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报道怎样写(炼钢厂工会)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通讯报道怎样写(炼钢厂工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刊登在了《中铁工程报》上。从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之后,又有多篇稿子都是这样,发现有新闻点后,就及时改了发出去,如刊登在《首都建设报》上的《住户情急物业排险》的稿子,原稿没有时间,跟笔者联系后加上了时间,以时间为序,以急、险、快为主线,描述救险全过程,突出了救险人员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增强了文章的时效性和可视性。

企业通讯稿子的新闻点还有很多,如抓住“大”事件,领导视察、重点工程建设等;抓住企业改革、管理、技术等领域的“新”举措,推行新的管理机制、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工艺、新材料等;抓住企业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新”业绩,承揽任务、工程封顶、竣工、获奖等;抓住企业涌现出的典型人物、管理经验;抓住员工身边的“小”故事等等。此外,提高上稿率,还要注意细心研究报纸各栏目的特点,投稿做到有的放矢;注意简报与新闻稿子写作上的区别,使稿子满足新闻稿子所要达到的读者范围。

最后,谈谈如何对待基层通讯员稿件这个话题。

如何对待基层通讯员稿件?目前,大多企业基层通讯员都是兼职,写稿子很辛苦。认真对待他们的稿子,既是对企业通讯报道工作负责,也是对从事通讯报道这个工作岗位负责,同时也是对基层通讯员劳动成果负责。要负起这三个方面的责任,必须做到认真审稿,就稿件中存在的不足,积极与通讯员保持联系,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以达到本单位简报和对外通讯报道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基层通讯员的上稿率,对提高通讯员组稿积极性也是一种促进。目前,有部分基层单位相继出台了通讯员组稿奖励机制,以此调动通讯员写稿、投稿积极性,做法很好,但加强企业通讯报道工作同时还要在加快基层通讯员网络化建设、加大通讯员培训力度、提高通讯员稿件质量等方面下功夫,这才是关键所在。

回复:通讯报道怎样写?(湘钢—炼钢工序工会宣)

记者、编辑和老通讯员做宣传报道经验介绍

就是新闻写作要用“新”

选材上用“新”。不管是动态消息,还是人物、事件通讯等等新闻体裁,对湘钢新闻写作者来说早已烂熟于心。如果作者还是将笔触集中于量化的宣传或是精神层面的渲染,那作品必将雷同无疑。这时不妨转换角度,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利用新的角度去表达。笔者就尝试过这种方法,有一篇表达一名职工为工程建设连续十几天不回家的人物通讯,通过讲述该职工女儿如何奉献进行正面的渲染,事还是那么回事,但视角变了,形式新了,实际效果更好。

手法上用“新”。如果形式上实在难以出新,那就应在其他方面上下功夫,比如说标题的选用、导语的写法等等。“四十碗面条和四十根吊车梁”,乍看这题目,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但正是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的巧妙组合,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在导语的运用上,最好不要平铺直叙,要大胆创新,灵活运用,避免老气横秋,平淡无味。

语言上用“新”。时代在发展,语言的更新愈加神速。写作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追求语言运用上的“新”意,诸如“吹响了进军号”、“擂响了战鼓”等以往板报式的语言实在应换种方法。新鲜的有说服力的“新”语言,会令文章更具穿透力和生命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风格上用“新”。作为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严格讲还谈不上什么“风格”,但每个人最起码应从意识上树立起较高的起点,以此带动思维和实践的提升,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几点体会,“新”字当头。用“新”进行新闻写作,即可表达写作主旨,又能彰显自身个性,更能提高写作欲望,何乐而不为呢?

小记者的苦与乐

记得刚调入报社那会儿,朋友们都羡慕地说我找到了一份理想工作,我也同样觉得很自豪。屈指算下来,我来到新闻中心电视部工作已近一年了。从起初的陌生,不熟悉,到熟悉,以至于现在正常的工作,这中间真是有苦也有甜,也使我懂得了原来记者是令人羡慕的苦差事!

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辛苦和压力。有时候为了一组镜头一个画面,同事们可以独自在参访现场等上几个小时,稿件多时顾不上午饭,平时加班加点是新闻工作者的家常便饭,大家在一起工作很辛苦,大家在一起工作也很开心。我们用辛勤充实着生活,在汗水中收获快乐。

记得我第一次自己找题材做节目,采访对象是一群老年人,在私下里我们聊得很开心,大家争着抢着和我交流,可当面对摄像机的镜头,老人们却紧张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接连几次的重复还是“晕镜头”。我们只能一遍一遍地拍,录得很晚才收工,回来后我们又把拍回来的影像资料进行剪辑,文字稿件进行录音,配乐合成,再经过若干次的修改,最后进行审核。当我看着片子完工,即将播出时,辛苦和烦躁转瞬间化为乌有,我的嘴角泛起了微笑,我知道我已深深地爱上了我的职业!

