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袁方 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键入文字]

者能够以一个数或一组数来描写受测者,并由这个数或一组数推论受测者拥有这个测验所想测量的心理行为的状况。(1)测验方式:<1>直接测量:对于行为的测量,通常是直接测量。<2>间接测量:对于心理特征,测验是通过对反应的测量而间接的测定与其对应的心理特性。测验通过刺激-反应的联结关系将个体内在的人格、心理与外在的行为联系起来,从而达到通过对外在行为的观察测量而推论它所联结的内在人格、心理特征的目的。测验中,作为刺激的,可以是:一个或一组量表,一件工作,一个模糊不清的信号等。(2)能力测验:<1>一般智力测验;<2>特殊能力测验;(3)成就测验:目的在于测量某个人对某项工作已经知道多少或能够完成某种程度。主要测量:<1>工作知识或见闻;<2>工作技能;<3>还可通过对他人施测,以了解他的工作效绩。(4)人格与兴趣测验:<1>自陈式测验;<2>投射测验。

79、 社会计量法(北大96<问>:试说明调查量表、社会计量法、民意测验的特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北大99<简>:简述社会计量法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复旦96<名>;人大2001<名>;浙大99、2001<名>):(1)社会计量法:也称社会交往计量,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解释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社会计量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等人1930年所创用的,主要用于小整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结构的研究。 (2)社会计量法常用的方法:<1>准绳法。采用问卷收集资料,对群体实施整体调查。在设计问卷时要确定以什么为准绳来测量所要了解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准绳通常是一个问题,回答这可以在群体内选择若干人来回答这一问题。准绳的选择关键是要准确反映出所要测量的关系;其次要具体而切实,易于被调查者了解和回答,切忌空泛模糊,一般情况下不使用消极的准绳。<2>量表法。即使用量表,让回答者对群体中每个成员的素质、个性或有关行为作出评判。<3>群体偏好记录法。即直接要求回答这对群体内每个成员表示“喜欢”“不喜欢”或“关心”“不关心”等态度。<4>“猜是谁”技术。即给出一些表述,要求回答者找出群体中最符合这些表述的人。(3)社会计量法的分析技术: <1>社会矩阵法:是一个n*n方形表格,n是被测群体人数,左方的一列数字为选择者的代号,上方的一行数字为被选择者的代号,表中的1、2、3表示第一、第二、第三选择,表的底部数字为每人所获选择的总数。为了解选择的分布、互选数量及小整群体成分,可将社会矩阵转化成各种统计表,获得更多有意义的资料。<2>社群图法:社群图(北大98<名>;南大96<简>:同心圆式社会关系图制作方法;南大2000<简>:社会关系图是怎样形成的):是以图形综合群体成员间的选择,图中每一个圆圈中的数字表示一个工人,它们之间发生选择用箭头连接,箭头指向被选择者,如果是互选则用双箭头。绘图时应当注意通常是将受选数最多的放在中间位置,次多者置于他的周围,受选数极少或无人选择者置于最外围。此外在绘图时还应尽量避免线条交叉。 社群图分析:(A)孤独者数量;所谓孤独者指的是既不选择他人又不为他人所选的人。(B)意见领袖的数量。在群体中被10%以上成员提名的人被称为意见领袖。如社群图中缺乏意见领袖,且图又显得散乱时,表明群体结构松散。(C)对偶数量。一对互选的成员称作一个对偶。愈是团结的群体,其对偶数也愈多。(D)串联的数量。这是指3人以上的连锁关系。串联是群体团结的要素,串联数愈多,愈长,群体关系就越紧密。如果社群图中互选的对偶数多而且有较多的长而重叠的串联时,显示群体或组织有相当完整的结构与良好的沟通网络,成员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且关系融洽。(E)小群体的数量。小团体由3个以上成员组成,每个人至少选择一个小团体中的成员,并至少被一次,小团体构成一种封闭的连锁关系。在一个群体或组织中的这些小团体为非正式团体,多由兴趣、爱好、工作等原因形成。如果社群图中这种非正式小团体明显存在并且小团体之间又很少沟通时,则群体容易产生摩擦。(F)主要联络点与次要联络点的数量。在群体中那种当他一旦离开将会使群体至少分成两个小群体的人,成为主要联络点。那种当他连同另一个人同时离开将会使群体至少分成两个小群体的人称为次要联络点。如果社群图中孤立者和联络点多,则会增加群体内信息、意见与情感沟通的困难。 指数分析:即通过社会计量指数,分析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比较同一群体内不

