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新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先秦儒家哲学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

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

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

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

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 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 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 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 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 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 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论六家要旨》) 5.刘歆:《汉书﹒艺文志》(兼论各家特征)(参阅冯友兰:《中国哲学

简史》)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4.先秦主要哲学流派之思想特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参阅刘歆:《汉书﹒艺文志》)

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提要:

1.仁与礼:两个核心概念 2.君子与小人 3.论士:人格理想 4.仁德修养:教育与修养

5.以“道”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6.治国论(政治学与政治哲学)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72岁。

一、仁与礼:孔子哲学伦理学思想之核心概念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论语》用大量篇幅讨论了仁和礼的问题。

(一) 仁

仁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关于仁,孔子及其学生有很多种回答,有些属于一般理念,有些属于具体言行;前者比较抽象,后者相对具体。

1.关于仁的一般理念:(一个问题按《论语》先后排列顺序)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并赋予了新的含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第十二)(皋陶:音高摇,gao yao,舜的臣子。伊尹:汤的辅相。)(见《为政》第十二: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出现两次:《颜渊》第十二与《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第五)(在孔子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