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态度的形成过程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论述态度的形成过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转变态度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南昌县莲塘实验学校 (本文浏览次数:

【关键字】 转变态度 途径 方法

2489)

论述转变态度的途径和方法

南昌县莲塘实验学校 周红林

内容提要:在人类社会中,态度对我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一直是人们探讨社会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中心课,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小到人们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无刻不受到态度的影响。例如卫生工作中也是如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病人对医疗工作的态度,也是影响到他们的就医行为和对卫生工作的支持。诸如对吸烟的态度等等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态度问题。

关键词:转变态度 途径 方法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它使人的心理处于准备状态,具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如果一个人特别注意到自己将要作业的反应,也就是在心理上对要作的反应有所准备的时候,他的反应就比那些只集中注意于将要来临刺激的人所做出的反应要快。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判断和思考等活动效率都要受到他的心理准备状态的支配。阿尔波曾提出态度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的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并对个人对所有客观对象和与之有关的情境的反应,产生一种起指导作用的或能动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对任何特定的客观对象都具有认识的成份,表达感情成份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1、态度是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系统和行为倾向性,它和意见有一定区别。

2、态度来自于价值,也就是说,价值是态度的核心。人们所拥有的价值观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大作用。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

1认知要素:是指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和评价,它通常是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包括对态度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例如:“我认为吸烟是有害的:这就是带有好坏评价性的叙述。

2情感要素:是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表现出对态度对象的喜欢和厌恶的程度。比如“我认为吸烟是有害的”这一认知问题,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就是“我不喜欢抽烟的人”“我对吸烟感到厌恶”

3意向要素:是指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反应倾向,即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态度具有的这种意向要素表现的是我做不做这作件事?如果要做,应怎样去做?如果一个人有反对吸烟的态度,这种意向要素表示出的就是“我不能吸烟”,即使别人给我吸烟,我也会拒绝。意向并不等于行为本身,而是在做出行为之前的一种准备状态,即行为倾向。

从认知、情感,意向三都的关系看,在通常情况下,它们都是协调一致的。认知因素是基础,人们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和判断,都是通过认知所获得的信息为依据,通过认知,使人们对态度对象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人们才产生了对这一对象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因而形成了人们对这一对象所持有的态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情感成分对认知的调节作用。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不协调的,那么情感要素就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

三 、态度的特征

态度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如下特点:

1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产生,必须是针对某一对象而来的。态度总是有一定的对象,这种对象可以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态度的对象还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某种制度政策等。

2态度的社会性:态度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刚出生时,只是具有生物属性的个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并不具有任何态度,态度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通过他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

3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当态度形成时,这三个要素通常是协调一致的。一个人如果被认为诚实。能干、富有同情心,那么大家就喜欢和遵敬他,而且也愿意与他交往。这些都表现出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要素是协调一致的。但是,在某种情况下认知和情感有时不完全协调。这时,情感因素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4态度的间接性:态度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而态度一经形成后又是比较持久稳固的,成为个性的一部分。

5态度的间接性:态度是一种内心体验,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它不等于行为。因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同,只能从他的外显行为来加以推测,一个人的外显行为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真正认识态度和对态度进行测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四、转变态度的概念及影响态度转变因素

(一)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实际上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人出生时,仅是一个生物体,一个自然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要学习知识、技能、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接受。能很好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会人。一个人也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各种态度,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人的一生中,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家庭走向学校然后是工作岗位,甚至最后进入老年生活阶段,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要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态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以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二)态度形成和转变受五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群体的因素: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单位以及其它一些与人们有联系的群体,都影响到人们的态度形成。人们学心吸收大量的知识,经验日益丰富,交往的范围更加广阔。特别是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且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使人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对客观世界产生了自己的态度。如果一个人的态度与群体发生冲突,他可能就会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看法。

2宣传因素:指的是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的方式和方法等结全成的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被宣传者态度的形成和转变。

3个性特点。 4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另外,一个人生活的社会情景也影响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都影响到人们的态度。

一个人形成某种态度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孕育和准备。态度一经形成就比较持久和稳定。态度开成和转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服从阶段: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为了避免某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等合他人要求或规范要求要求的行为。不管是服从或是顺从,都是在压力的推动下产生的行为。而不是心甘心愿的行为。它是暂时性的,当压力被解除的时候,行为和观点就可能改变,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也正是从这种服从和顺从开始,由于种种压力,人们从表面转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逐渐形成稳定的态度。

2同化阶段:这一阶段不是被迫的行为。而是自觉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想接近。这时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逐渐向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

3内化阶段:一个人内心已发生真正的变化,他深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霍兰德等人提出了一个以刺激的反应学习理论为依据的态度转变模式,认为:个体接受到态度对象的刺激从而发生相应的反应,即对态度对象产生或转变了态度。但这种反应的发生,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过程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第一步是吸引个体注意信息传播带来的刺激。第二步必须使个体了解信息的内容。第三步是让个体接受信息内容所主张的观点,如果他接受了这种观点,就可能导致他转变原来的态度或者是更坚定了原来的态度。因此这一步是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关键,要使他们接受这种信息的观点,必须要增加他们对这种新的观点的期望,这样有可以使他们放弃原来的观点,而接受新的东西。

4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五.转变态度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中的转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转变的方法有:

1说服宣传,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发生转变的方法。

2活动参与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亲身体验”,有时候让人们亲自体验一下会非常有效地改变他们的。

3群体影响法。通过群体的规范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心理学》同济医科大学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社会心理原理及其应用》朱启臻,张春明主编。2版.一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