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世界史(国别史)(1)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中历史-世界史(国别史)(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二)过程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四)历史意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过程: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12月“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28——1985年完整地执行了十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③1927年12 月“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 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

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4、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四、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

(一)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成立。(P7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图) (二)1936年宪法的颁布

1、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2、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3、内容:

①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②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③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4、意义:

17

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②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三)大清洗运动 1、背景:

①斯大林体制的逐渐形成;

②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2、时间:1935—1938年

3、内容:镇压和迫害党、政、军优秀干部;著名知识分子;普通干部和群众 4、后果:

①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五、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938年9月

②背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

③评价: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巩固和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的转折点。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 ②雅尔塔会议; 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 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原因:1946年起,开始执行四五计划②表现: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

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1946年建成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③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个人崇拜有增无减;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 2、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 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 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

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8

六、苏联的改革历程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①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

2、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1、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造成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动荡: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七、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19

日本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

(一)背景

(二)明治政府的建立和幕府统治的结束

1、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在人民的拥护和大名的支持下,建立了倒幕武装。

2、1867年,倒幕派组织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1868年,明治政府军队摧毁幕府统治(封建政权)。 (三)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四)成功原因:

1、日本的专制统治相对薄弱。2、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3、明治政府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4、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五)影响

1、积极:①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①保留了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临国进行侵略扩张。

二、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原因: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

2、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日本控制了朝鲜;②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③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

3、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二)表现

1、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完成。(特点:在政府的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特征:“带封建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三、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

(一)原因: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

2、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更需要国外市场; 3、日本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因而更多地采用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大陆政策”及其表现

1、制定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吞并朝鲜:①1867年《江华条约》,强迫朝鲜开放通商口岸;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享有领事裁判权;②甲午战争后日本增强控制朝鲜的势力;③1905年乘日俄战争获胜之机,把朝鲜变成殖民地;④1910年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

3、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