常用到的指数有:(A)社会地位指数:表明个人在群体中受重视的程度;(B)首选地位指数:表明个人在群体内所受支持的程度。(C)高和低选择者:受选择数在平均选择数一个标准差以上者,低选择者是在其以下者。(D)吸引率:表明群体内吸引作用发生的程度;(E)团结指数:表明群体的团结程度。(F)调和指数:表明团体中调和的程度。(G)内群亲近率和外群亲近率。社会计量法的作用:运用社群图和指数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到群体性质的概貌,即有关群体的下列信息:(A)群体的结构类型;(B)群体内信息沟通方式;(C)群体的内聚力;(D)群体内人际关系;(E)群体中的领袖人物;(F)群体间的关系。(4)社会计量法的应用:<1>领导才能的评价与干部选拔;<2>工作分配;<3>士气的考察;<4>组织诊断和治疗;<5>评价。 80、 民意测验(北大93、94、2004<名>;北大96<问>:试说明调查量表、社会计量法、民意测验的特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北大2001<简>:试述测验法与民意测验的异同):也称民意调查、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1)民意测验的作用:<1>客观及时地反映社会舆论和大众心理的一般状况和变化情况。<2>为制定或评价政策、措施提供依据。<3>对大众心理进行分析

第 21 页 共 49 页

21

前者显示群体成员对本群体向心的程度;后者显示成员的离心程度。

[键入文字]

和预测。(2)民意测验的程序:<1>确定调查课题;<2>确定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案;<3>设计调查问卷;<4>发放和回收问卷;<5>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民意测验的优缺点:<1>盖洛普认为,只要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那么当样本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能较好的反映总体,这时再增加样本并不能提高多少精确度。对美国一亿人的民意测验,抽取1500-2000人的样本就可以达到足够的精确度。<2>其次,他指出:“通过近五十年的民意测验,我们发现,公众的集体判断是极为可靠的,特别是在那些他们熟悉的问题上。公众实际上常常比它们选出的领导人更早的接受创新和社会变革。” 缺点:<1>由于民意测验是用简化的方式来了解公众的一般态度,它对不同含义、不同程度的意见、态度都用是或否、赞成或反对者两种答案来概括,因此它很难做出深入地分析和理论解释。<2>民意测验只限于询问一些公众熟悉、易于回答的问题,它获得的信息较为表面化、简单化、缺乏深度。此外,对于公众不熟悉或缺乏了解到问题,回答的信度和效度有可能较低。优点:<1>能迅速的了解群众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及时反映社会舆论的变化情况;<2>调查结果能推论总体的一般状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3>只需抽取较少比重的样本就能了解总体和全局的情况。

第十一章:观察法

81、 (P334人大03简答简述日常观察与科学观察的区别)观察的类型:(1)按场所:<1>实验室观察。<2>实地观察。(2)按观察者角色:<1>局外观察。<2>参与观察。(3)按观察程序不同:<1>结构式观察。<2>非结构式观察。事先并不专注于某些特定的行为和特征,在观察过程中也不知是期待这种行为的出现。他们只是当行为发生时进行全面的观察并记录下来。因此,非结构是观察的资料通常不能像结构是观察所的资料那样进行定量处理。(4)按观察对象分:<1>直接观察。即对那些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人们的行为所进行的观察。即研究者当时亲眼目睹人们的行为举止。目睹正在发生的各种事件和过程。<2>间接观察。

