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影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旅游的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国内旅游而言的。其一,旅游活动具有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都市的公害、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迫使人们更加向往能够经常地适时地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回到安谧、优美的大自然中去,这也是大众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其二,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突破惯常环境对思维的束缚,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经验总结。其三,在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和艺术中去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其四,旅游的开展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无论是在国内旅游时亲眼目睹的各地的自然名胜、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都会激发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会加深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

由于旅游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直接交往,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国际间的和平友好关系。所以国际旅游有缓和国际关系、促进人类和平共处的作用。旅游是大众化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它为异质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机缘。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导体。实际上,只要人们通过旅游交往,彼此能更好地相互理解,人类整体和世界大同的观念便会随之加深。此外,旅游也是接待国树立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所以,国际旅游的开展在这些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传统的外交手段要有效得多。

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旅游需要民族文化,具有个性特征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旅游吸引物。旅游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随着旅游需要,传统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载体都可以得到挖掘、保护、保存。如历史建筑、服饰、饮食、民俗等。这些大量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旅游的开发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它们不仅受到旅游者的欢迎,而且使当地居民增强了民族认同。

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旅游是科学研究和技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旅游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曾有人以科学考察为主要目的,这就也起到了传播和交流知识与技术的作用。现代商务旅游、会展旅游都使得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此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工具、通讯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方面,要求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从而推动了有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5、有助于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接待地区的基础设施会得以改进,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方便旅游者的设施也会有所增加。虽然这一切都始自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但在客观上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1、不良的“示范效应”

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外来旅游者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到旅游目的地。这些东西在无形中传播和渗透,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示范效应”。在“示范效应”传播路径中,社区居民对旅游者的影响较弱,反过来影响较强。因为旅游者接触旅游地具有时间短、范围窄的特点。“示范效应”的表现如下:

(1)社区居民模仿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这是有较大危害的。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赌博、卖淫、诈骗、走私等社会问题。

(2)国际旅游发生后,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3)崇洋思想泛滥。 2、干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

任何旅游目的地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随着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拥入和游客密度的增大,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因而会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侵害当地居民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区出现了一些愿意支付高额地价和赋税的外来定居者,而曾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被迫离家而去。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地居民的态度会由欢迎转变成怨恨。旅游者追求特殊经历和社区居民追求利润的矛盾会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在当地物质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把质量上乘的旅游消费品有限供应给肯出高价的旅游者,水电供应亦有限保证旅游者的需要。这种直接同当地居民争夺有限数量消费品的情况,加之某些旅游者不尊重民族禁忌,难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甚至产生了对旅游者的抵制。

3、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传统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规定的内容、程式和方式举行的。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开展逐渐被商品化,为了接待旅游者,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改变了时间、地点、程序、方式、内容。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其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此外,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需要,当地工艺品大量生产,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于市,这些产品实际上已不能表现传统的风格和制造技艺,使得当地文化的形象和价值受到损害和贬低。 三、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就旅游积极影响而言,在国际旅游中,要树立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际游客在接待国旅游期间是否实现了自己预期的愿望,取决于他们是否通过旅游产生或加深了对接待国的好感。如果他们在旅游期间没有获得预期的满意,甚至发生不愉快的经历,那么他们带回本国的非但不是对接待国的好感,甚至是牢骚、怨恨和批评。同样,外出旅游也未必都能获得理论上预见的效果——陶冶情操和增长知识。世界旅游组织对青年旅游的研究指出,虽然青年旅游行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起到开阔眼界、战争知识、了解世界、培养和增强个人习惯和社会习惯的经济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计划不周或采取的形式有误,青年旅游同样可能导致产生反面的教育结果。所以,青年旅游能否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出旅游的主旨和具体的旅游方式。

就旅游消极影响来说,它们也并非是发展旅游的必然结果。西方很多社会学家在论及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时,往往偏重于消极的一面,并且以已经发生了的大量事实作为结论的依据。事实上,在世界各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确也因此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消极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形成和严重化不是没有条件的,也并不是不可克服或不可控制的。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一般应指其潜在性或可能性而言。

总之,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绝对的,但它是发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是有条件的。认识旅游的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目的是要在澄清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发展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抵制和最大限度地缩小其消极影响。

