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07课时文言实词课堂训练(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07课时文言实词课堂训练(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设置僚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舍县之大家 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夺: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与市中儿嬉敖 客亦知夫水与 ..B.皆长跪以言 月乎具告以事 ..C.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 及其所之既倦 ..D.其见称如此 其皆出于此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①輒能言诸生所诵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

生改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来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

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

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

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5 / 14

①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 ②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5分)

参考答案:

1.(1)B【解析】“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赆”需要

联系上下文推测含义;“假”可联系成语“久假不归”; “多” 表“称赞”是古文常见义。实词解释要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D【解析】本题既涉及对实词的考查,也涉及对虚词的考查,重点是虚词。文言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D【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

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句子可译为“把封存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都寄存在他的邻居家”。 A项“踵”,名词活用作动词,走到;B项“少”稍微,“颜面”脸色;C“志”记录,“识”做标记。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C【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不少选项错因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

6 / 14

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2.(1)B【解析】B项,“容”应为“容貌”“面容”,结合语境翻译为“样子”“幌

子”。也可采用词性进行判别,本句中“容”应为名词,故“容纳”不正确。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

属于常规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适中,指向明确。选项设置合理,所考查四个实词的含义皆是词语的常用基本意项,考生易于解答。而且A

7 / 14

项考查的“屏”可联系“屏除”和《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屏人间语”来理解;C项“恚”可联系(《陈涉世家》)中“忿恚尉”来理解;D项“证”通“症”,症状。清代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中有“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本选项考生可直接将义项代回到文本中,通过检查会发现这个义项符合上下文语境,语意通顺,是正确的。

(2)C【解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

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所选句子上文说的是徐若虚医术高明,以脉象来给人治病,下文说没有遇到像徐若虚一样医术高超全面的医生,可推断出画线部分是具体讲述徐若虚给人治病的情况,“无富贵无贫贱”联系课文中“无贵无贱”可断句,排除B.D两个选项,“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意思上相对,故A选项中“不责其报信”不正确。由此可确定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可

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与往年一样,今年重庆卷断句题仍是选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中“无富贵贫贱”与《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结构相同,意思相近,可首先断开;而“不效”“不治”“自是”“吾里”“专其功”都是文言文阅读中常见词语,结合文本上下文正确断句不难。

(3)A【解析】A项,错解词语,“学者”为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而且

“求一良医而不可得”扩大范围,原文是说“故或旷数郡”后求良医而不得。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常规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本题四个选项设置合理,前三个选项侧重于考查对文本每一段内容要点的概括,D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评价,考点比较全面。利用“错解词语”和“扩大范围”来设置错误选项肢,也是这类题目常用的设错手段。考生只要审准题干,在原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信息,逐一排查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4)①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

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②(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

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8 / 1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