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推荐文档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word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推荐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括……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 2.稳定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属于人格特征。 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5.社会性: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人特有的。 人格的结构 (1) 气质与性格 1.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a.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张飞) b.多血质:活泼型。反映迅速、活泼好动,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但粗枝大叶、容易分散注意力。 c.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型,可塑性差,容易拘谨死板。 d.抑郁质:抑郁性。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不外露、行动缓慢;易感疲劳。多虑、不果断。 2.性格 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最核心意义。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2) 认知风格

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场依存性者在加工信息时,倾向于依据外部参照,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场”,善于察言观色,与人交往时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2.冲动型和沉思型 反应很快但不准确;反应慢却准确 3.同时型(右脑)和继时型(左脑优势) 同时考虑多种假设;一步步分析 (3)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体验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权威、放纵、民主)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制度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25

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 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道德原则”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8月 通过口腔活动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门期:18个月-3岁 由排泄而得到感官满足 3、性器期:3-5岁 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 4、潜伏期:5-12岁 儿童兴趣转向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 5、生殖期:12-成年 生理和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主要的满足来自于两性关系的建立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人格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前五个属于成长和受教育的时期。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母亲)0-1.5岁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自主感对羞涩感(父母)1.5-3岁 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3.主动感对内疚感(家庭)3-6岁 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学校、邻居)6-12岁(小学阶段) 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同伴)12-19岁(中学阶段) 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6.亲密感对孤独感(朋友、配偶)成年早期

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同事、家庭)成年中期 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自我调整与绝望感期的冲突:成年晚期 自我调整,避免绝望与沮丧 中学生身心发展 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社会性 4.动荡性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阶段性与连续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依据识记,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绝对优势 2.开始探索和发现自我 3.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 4.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肤浅 5.信赖中求独立,出现了对成人的反抗,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 知道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两层含义:① 无心理疾病;② 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品质健全 4、人格稳定协调 26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师生、同伴、异性 3.学业发展问题:学习能力、学习动力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抑郁症 2、恐惧症(情景治疗和认知疗法) 3、焦虑症(考试焦虑;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 4、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5、网络成瘾 (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 2.人格辅导 3.生活辅导 4.生涯辅导 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 2.系统脱敏法 3.认知疗法 4.来访者中心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 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一)品德 品德(是心理概念) 即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个人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 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又称道德观念) 2.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心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三种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心理过程,表现为信心、决心、恒心)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人的品德,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品德形成的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道德信仰准备期:0-10岁 道德信仰萌发期:10-15岁 道德信仰确定期:15岁以后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27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期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价值辨析 (二)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分为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1、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水平: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2、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无律期 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 6-8岁:他律期 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的,而且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 8-10岁:自律期- -不把准则看作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 10-12岁: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三种水平 1、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2、六个道德发展阶段: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前习俗水平)受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受责罚的行为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趋向阶段(前习俗水平) 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习俗水平)遵循权威和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治观念明辨是非,知法懂法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 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 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三)德育 德育 广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德育四个方面。 狭义: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组成。 中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集体荣誉感 2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