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技术复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生物制药技术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6、以下可用于菌种纯化的方法有 (B ) A、高温灭菌 B、平板划线 C、富集培养 D、诱变处理

7、能够实现微生物菌种定向改造的方法是 ( D ) A、紫外诱变 B、自然选育 C、制备原生质体 D、基因工程

8、能够用沙土管保存的菌种是 ( C )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青霉菌 D、乳酸杆菌

9、以下关于PCR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 A、PCR反应必须要有模板、引物、dNTP和DNA聚合酶 B、应用PCR技术可以进行定点突变 C、PCR的引物必须完全和模板互补配对

D、PCR反应中,仅介于两引物间的DNA片段得到大量扩增 三、名词解释

1、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是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和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过程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所需产物的技术。

2、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 是指借助于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酶经固定化以后稳定性有所提高,而且可以反复使用,并能实现反应连续化、自动化,简化产品的纯化工艺。

3、原生质体融合: 用脱壁酶处理将微生物细胞壁去除,制成原生质,再用聚乙二醇(PEG)促进原生质体发生融合,从而获得融合子的技术。

4、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一般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通过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从中分离和筛选出具有新性状的菌株。杂交后的杂种不仅能克服原有菌种活力衰退的趋势,而且,杂交育种使得遗传物质重新组合,扩大了变异范围,改善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5、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指有意识地将生物体暴露于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一种或多种诱变因子下,促使生物体发生突变,进而从突变体中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的过程。

6、感受态细胞:在分子克隆过程中,宿主细胞需经过人工处理成能吸收重组DNA分子的敏感细胞才能用于转化,此时的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

7、原代细胞: 是直接取自动物组织器官,经过分散、消化制得的细胞悬液。

8、二倍体细胞系: 原代细胞经过传代、筛选、克隆,从而由多种细胞成分的组织中挑选强化具有一定特性的细胞株,其特点是:1)染色体组织仍然是2n的模型;2)具有明显贴壁依赖和接触抑制特性;3)具有有限的增殖能力;4)无致癌性。

5

四、问答题

1、生物药物分离制备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1)生物材料组成非常复杂;2)有些化合物在生物材料中含量极微;3)生物活性成分离开生物体

后,易变性破坏,因而须注意保护其生理活性;4)生物制药中的分离方法常带有很大的经验成分;5)生物制药中的分离方法多采用温和的“多阶式”方法进行;6)生物产品最后均一性的证明与化学上纯度的概念不完全相同。

2、 简述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的制备原理。

答:B细胞群受抗原刺激后能产生针对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一个集体可产生多达100万种特异性不

同的抗体,但一个B细胞却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将B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用有限稀释法把产生不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开,挑选出单个杂交瘤细胞,每个杂交瘤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培养单个杂交瘤细胞,使之无性繁殖形成细胞集落(称之为克隆),同一个克隆的杂交瘤基因相同,合成并分泌的特异性抗体质地均一,这种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3、 简述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的主要原理。

答: 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主要原理是:1)根据分子形状和大小不同进行分离,如差速离心与超离心、

膜分离、凝胶过滤等;2)根据分子电离性质(带电性)差异进行分离,如离子交换法、电泳法、等电聚焦法;3)根据分子极性大小及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如溶剂提取法、逆流分配法、分配层析法、盐析法、等电点沉淀及有机溶剂分级沉淀等;4)根据物质吸附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离,如选择性吸附与吸附层析等;5)根据配体特异性进行分离,如亲和层析法等。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确定生物材料的预处理方法的依据是生物活性物质存在方式与特点、后续操作的要求、目的物稳定性。

2、高价金属离子的去处常用的方法:离子交换法、沉淀法。

3、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机械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主要包括:干燥法、反复冻融法、渗透压冲击法。生物法主要包括:酶解法、组织自溶法。 4、常规的固液分离技术主要有过滤和离心分离等。 二、问答

1、简述错流过滤的优点及其原因。

答:①过滤收率高,由于过滤过程中,洗涤充分、合理,少量多次,故滤液稀释量不大的情况下,获得高达97-98%的收率。②滤液质量好,凡体积大于膜孔的固体,包括菌体、培养基、杂蛋白等均不能通过

6

生物材料的预处理、细胞破碎和液-固分离

膜进入滤液,大部分杂质被排除掉,给后续分离及最终产品质量均带来好处。③减少处理步骤,鼓式真空过滤器一般需涂助滤剂,板框过滤器则需清洗,拆装费时、费力,而错流过滤只需在18-20h连续操作之后,用清水沿原管流洗4-6h。④对染菌罐易于批处理,也容易进行扩大生产。

