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期末复习提纲中图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必修一地理期末复习提纲中图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阳能电站的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其大气层,他从外到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三层

大气层 突出特征 厚度 亮度 太阳大气的 几个太阳半径, 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

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从 日冕 最外层 甚至更远

外 色球 位于光球外部,约几千千米 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 呈玫瑰色 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到 光球 用肉眼可以观测 约500千米 亮度大,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

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到的太阳表面 内

太阳活动 概念: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经常发生的大规模活动,其中以黑子和耀斑作为主要标志

太阳活动的表现形式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 表现 形成原因 平均周期 黑子 光球 光球表面常出现的 是光球上的漩涡,温度比其它 一些暗黑斑点 地方低

11年 耀斑 色球 某些区域有时会出现大 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 而亮的斑块;时间短; 能量释放过程

释放巨大能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气候: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关

2 电离层: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3 磁场:扰动地球磁场,诗词真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即产生“磁暴”现象 4 扰动高层大气,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等

5 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三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定义:地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地轴指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1太阳日=24小时 恒星日:真正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是15度每时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点递减 南北极点即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放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周期:24小时(1个太阳日)

意义: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保证了地球上的气温日变化不剧烈,使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晨昏线

定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即处在昼半球的各纬线圈的弧长)和夜弧 特征:其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其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其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其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其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其自动向西移动,速度为15度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产生时差

地方时:定义:;因经度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特征: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每个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一度,地方时相差四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的地方时相同 时区和区时

时区划分:为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十五度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二十四个时区。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七点五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去到东十二区;以西亦然。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跨经度七点五度,合为一个时区 区时: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i,又称标准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日期变更线

国际日界线:为避免日期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经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国际日界线”。其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与180度经线并不完全重合(避免通过俄罗斯,美国等国领土) 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如下:

日界线西侧 180° 日界线东侧 经度 东经度 日 西经度 时区 东十二区 西十二区 时刻 相同 界 相同 早一天 晚一天 日期 今天 线 昨天 明天 今天

日期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 日期减去一天 变更 日期加上一天←←←←← 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

0时经线:即地方时为零时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零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零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 概念: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特点:地转偏向力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北半球作用在物体的右侧,南半球作用在物体的左侧。它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规律

顺着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观察,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没有偏转,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真正周期),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周期,1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角速度:平均角速度一度每天

线速度:平均线速度为三十千米每秒

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底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最大值为九十度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九十度。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像南北方向递减。 随纬度变化:1春分日和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减 2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而有规律的变化

随季节变化:1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2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3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昼最短夜最长

北半球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 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春分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小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春分至秋分 北半球 昼大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附近极昼,南极附近极夜

昼小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秋分到次年春分 南半球 昼大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附近极夜南极附近极昼 四季更替 1 四季的产生 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少的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2 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以北半球为例)

含义 西方划分 东方划分 天 冬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 春分到夏至 立春到立夏 春

文 白昼最长,太阳最高, 夏至到秋分 立夏到立秋 夏 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四 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 秋分到冬至 立秋到立冬 秋

季 白昼最短,太阳最低,获得 冬至到春分 立冬到立春 冬 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气候四季

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北温带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一般把三四五三个月划分为春季;六七八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正好相反 五带划分

划分依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了五个温度带

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线,将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代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的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概念:黄赤交角是指地球的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角度为23°26′ 黄赤交角的影响

1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 黄赤交角度数决定回归线与极圈度数,即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度数相等,极圈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

3 黄赤交角影响五带范围。若黄赤交角变大,则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减小,即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度数减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相反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臵的不断变化,太阳直射点相应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时间 直射点位臵 直射点移动方向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向北移动 春分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