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 防治: 1)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2)治疗:甲硝唑、替硝唑 巴龙霉素(孕妇)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Donne 1837

寄生于女性阴道、尿道及男性尿道、前列腺内。可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及前列腺炎,是以性传播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形 态

滋养体--梨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似水滴样.前1/3处有一个椭圆形的核,有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波动膜、1根轴柱。 生 活 史

1、 仅有滋养体期,以二分裂法繁殖。

2、 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又是感染和致病阶段。 3、 以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 致 病 致病机制:

阴道的自净作用--在正常人体,乳酸杆菌酵解糖原产生乳酸,维持阴道的pH值在3.8-4.4,可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繁殖。

阴道毛滴虫的寄生,消耗糖原,妨碍了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降低了乳酸的浓度,pH 值变为中性或碱性,有利于滴虫的繁殖,促进继发性的细菌感染,加重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1、 阴部瘙痒或烧灼感、腰痛,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泡沫状,妊娠期、产后或月经期症状加重。有细菌感染时,白带呈脓液状或粉红状。 2、 尿急、尿频及尿痛等泌尿道感染症状。 3、男性感染可致慢性前列腺炎。 实 验 诊 断

1、涂片法:取分泌物、尿液沉淀物作生理盐水涂片镜检,检得滋养体可确诊。 2、免疫学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流行与防治

呈世界性分布,常见16~35岁的女性。 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 传播方式:性传播(直接)

公共卫生用具传播(间接)。 预防措施: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注重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 慎用公共卫生用具。 治疗: 甲硝唑(首选)

局部--滴维净、1:5000 高锰酸钾

疟 原 虫

疟疾(Malaria)是世界十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malaria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各国,在我国华南、华中的某些地区,特别是云南和海南

- 37 - / 49

省尚有不少病例,因此,malaria仍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简 介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1899] 三日疟原虫 [P.malariae, 1890] 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1902] 卵形疟原虫 [P.Ovale,1922]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 形 态

疟原虫基本结构:核、胞质和胞膜 1、红细胞内三个主要发育期:

1)滋养体:摄食和生长、发育的阶段。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核小,胞质少,中间有空泡,呈环状。 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胞质增多,伸出伪足,胞核亦增大,胞质中开始出现疟色素。RBC变大变浅变形,出现薛氏点等。 2)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核分裂多个,胞质未分裂。

成熟裂殖体:胞质分裂,核被胞质包绕形成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团。 3)配子体(雌、雄):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发育成配子体。

雌(大)配子体:虫体大,胞质致密,核小致密,多偏一侧,疟色素多而粗大 ; 雄(小)配子体:虫体小,胞质稀薄,核疏松较大、位于中央,疟色素少而细小。 生 活 史

需要人和按蚊二个宿主。 1.在人体内的发育 : 1) 红外期(肝细胞): 2) 红内期(红细胞内):

裂殖子 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2.在按蚊体内的发育:

雌按蚊叮咬时,红内期原虫随血液入蚊胃,仅雌、雄配子体在蚊胃内发育。 致 病

致病阶段―红内期裂殖体。

1、潜伏期: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症状的间隔时间红外期发育时间、红内期经裂体增殖达一定数量所需的时间。

2、疟疾发作: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 3、疟疾的再燃和复发

疟疾的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

疟疾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复发。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只有再燃而无复发;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4、贫血:发作数次后,可出现贫血,尤以恶性疟为甚。

- 38 - / 49

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脾功能亢进

骨髓造血受抑制

免疫病理(溶解、被吞噬)

5、脾肿大:脾充血、单核-巨噬细胞增生。“热带巨脾综合征”―非洲、亚洲。

6、凶险型疟疾:多由恶性疟原虫所致。发生于流行区的儿童、无免疫力的人群,常见脑型和超高热型。 诊断

1、发作史,流行区留住史。

2、病原学检查:外周血检出疟原虫―确诊 方法:厚、薄血膜染色镜检。

采血时间:间日疟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内。 3、其它诊断方法:免疫诊断,DNA诊断。(查抗原、查抗体;查核酸,扩增DNA) 流 行

分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国内―广大平原地区:间日疟原虫 流行环节:

传染源:外周血中带配子体。

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 流行因素: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温度和雨量) 防 治

1.防治策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蚊媒防制(灭蚊、防蚊、驱蚊) 预防服药(乙胺嘧啶) 2.治疗:

伯氨喹啉--杀灭红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 氯 喹 --- 杀灭红内期裂殖体 乙胺嘧啶--杀灭子孢子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由法国学者在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命名为刚地弓形虫。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都能感染,引起人畜共患的弓形虫病,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属机会致病原虫。 形 态

滋养体:速殖子和缓殖子。弓形或月芽形,长4~7μm,核位于虫体中央。 假包囊:由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含数个至20多个虫体(速殖子)。 包囊:有坚韧囊壁。含数个、数千个缓殖子,可不断增殖。 生活史

需要两个宿主。

1. 猫科动物:终宿主、中间宿主。 有性生殖(猫小肠上皮细胞内,肠内期)

- 39 - / 49

--终宿主

无性生殖(肠外其它组织细胞内,肠外期)--中间宿主 2.人或动物:中间宿主-无性生殖 除红细胞外的有核细胞均可寄生。 感染阶段:包囊、假包囊―动物肉 卵 囊―猫粪中

感染方式:经口----食入、饮水

母婴垂直感染

寄生部位:脑、淋巴结、心、 肝、肺、肌肉 致 病

弓形虫的侵袭作用取决于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哺乳动物、人及家畜家禽类对弓形虫都是易感中间宿主。 速殖子―主要致病阶段: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炎症、水肿。 缓殖子―慢性感染的主要阶段:压迫器官出现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先天性感染、获得性感染 1、先天性弓形虫病:

初孕妇女经胎盘血传给胎儿―流产、早产、畸胎(无脑儿、小脑畸形、小眼畸形)。

受染婴儿(90%)―脑积水、脑膜脑炎、运动障碍、视网膜脉络膜炎。伴发热、皮疹、呕吐、腹泻、黄疸、肝脾肿大、贫血、心肌炎、癫痫等。 2、获得性弓形虫病

1)淋巴结肿大:颌下和颈后淋巴结。 2)累及脑、眼部:

脑炎、脑膜脑炎、癫痫和精神异常。

视网膜脉络膜炎:视力突然下降,婴幼儿可见手抓眼症,斜视、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等,多见双侧性病变。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 3、条件致病性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确诊 1)涂片染色法:

急性期患者(羊水、脑脊液、血液、骨髓)--弓形虫滋养体 2)动物接种分离法

2、血清学试验: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流 行

呈世界性分布:10亿人感染, 多属隐性感染,抗体阳性率为25%~50%。 广泛存在于多种哺乳动物体内,家畜的感染率可达10%~50%. 流行环节:

传染源:猫及猫科动物

传播途径:经口误食;人经胎盘的垂直传播; 输血或器官移植; 节肢动物携带包囊。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胎儿和婴幼儿的易感性较成人高,肿瘤和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损患者易感。 防 治

加强监测;加强肉类食品卫生检疫制度; 教育群众不吃生或半生的肉、蛋、奶制品;

- 40 - / 49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