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师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2.(1)(B)道理 A风尚 C风尚 D学问、修养

(2)(D)意动,以……为师 A军队 B掌握专门技艺的人 C学习

3.(B)耻辱,其他各项为意动用法

4.(A)(B)

5.(A)①代李蟠

6.(B)宾语前置

7.①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②《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行成于思毁于随

8.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业,可谓勤矣。 (1)A (2)D

9.(C)“工笔画家”错误。工笔,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写意,不求工笔,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10.略

1.(D)A 读(dòu) 懂得,知道 B固定的 C时俗

《种树郭橐驼传》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编稿老师:肇玉梅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 编: 徐冬杰

一、学习要点

(一)导入及介绍作者

有一句“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诗句,说的是柳宗元被贬做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下了很多树。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篇有关种树人的传记。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773年,他生于长安,官宦家庭,少有才名,793年考中进士,25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805年九月,革新失败,先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

司马(今湖南省永州市),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镯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15年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柳宗元的作品集:《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二)题解

从题目看,《种树郭橐驼传》文体是传记。但本文不仅仅是为郭橐驼立传而是为了“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因此可以看出属于寓言体传记。与柳宗元的《三戒》(《临江之麇》、《永某氏之鼠》和《黔之驴》)写作的目的相同。

(三)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2):介绍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籍贯、职业和特长。 第一自然介绍了橐驼得名的原因。 第二自然段写橐驼种树“寿且孽”。 第二部分(第3段):橐驼介绍种树之法。

本段没有接着上文写郭橐驼移栽易活,只提到种树,因为植树必然包括移树。这里讲的是极其平凡的植树而实际却包含有很难做到的道理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底下“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的理想效果。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他植者“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的感悟,因此造成“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结局。 第三部分(第4、5段):亮出本文写作宗旨。即“官戒”。

由“养树”引出“养人”之说。不善养人者,他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养树不善呼应。

接着用排比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刻画得入木三分。三个“尔”,四个“而”的颐指气使的命令语气和一系列动词,把官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文章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民不聊生。所以治民一是要“顺天致性”,不应违逆其道;二是要掌握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四)写作特点:

1.描写简洁、生动

本篇属于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因此写得简洁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要求,生动蕴含文学情趣。如仅用“隆然伏行”,就写出了橐驼的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写出橐驼性格。一个残者、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史笔和文采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类比

对比是寓言的需要。对比可以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本文两种种树方法是对比,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之间是对比。柳宗元用“种树”类比为官的“官理”,由他植者类比了为官者。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烦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战国时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针对此情提出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具体做法,实际也是对烦政的告诫。 3.含蓄讥讽

采用寓言讽谏,是臣子传统做法。这篇传记通过故事讽谏,决定了它要采用含蓄的手法。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含蓄,意于言外。

二、能力训练、检测(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红字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tuó)驼 病偻(lóu) 窥(kuī)伺 B.寿且孳(zī) 勖(mào) 缫丝(cháo) C.实以蕃(fán) 饔(yōng) 鸡豚(tún) D.硕(shuò)茂 飧(sūn) 长人者(zhǎng)

2.下列句中加红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隆然:高起 ②名我固当:称呼 ③驼业种树:事业 ④寿且孳:繁殖 ⑤其莳也若子:种植 ⑥根拳而土易:通“全” ⑦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 ⑧字而幼孩:养育 ⑨传其事以为官戒也:流传 ⑩故病且怠:穷困 A.②③⑤⑦⑧⑨ B.①③④⑥⑧⑩ C.②④⑤⑦⑧⑨ D.①②④⑤⑧⑩

3.下列加红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驼业种树 B.名我固当 理,非吾业也 不知始何名 C.以致其性焉尔 D.早实以蕃 凡植木之性 不抑耗其实

4.下列加红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B.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旦视且暮抚 虽鸡狗不得宁焉 C.根拳而土易 D.隆然伏行 早织而缕 他植者则不然

5.下列加红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有类橐驼者 B.其筑欲密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C.移之官理 D.故不我若也

理,非吾业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

6.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因其为河东人,且做过柳州刺史,后人就称之为“柳河东”、“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他关注民生,其《捕蛇者说》反映了“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C.柳宗元在传记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宋清传》中,寄托了他自己的政治理想。

D.本文通过郭橐驼陈述种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婉约而多讽的推论出长人者的“养人”之道。

(二)下列加红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藩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⑥非有能硕茂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C.①⑧④⑦/②/⑤/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三)写出下列加红字古今词义

1.去不复顾 古义: 今义: 2.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 今义: 3.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 今义: 4.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古义: 今义: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既然已 ________通________ ②早缫而绪 ________通________:

(五)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故不我若也 ________________ 2.吾又何能为哉 ________________

3.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________________ 4.理,非吾业也。________________ 5.传其事以为官戒也________________

(六)翻译下列句子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附参考答案:(一)

2.D

③驼业种树:以??为业

1.B(勖(xù) 缫丝(sāo)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