故而“上善若水”。

孟子也曾借水喻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也?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的意思是说,君子行善如水之流下一样,是极其自然的事。智者是快乐,活泼,喜欢水的,像水那样顺从自然法则,即像水那样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这里,人道和天道完美地统一了。

水的特征有道有德,遵循这个观点和特征,去看水,“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似仁;由高处向低处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奔腾向前,冲过千山万壑,似勇;有深有浅,浅可流行,深者不可测,似智??”这个论述精彩而又深刻。

以水为镜

宁静达观。水乃万物之源,在宇宙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态,不仅不张扬,与日月天地“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种品行虽说透着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利益上的无为。

凝聚为力。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水具有极强的凝聚为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柔而有骨。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不懈。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坎坷,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不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奔涌不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博大有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计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灵而生机。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下载券 12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通透而明。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端而不争。水不汲汲于高处,不慽慽于低谷,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状如始终,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真正“水平”。倘遇阻障,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

人若以水为镜,可照出美丑善恶,人若以水为尺,可裁出长短高低。当然,以上只是水能喻出的部分品格,还不是全部。综观,水,最根本的就是一条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被众多先贤们奉为 “上善”,即最高的善。

人体有90%的水,人类的德行却不及水的十分之一。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所以孔子说“智者乐水”,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所言非虚。

孔子——水有九德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 ”孔子说:“水

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偶尔读到了一本写孔子的书,偶尔读到了那段写他与水的事。眼前一亮,顿感有意义。于是,记录和整理如下:

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这是他关键的一年,他自己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意思是说,他从15岁就立志学习,研究学问,到了30岁,就已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可是,就在这而立之年,他还没有“立”什么。他想到自己的先祖正考父曾连辅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逼阳之战手托悬门;想到母亲颜征在滴血的心,流泪的眼,粗若千年古松的双手;想到了母亲弥留之际的瞩咐:“要成大器!”临终时的祝愿!”还想到“人过三十天过午”的古训。自己整日忠心于小吏,耿耿于皮毛,如果这样下去,怎么能成大器呢?! —场暴雨过后,孔子带上佩剑——“君子无剑不游”,让曾皙带上弓箭,二人同去游峄山。他要饱吸自然的清新空气,用曲泉洗涤心灵上的污垢,领悟大自然的启迪。

雨后的峄山,苍峦若黛,林木如洗;繁葩争艳,群卉斗奇;鹿奔狐隐,雉走莺飞。孔子带着弓箭,并不射猎,来到山下,开始攀登。攀至峰顶,凭古松而远眺,览胜景而遐思?? 山顶一巨石,中间一凹坑!坑内积满了雨水,清澈觅底。孔子坐在石上休息,目睹坑内清水,颇有感触。此水秉承大自然圣灵,不杂一点尘滓,与江河浊流,断然不同。可惜不似大海那样浩瀚,经受不住暴日的蒸晒,不久就要干涸,不复存在。水,只有并入江河湖海之中,才有巨大的力量,永恒的生命!自己多么像这一小坑积水呀,虽清澈不染,但却微薄,可怜!?? 喘息了一会,孔子带领曾皙顺曲谷而下。东溪西谷,条条瀑流如练;脚下,山泉唱着歌,打着滚,欢腾奔流。沿流不时出现一两个深潭,潭内游鱼清晰可辨。这清溪,这瀑流,这深潭,与山顶石坑积水一样纯净,但却远非石坑积水所能比拟,这里是力量的会合!

他们顺溪流而下,直来至泗水河畔。汛期的泗水河不似春天诸水汇流于此,浊浪咆哮,吼声震耳。有几处河堤被冲毁,洪水淹没的庄田,吞噬了村舍??孔子伫立在河堤上兴叹,思想感情宛如这奔腾的河水,泻向远方??