2、简述影响液-固分离的因素。

答:①微生物种类对液固分离的影响;②发酵液的粘度;③发酵液的PH、温度和加热时间。

3、简述离心分离法的优缺点。

答:离心分离法速度快,效率高,操作时卫生条件好,占地面积小,能自动化、连续化和程序控制,适合于大规模的分离过程,但是设备投资费用高、耗能也较高。

4、简述细胞及蛋白质的预处理方式。

答:①加入凝聚剂;②加入絮凝剂;③变性沉淀;④吸附;⑤等电点沉淀;⑥加各种沉淀剂沉淀

第四章 萃取分离法

一、填空题

1、常用的萃取方法有:单级萃取、多级错流萃取、多级逆流萃取。

2、影响溶剂萃取的因素:乳化和破乳化、PH的影响、温度和萃取时间的影响、盐析作用的影响、溶剂种类、用量及萃取方式的影响。

3、破乳方法有:加入表面活性剂、离心、加电解质、加热、吸附法破乳、高压电破乳、稀释法、超滤、反应萃取。

4、常用的破乳剂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二、名词解释

1、 液-液萃取:是指用一种溶剂将物质从另一种溶剂(如发酵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根据所用溶剂的性

质不同或萃取机制不同,可将液-液萃取分为多种类型。

2、 萃取:在溶剂萃取中,被提取的溶液称为料液,其中与提取的物质称溶质,而用以进行萃取的溶剂称

为萃取剂。料液与萃取剂接触后,料液中的溶质向萃取剂转移的过程称为萃取,达到萃取平衡后,大部分溶质转移到萃取剂中,这种含有溶质的萃取剂溶液称为萃取液,而被萃取出溶质以后的料液称为萃余液。

3、 反萃取(stripping):是将萃取液与反萃取剂(含无机酸或碱的水溶液,有时也可以是水)相接触,

使某种被萃入有机相的溶质转入水相,可把这种过程看作萃取的逆过程。

4、 分配定律:即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力下,某一溶质在互不能相溶的两种溶剂间分配时,达到平衡后,

在两相中的活度之比为一常数。

7

5、 萃取因素:也称萃取比,其定义为被萃取溶质进入萃取相的总量与该溶质在萃余相中总量之比,通常

以E表示。

6、 萃取率(percentage extraction):生产上常用萃取率来表示一种萃取剂对某种溶质的萃取能力,计算

萃取效果,其公式为:

??萃取相中溶质总量原始料液中溶质总量?100%?EE?1?100%

7、 分离因素:在同一萃取体系内两种溶质在同样条件下分配系数的比值。 一、 问答

1、 简述溶剂萃取法的优点。

答:①操作可连续化,反应速度快,生产周期短;②对热敏物质破坏少;③采用多级萃取时,溶质浓缩倍数大、纯化度高。

2、 简述选择萃取溶剂应遵守的原则。

答:①分配系数愈大愈好,若分配系数未知,则可根据“相似相容”的原则,选择与药物结构相近的溶剂;②选择分离因数大于1的溶剂;③料液与萃取溶剂的互溶度愈小愈好;④尽量选择毒性低的溶剂;⑤溶剂的化学稳定性要高,腐蚀性低,沸点不宜太高,挥发性要小,价格便宜,来源方便,便于回收。

第五章 沉淀法

一.填空

1.固相析出法主要包括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结晶法及其它多种沉淀方法等。 2.按照一般的习惯,析出物为晶体时称为结晶法,析出物为无定形固体则称为沉淀法。

3.影响盐析的因素有:无机盐的种类、溶质(蛋白质等)种类的影响、蛋白质浓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pH的影响。

4. 结晶包括三个过程:(1) 形成过饱和溶液;(2) 晶核形成 ;(3) 晶体生长。 5. 影晶体大小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与过饱和度、温度、搅拌速度、晶种等直接有关。 6. 晶体的质量主要是指晶体的大小、形状和纯度等3个方面

二.选择

1、 在一定的pH和温度下改变离子强度(盐浓度)进行盐析,称作 ( A )

A.KS盐析法 B.β盐析法 C.重复盐析法 D.分部盐析法

2、当向蛋白质纯溶液中加入中性盐时,蛋白质溶解度 ( C )

A.增大 B. 减小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