82、 实验室观察:常常是为了了解人们某些具体的、细微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则是作为命题中概念(或变量)的指标被观察的。常常采用结构式观察的形式。也可以是无结构的,它预先不建立一套分类系统;而是涉及一种情景让观察者自由活动,通常是设计一些游戏,然后观察者在观察孔或单向镜后面进行观察,并采用投入理解发分析游戏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这种观察在于详细地了解行为的过程和特征,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规范。

83、 局外观察(南开2000<名>:非介入收集资料方法):由于社会研究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所以许多研究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研究对象的各种反应,从而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被研究的人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研究,同时又要保证他们在一种极其自然的、不受研究人员干扰环境中行动。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置身于所观察的现象之外,冷眼旁观研究对象的活动和表现。

84、 结构式观察:事先要对观察的范畴详细分类,对各项内容的观察和记录方法逐一规定。常将注意力 集中到若干具体的、明确的、许多还是可以计数的行为和特征上。这样,结构式观察的结果通常可以象问卷调查的结果那样进行定量的处理和分析。(1)观察的范畴和分类。(2)观察的记录和分析。结构式观察预先都制定专门的观察卡片,卡片上明确列出各种观察范畴和分类,观察者只需在相应的格内标记,而不作出自己的评价。观察卡片设计的原则:简单、易行、可靠、准确。

85、 参与观察(北大93、94<名>;北大2000<论>:试举例说明参与观察的实施过程和方法论意义;人大03简述参与观察的的基本形式,人大09简答):指观察者亲自投身到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去,在自身成为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一员的同时所进行的观察。(1)特点、应用及目的:多采用无结构式观察。是人类学和民族志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全面深入地描述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它预先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理论假设,也很难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所需要的资料,因此需要在研究领域内部进行长期观察,从大量现象中概括出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研究目的和特点决定了观察者要有较高的参与程度。在(2)参与观察的类型(南大94<简>:使用观察法时调查者可以哪些角色出现):<1>完全的观察者:即局外观察者。<2>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研究者的身份是被所研究和观察的群体知道的,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研究人员。它是以这种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研究群体或社区中进行观察的。<3>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他要求观察者既能够成为群体的一员,又能在不暴露研究者身份的情况下询问问题。这是一种要求研究者采取虚伪的角色的情形。<4>完全的参与者。实际上就是间谍的类型。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一点也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3)参与观察法的优点:研究者生活在所研究的对象群体及社区中间,对许多现象都能够得到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同时,他还能公开询问想了解的任何问题,可收集到许多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得到的资料。(4)参与观察法的不足:被观察的人们会十分现实的感觉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

第 22 页 共 49 页

22

原始社区或特殊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近几十年,人类学和社会学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对现代社会某些特定群体和社区的研究中。

实地研究中,研究人员努力忘却他们自己的文化,试图在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再社会化。

[键入文字]

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参与观察者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到被观察对象的行为。(5)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1>进入现场。<2>观察内容。<3>观察的时间地点。<4>与被观察者的关系(人大96<简>:简述在观察中如何控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社会距离)。观察者首先要确定自己担任哪种角色,然后根据这种角色的要求确定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在实地参与观察中,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关系是顺利开展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观察者应当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活动。要使被观察的群体或社区接受,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可采取不同的策略:(A)一种是要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使被观察者认为你不会危害他们的生活。(B)借助上级机关和领导人的支持,显示出自己的重要地位,是当地的人认识到你的研究的重要性 。(C)取得当地关键人物的支持,是他们意识到你的研究也与他们的某些利益相一致。 <5>观察的准确性。(6)无结构参与观察中的理论指导:<1>在进入现场前要查阅理论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观点,从而选取一定的研究角度和观察角度。<2>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否验证或推翻了过去的理论。<3>通过对观察资料的分析建立新的理论。