第四节 旅游的环境影响

在论及旅游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时,所谓环境既包括目的地自然环境,也包括经人工创

造的社会生活环境(人文环境)。 一、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旅游与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相互依赖又相生相克的关系。一方面,环境资源为旅游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成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本身就是目的地环境的组成部分,旅游者活动也是以目的地的环境为依托,所以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是构成当地总体旅游资源最基本的要素。另一方面,旅游业生产出了诸多“副产品”——垃圾、废气、废水等,会使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不是潜在性的影响,而是事实上的影响。今天,保护环境和有助于改善环境已经成为旅游开发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导致环境发生变化方面既有其积极的影响,也有其消极的影响;既有其直接的影响,也有其间接和诱导的影响。 二、积极方面的直接影响

1、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 2、使休闲和娱乐场所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 3、使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4、使旅游接待地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

当然,上述各项能否构成目的地环境的积极影响,最终应取决于当地社会的认同。一般地讲,旅游研究者乃至旅游者对上述方面的环境变化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当地社会对此是否认同,则可能会因地而异。 三、消极方面的直接影响

1、使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并使噪声增加。

2、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造成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

3、长期大量接待来访旅游者,会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其存在寿命受到威胁。 4、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将加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及破坏。 5、旅游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会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第五节 可持续旅游发展

旅游业的自身特征和相关性决定了它要走可持续的道路。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它的影响和被影响都有波及性和多因性。所以说旅游业是“脆弱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和来访旅游者的增多必然会扩大其对其他行业或服务的需求,很多其他行业因此而需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这些活动的发生必然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不是旅游业或旅游者直接造成的,但追根溯源都与旅游的发展有关。所以,旅游发展必须考虑与环境、相关行业、社会的发展协调同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可持续的历史渊源和可持续旅游的含义

美国女海洋学家R·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在1962年的出版,是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关心的标志。卡逊提出了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在人与生物之间建立合理的协调,才能维持人类健康生存的看法。

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由D·米都斯主持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这里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会议期间,出版了经济

学家B·奥德和生物学家R·杜博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会议还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些著述都对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示过种种担忧或提出过警告。

80年代中期至末期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与“绿色”意识的形成和普及,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旅游对目的地的作用和价值,也正是在这一重新评价过程中,人们发现并引进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1987年,由布伦特兰担任主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题,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当前人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评价,并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和口号。这就是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The Brundtland Report)。该报告中对“可持续性”概念做了简短而明确的解释,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正值人们对旅游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之时,因而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对旅游发展进行重新评价的中心议题,“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一语也因此而产生。可持续旅游的提出,要求人们以长远的眼光从事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并对经济不断增长的必要性提出质疑,以及要求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会超过旅游接待地区未来亦有条件吸引和接待旅游者来访的能力。 二、可持续旅游的内容

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最核心的一点,便是要确保在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换言之,就是要从长远观点出发,全面认识旅游的影响,在满足人们开发旅游业和开展旅游活动的需要方面,实现代际平衡。 三、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承载力: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1、旅游承载力包括: (1)旅游设施用地的承载力 (2)物质环境承载力 (3)生态环境承载力 (4)社会承载力

显然,旅游承载力决定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规模极限。由于随着旅游者来访数量的增加,旅游带给目的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的程度也会随之加深,因而,游客来访量的增加一旦超过当地的旅游承载力,这些消极影响的程度便会突破当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自净或免疫能力,从而极易使原来的潜在影响转化成为现实的严重问题。旅游承载力在理论上不难为人们所理解,但在实践中往往不大容易被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环境质量下降到何种程度才是“不可接受的”,以及旅游经历的质量下降于何时发生等问题是由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和旅游者来决定的。换言之,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水平既取决于该地的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该地管理者的决策。

2、预防和控制旅游消极影响的措施

(1)端正认识。不能单从经济的观点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的经济效应和环境影响应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追求经济收益的同时,强化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超负荷发展。

(3)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目的地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和法规,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有害于环境的行为置于法律和法规的监督之下。

(4)加强宣传教育,进行旅游伦理建设。旅游接待地区应向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应使他们明白,如果当地人自己不注重和爱护环境,则无理由要求外来旅游者爱护当地环境。同时,旅游接待地区应通过旅游企业向旅游者告知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注意事项,使其了解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以避免其危害环境行为的发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