下半生的路该怎样走呢?一是苟安于现状,像山顶石坑里的积水,倒也人人夸清,却无力量,无寿命。这条路他不肯再继续走下去。二是像千溪万流那样汇入泗水,同流合污。凭自己的知识和才干,走这条路将有可能成为澎湃浪涛中的最高峰,平步青云,坐享荣华富贵。但他不愿走,也不屑走。后来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决不肯牺牲信念去图个人的荣耀。三是泗水混浊,是因泥沙俱下,世态混浊是因君王雄心勃勃,争霸天下;或安富尊荣,昏庸无能;或荒淫无耻,沉湎酒色。若积聚力量打倒昏君庸王,另立圣君明主,就可实现“仁政德治”,统一天下。面对这条路,他思想充满了矛盾。此路并非断不可行,汤伐桀、武伐纣,已有先例。但君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走这条路,是违反周礼的。后来,他曾谆谆地告诫弟子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越礼的路,他是连步也不敢举的。四是做天上的云雾,随风飘荡,永不变雨,永不落地,自然更不积成水坑,汇成河流。这就是做一个隐士,只管自己逍遥,不管世态如何。他鄙视这些人,曾斥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因为走这条路,无法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不“成

大器”,不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将无颜见先人于地下。五是另辟蹊径,开创新路。他设想,封固泥沙,泗水便可以变清。挖沟凿渠,让所有清流汇聚一处,便可形成一个明净的世界。于是他决心开创平民教育,扩大教育范围,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变奸佞当道,朝纳不振的社会现实,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

这次游山玩水,孔子原打算野餐,在外多住几日。可是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后,他改变了主意,明天就辞官筑坛,设教讲学??

由遇水而分析和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可见孔子的高明。他的历史意义仍在彰显,可现实意义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在当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中,如何使自己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让自己和社会及身体力行的能力相协调,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于是,让我们知晓孔子的这段故事,或许会对水和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孔子故事系列》之三十六

孔子观水

【原文】: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白话易解】:

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

孔子回答说:「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是『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啊!」

孔子观水,便看到水的品德有如此多,读罢此文,不得不令我们敬佩起水的德能来。如它那自然、从容,不刻意彰显自己,利益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的美德。又如它总往低处流,不怕弯曲迂回,谦卑曲全的好品行。纵然迂回曲下,它也一定按自己的水道行进,这似同君子那坚守原则的凛然之气。

水,浩浩荡荡,江河湖海奔流不息。永无穷尽,如宇宙人生大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永无止息。看瀑布从高山之巅毅然跃下,一往无前的气势里,感受到勇者无惧的力量。无论

流到哪儿,无论置在何处,水面自然平和,像法律法规讲求的「公平正直」。

水性柔和,给人以美的感受,它无色透明,纤毫必见,又犹明察秋毫。无论发源何处,都朝同一个方向——东方流去,启迪着我们坚守操守,勿中途变节。也告诉我们,立志后当勇往向前,纵然中间会有曲折迂回,但最终目标不改变。

新鲜洁净的水,洗涤物品,使它们变得清洁美好,但水已污秽。这犹如智者以美好的道德化导人心,使人改过自新,重焕光彩,而他自身恐怕已受到委屈磨难,遭受污辱责骂。然而,那博大的胸怀,却可以含纳污垢,纵受尽委屈污蔑,也坦然面对,随缘顺受。

此外,它随方就圆,置于任何形状的容器都能安然其中,像是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融入大众;它变化无常,时而为雨,时而为雪,时而为云,时而为雾,以不同方式利益万物,不会拘泥于外在形式;它面对美丑、净垢,没有分别心,同样为之洗涤,使之更加洁净,似同那平等心;它既能洗涤物品,又可滋养生命,功能广大,像是君子之才华横溢,亦能从政,亦懂医术,亦知天文地理??

难怪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无所争。我们在敬佩水的德性后,也不由得感佩起孔老夫子的智慧来。

夫子于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启迪,从水的不同形态中,就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他将万物当成了自己的老师,于是时时处处便有所启发。能怀有一颗谦虚好学的心,的确更能开启智慧,在生活中领悟真理。

想夫子尊为万世师表,还能谦虚向万物学习,我们又怎么不更加谦恭善学,让自己的品德日日新,让智慧更加增长呢?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