86、 间接观察(北大92、97、2000<名>;复旦96<名>):其对象通常不是正在活动着的人们,不是人们当时的行为和表现,也不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和活动,而主要是人们行为以后、事件发生以后所留下的各种痕迹。(1)物质痕迹观察:是指人们的行为所留下的迹象。<1>腐损测量:腐损是指人们在活动时有选择性的使用某类物体所造成的腐蚀和腐损。<2>累积物测量:对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进行观察,来推测人们的行为特征。(2)行为标志观察:这种观察是通过一些表面的或无意识的现象来推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它假定,这些现象是人们行为或态度的间接反映。(3)间接观察的优点:对被观察者没有任何影响,不会使他们产生反应,因此可以收集到真实行为的资料。 (4)间接观察的缺点:很难对效度进行检验,无法知道所观察的标志和迹象是否真正反映了所要调查的行为或现象,即使能够反映的话,也很难断定这种行为-指标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所以间接观察一般都作为辅助手段,用以对其他方法进行补充和检验。P351人大00名,三角测量

87、 观察的信度和效度:(1)观察的步骤: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目的;<2>制定观察计划;<3>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 实施阶段:<4>进入观察现场(或实验室);<5>与观察对象交往(或与被试者交谈);<6>进行观察(或测量),作出现场记录; 资料处理阶段:<7>整理和分析观测记录,进行统计分类,得出观察结论;提出理论解释。<8>撰写调查报告。(2)观察的效度: 在观察的准备阶段: <1>要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然后根据这种方法,对研究者角色的规定来确定观察方案。<2>在观察地点的选择上应考虑他是否适合研究目的。<3>对观察对象的选择也要考虑研究目的和观察者角色的影响。<4>对内在理论效度影响较大的理论准备过程,即观察范畴的选择和操作化。 在观察的实施阶段,影响内在经验效度的因素较多,主要来源于:<1>被观察者的反应。<2>观察者本人的价值观和期望的影响。<3>观察者本人感官和记忆力的影响。结构式观察只要在各个阶段上注意消除干扰因素的影响,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内在效度。无结构的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内在效度不易检验,但它们的外在效度较高,而且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及的优点。(3)观察的信度(北大95<问>:观察的信度包括三种类型:<1>不同观察者的相关度;<2>稳定系数,计统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的符合度;<3>信度系数:即不同观察者在不同时间内观察的符合度。无结构观察的信度很难信赖,也很难检验,除非对一切都进行录像。因为无结构观察主要依靠具体观察者的感官和主观描述,这种主观描述不是以数量表示的,也不是标准化的,很难相互对比。观察的信度是随时间递增的,而且有较多记录的行为类别其信度也较高。提高观察信度的方式:<1>通过在不同时间的重复观察;<2>增加观察者的人数。但前一种方法更为可信一些。

88、 观察法的作用和特点:(1)观察法的作用:观察法可以提供有关社会行为的详细的、第一手的资料,可以对社会情景有直接的感性认识。观察法还用来搜集用其他方法很难获取的信息。特别是当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无法进行语言交往或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常采用观察法。观察也是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 (2)观察法的优点:<1>它可以当时当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2>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它对研究对象得扰动较小,从而可以得到自然条件下真实行为的资料。<3>观察法特别适用研究无语言文字沟通的调查对象。<4>可以弥补其他方法的缺陷。社会调查中,经常遇到调查对象不愿接受访谈,拒绝回答以及不交回调查问卷的情况。此外,即使回答(3)观察法的特点:<1>观察的直接性和自然性;<2>观察者本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更多介入到观察对象和观测资料中;<3>观察具有广泛性,观察法使用的场合更多,观察者的范围更广,甚至未经多少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4)观察法的缺点:<1>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很难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2>观察资料会受到观察者的价值观和感情因素的影响。<3>通过记录而得到的大量观察资料很难整理分析。<4>在实际研究中,要做到科学的观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在于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有某些本质区别:(A)社会过程受大量偶然因素的影响,很少会出现完全相同的社会现象。因而很少显示出

第 23 页 共 49 页

23

以无结构观察法为例说明实地研究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及其防范措施):

或填写问题,也有可能有意歪曲真实情况或因记忆不清等愿意产生较大的误差。采用观察法可以避免上述局限性。

[键入文字]