今天,当我迎来我人生第一个记者节的时候,回望过去,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也许前方的路会有坎坷和风雨,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要继续督促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也许正是这些难得的挑战和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

笔耕不辍 熟能生巧

对于写作,我并没有天赋,对文字也丝毫不感兴趣,文学知识更是少的可怜,从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痴迷于文字。若不是10年前,我被单位临时安排写总结,也许一生与文字无缘。

打那之后,我对文字产生了兴趣,报刊上的精彩文章让我爱不释手,欣赏完总想跃跃欲试。可真的动气笔来,才体会到写作之难。绞尽脑汁,却不知从何下笔,这使我一度很灰心。为了尽快提高写作水平,业余时间我多看杂志、读报纸,博采众人之长。渐渐地,我对写作着了迷,爬格子成了业余爱好。

2000年,我的一篇稿件在《湘钢报》上刊登,这使我信心大增。为准确把握新闻稿件的写作要点,我从剪报纸做起,把不同题材的文章分类收集,在好词句上画上标记,或抄写下来。不过,写新闻稿件我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循序渐进,适当“借鉴”忌生搬硬套。否则,就会使文章乏味,缺少可读性。每次写完稿件,我都从旁观者角度挑毛病、修改,知道自己满意。

新闻稿件不仅要真实,避免夸张,还要主题鲜明,言简意赅,突出时效性。作为单位业余通讯员,非常辛苦,但苦中之乐唯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体验到。我注意收集新闻线索,凡是有价值的新闻,都

及时把它报道出去。常有人问我写稿有何技巧,我认为所谓技巧应该是平时刻苦练笔的积累,它和灵感不是一回事,写作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唯有多写多练、笔耕不辍,方能熟能生巧。

妙在一个“动”字

前一段时间,笔者以《电脑屏保话安全》为题,将青工那安全漫画运用在××厂计算机屏保中的情况反映给宽厚板厂宣传部,很快在《冶金报》上以《安全漫画变“屏保”××厂安全教育“动”起来》为题发表。

仔细品味经编辑修改的文章标题,颇有感触。标题中一个“动”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这篇文章真正地活了起来,真可谓是妙笔生花。首先,文章标题的一个“动”字反映了××厂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的生动,反映了××厂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施到位和管理者的管理思维新颖有效,一个“动”字,将安全屏保的动感形象化,让整篇文章都形象地“动”起来了,通篇妙在一个“动”字,吸引读者眼球,让人回味。

通过这篇这篇文章标题的修改,我找到了自己写作上的差距和学习写作上努力的方向,使我受益匪浅,也将不断激励我在文学写作中积极探索写作方法,正确运用文字,精炼语言,写出好文章。

新闻写作要用“新”

新闻写作中的写法雷同、语言陈旧等,就如同行走在星光大道上本应神采飞扬、星光四射的女明星却不幸“撞衫”一样,令当事者暗暗叫苦,让旁观者大呼乏味。对新闻写作来讲也是如此,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是妙手著佳篇的重要手段。

人品重于文品

我曾给女儿讲过自己的故事:学生时代的我很笨,从不会投机取巧。每一次老师留作文我都认真写,从来不抄袭作文书,也不把写过的改头换面。我家有个上锁的小匣子,多少年后打开一看,厚厚的一摞摞作文本里批的都是优。

也许和我从小的积累练笔有关系,驾驭文字也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但是,写好新闻稿件,仅靠华丽的文笔是不够的。写工业题材的新闻首先要筛出有价值的事件,而这个新闻不是以个人喜好决定的,是以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衡量。“读、说、记、写”这4个环节尤为重要。读,读精品文章。多看钢铁企业报纸,《中国冶金报》,《湖南工人报》、《湘钢报》这些书都很实用。说,说精美语言。写稿就面临采访,当你把精巧的构思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采访者的尊重,采访才能成功。记,记精准迅速。我们采访一定要准确记录,任何数字、名称都不能有失误。新闻稿件和文艺稿件的本质区别是新闻不允许有半点虚构。写,写精致作品。写文章要精练、意义深刻。注意职业道德,保守企业秘密。我写的几万字的新闻稿大都不是领导安排的,一边是兴趣、一边是责任。在湘钢厂庆典之际,我为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震撼,提笔写下了一篇千字通讯。

今天网络的迅猛发展,在文字共享的同时,也给许多人创造了“借鉴”便利,这种捷径可以偶尔摘个果子,但不会走得更远。只有我们深入基层、熟悉情况,求精求新,才会源源不断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相信自己,在你立足的地方深挖下去,就一定会有泉水涌出来。