严格的规律性,只有通过多次,详细的观察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资料。(B)对社会过程的观察和理解要受观察者本人的价值观,情感因素和知识结构的影响。(C)观察者的在场会影响研究对象的习惯行为和行动的正常进程。

第十二章:实验法

89、 社会科学研究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有两种:实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后者主要限于对过去的统计资料进行处理,它一般对研究环境很少控制。实验法则是在研究现场中进行,资料搜集与研究过程同步,它对研究环境实行一定的控制,因此实验不仅可以根据原因去预测结果,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原因去发现预期的结果。(1)实验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控制情景和变量来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以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2)实验分类:<1>实验室实验:它限于在有专门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并对实验的条件、控制以及实验设计都有严格的规定。<2>实地试验:它一般在实际场所中进行,它的实验设计并不很严格。 90、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的基本原理: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然后进行如下操作:(1)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进行测试;(2)引入自变量,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3)在实验结束前在测量因变量;(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受试者分为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他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实验组收到自变量的影响;而控制组为受到这种影响。分两个组进行试验的目的是要考察自变量x引起的变化E。因为即使不引入自变量,由于某些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后(几小时、几天或一年)后测的数值也肯定不会与前测的数值相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由U表示。实验组所收的影响,实际上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的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新引入的自变量,即de=U+E。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构成是采取随机分派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实验组所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组所受的影响相等(即都等于U)。这样,实验组真正受到的自变量的影响E应该为:E=de-U。

91、 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是有待检验的、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因此,自变量应该是能够引起某种变化的。同时,必须经过严格定义和操作化,这样,才便于在实验中进行测量。因变量是一种应该有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它是研究的关键点,是要被解释的现象。这种因变量应该在状况上与实验前有所变化,也应该在接受自变量刺激的对象和未接受这种刺激的对象之间有所不同。实验者应该尽量让自变量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中被观察和测量。(2)实验组和控制组(北大2004<名>;南开2000、2001<名>;南大2000<名>):在实验中,我们把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对象叫做实验组;而把不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叫做控制组。设置控制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研究本身对实验对象的影响,与实验刺激的影响区分开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成员的各方面条件和状况都相差无几,即基本上不存在大的差别。(3)前测与后测:在实施实验刺激以前对实验对象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而在实施实验刺激后对他们的测量成为后测。

92、 实验的基本程序:(1)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2>提出理论假设和工作假设;<3>进行实验设计。(2)实施阶段:<4>选取实验对象;<5>实施实验;(3)资料处理阶段:<6>整理分析资料;<7>撰写研究报告。

93、 实验的三项基本内容:(1)变量的选择和分类:在用实验法研究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因素挑选出来,然后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因果模型(2)变量的控制:对自变量的控制就是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实验刺激的情景和程度,是其作用于因变量。控制外部影响的方法:<1>随机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在理论上也是最有效的控制影响变量的方法。<2>配对法:这种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找出两个各种条件都完全相同的人,对其中一人分派到实验组,另一人分派到控制组。<3>排除法:在实验之前把其他影响因素排除在外。<4>纳入法:把其他主要的影响变量也当作自变量引入到实验中,同时对几个自变量进行操作、测量和检验。(3)变量的测量。

94、 简单实验设计:是对单项假设进行验证,即考察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它只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或仅有一个实验组。 多组实验设计则有三个以上的组,它可以考察多个自变量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简单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 (1)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没有控制组。这种设计一般在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外部因素不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即U=0的情况下采用。否则,它无法区分因变量的改变有多少是自变量引起的,有多少是其他武官变量引起的。(2)典型实验设计(北大98<名>;南大96<简>:一控制组实验设计方法):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主要优点:<1>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不仅可以确定自变量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2>可以排除前测造成的某些干扰因素。主要缺点:受试者经过一次前测,所以可能会对自变量的引入产生敏感,这样,虽然不会影响内在效度,但会影响和降低实验的外在效度。在前测会引起受试者敏感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无前测的实验设计。(3)两组无前测实验设计:这一设计中,实验对象一般是随

第 24 页 共 49 页

2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