与新闻前生有约

全国第十个记者节(2009年),对我来说却是今生过的第一个记者节。当梦想照进现实,理想与职业融合在一起。恍惚、朦胧中觉得这似乎是前生与新闻有过的约定。

怎能忘记,今年伊始考上记者,我接到新闻中心录取通知时,那喜悦的心情、欢呼的神态。因为我从少年时代做的“记者梦“今朝得以实现了。短短一年的记者生涯,伴随着汗水与泪水,终于完成了从“蛹”到“蝶”那艰辛的蜕变。在真正理解“记者”这个两个字的同时,才发现这个职业已经和自己的生命连接在一起,它承载着太多的梦想、责任、良知、奉献。今天我为企业新闻所做的奔波与忙碌,感觉似曾相识,甚至是那么熟悉。不是吗?记者不只记录历史的一瞬,当我站在海拔500余米高的矿山之巅,当我看到大高炉铁流奔涌,当我听到×钢最远的班组传来的机器轰鸣……让我思潮澎湃,继而倾入笔端。我坚信,这是前生和新闻有过的约定。

怎能忘记,这份约定带给我更多的激情燃烧与感动。有时为了一篇稿子,饭吃不香,觉睡不好。走路想稿子,跟朋友聊天说稿子,就是连晚上做梦,也是梦到稿子。经常夜半时分,想到好思路好句子,会马上爬起来,敲打键盘。为了真正了解×钢人自行组装运岩大汽车的情况,我在零下40多摄氏度来到矿山之巅,笔虽在手里握不住,可是我还是坚持要写笔我们不知辛苦多少倍的矿山人。为了让所有的×钢人知道球团矿厂的变化,我们再访××岭,从每一条皮带细细走起。集团公司第二次联检战役打响,为了真实展现火热的联检现场,不错过每一个细节,在深夜的冷风中,从五号高炉的炉台走到炉顶,100余米的距离,整整走了一天……激情的背后,总会有感动,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当看到孤儿院里三、四岁的小孩喊总医院义诊大夫“妈妈”时;当看到传承美德的80后坚持跟自己照顾的老人一个姓氏时;当看到不顾自己的女儿昏迷3天3夜,仍奋战在烧结机检修现场的好段长时……我落泪了。

怎能忘记,为了这份约定那些曾帮助过我的人,从总编的谆谆教导到基层单位及读者的鼓励、理解,总编的话语始终响彻在我的耳边:“好的新闻报道时经过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用嘴去沟通,用眼去观察,用心去写作。”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看不到我时,我和新闻在路上;当你看到我时,我和新闻在纸上。”路上的奔波疲惫算得了什么?既然和新闻有了前生的约定,今生我将永牵新闻的手,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痴情不改 携手真爱

喜欢它,就大胆地爱它,不放弃,不离弃;爱它,就珍惜它,不分手,不改变。与其说这是一种敢爱敢求的爱情观,不如说是我对《×钢报》情有独钟的情感追求。

自打迈开湘钢的大门,从一名“小学生”到能够将湘钢的变化与美丽在荧屏和报纸中展现,成为一名特约记者,《×钢报》已经陪伴我度过了12年光阴。一个轮回的生产实践也让我在《×钢报》的墨香中

陶醉痴情,深陷其中。12年,血液连同口音深深扎在坚韧的矿石上,性格和情感也紧紧融在淳朴的大山里。爱矿山,写矿山,赞矿山,生命中所有的音符都为矿山而跳跃,所有的文字都为矿山而舞蹈。

因为爱而执著,因为执著而歌唱,这歌唱的动力就是“爱”。因此,采写一篇稿件重要的情感基础就是热爱,只有在热爱工作、热爱岗位、热爱工友、热爱生活的前提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其二是朴实、自然、流畅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高楼大厦只会让人感觉不自然、不坚实。文字的流畅如同说话,说者自然,听者明了,经得起推敲。当然,如果你满腹文采,擅长驾驭深邃的语言和亮丽的文词,那也定会是一篇精彩的范文,值得推举和鉴赏。其三是真实。无论是采写人物还是事件,都要坚持真实第一的标准,虚构夸大的稿件会给当事者带来一定的影响,更会让人了解“内情”的人产生反感和不快。而若是落了个采写“假新闻”的坏名声,就更得不偿失了。其四是走下去。深入一线,走到机长岗位,走进职工中间,广泛听取职工的心声,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要被材料遮住了双眼,新闻有时就在不经意的聊天中,就在你看到的场景中,经常下基层,才会写出内容丰富、有理有据的好新闻,让自己满意,让读者欣赏。

《×钢报》是我们×钢人共同的家园,让我们用爱为它添色,用情为它增彩,把它装扮得更加温馨、靓丽、精彩!

宽厚板厂炼钢工序今年上半年自把工会组长定位为业余通讯员,制定了具体的投稿要求,今年上半年刊登稿件居各工序之首。让我们以此为起点,再接再厉,炼钢工序工会组长仍然定位为业余通讯员。同时,更为大家写作提供方便、创造条件。炼钢工序工会决定对报道突出的员工在明年对前三名优秀通讯员予以物质奖励。工序工会还请记者、编辑和老通讯员做宣传报道经验介绍,调动通讯员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