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汽车盘式制动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升汽车盘式制动器的总体设计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等进入制动器工作面,否则会使制动效能降低并加速磨损。

11 盘式制动器主要参数的初步确定

11.1.设计的原始数据 <1)汽车的排量为:1.6L;

<2)汽车的自重为:1250kg,载重量为500kg; <3)汽车的轴距:2511mm。

<4)发动机的最大转矩:145N.m(3800r/min>。 <5)最大功率:74kw(6000r/min>。 <6)最高车速180km/h.

11.2.确定制动衬块的工作面积A

在确定盘式制动器制动衬块的工作面积A时,根据制动衬块单位面积占有汽车的质量,一般推荐在1.6-3.5kg/用3.5kg/

.由于该车的满载总质量为1750Kg,选

,因此制动器衬块的工作面积A=1750/3.5=500

与内半径与内半径

11.3.确定摩擦衬块外半径推荐摩擦衬块的外半径

的比值不大于1.5。若此偏大大工作时衬

块的外缘与内侧圆周速度相差较多,磨损不均匀,接触面积减少,最终将导致制动力矩变化大。因此选=90.04mm,取

=90mm,则

/

=1.4,则

=128mm.

,则

=127.4mm,取

11.4.确定制动盘直径D

制动盘直径D应尽可能取大一些,这时制动盘的有效半径得到增加,可以减小制动钳的夹紧力,降低衬块的单位压力和工作温度。受轮辋直径的限制,制动盘的直径通常选择为轮辋直径的70%——79%。取制动盘直径D=256mm. 12.3制动强度和附着系数利用率

上面已给出了制动强度q和附着系数利用率的定义式,如式<6)和式<12)所示。下面再讨论一下当=

、〈

和〉

时的q和。

根据所选定的同步附着系数,可由式<8)及式<10)求得

13 / 17

<13)

<14)

进而求得

<15)

<16)

当〈

时:

=

可能得到的最大总制动力取决于前轮刚刚首先抱死的条件,即由式<6)、式<7)、式<12)和式<15)得

(17>

(18>

(19>

当〉

时:

可能得到的最大总制动力取决于后轮刚刚首先抱死的条件,即由式<6)、式<7)、式<12)和式<16)得

<20)

<21)

<22)

对于

值恒定的汽车,为使其在常遇附着系数范围内不致过低,其

14 / 17

值总是

选的小于可能遇到的最大附着系数。所以在〉总是后轮先抱死。 12.4制动器最大制动力矩

的良好路面上紧急制动时,

应合理地确定前、后轮制动器的制动力矩,以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制动效能和稳定性。

最大制动力是在汽车附着质量被完全利用的条件下获得的,这时制动力与地面作用于车轮的法向力

成正比。由式<8)可知,双轴汽车前、后车轮

制动力同时被充分利用或同时抱死时的制动力之比为

式中

————汽车质心离前、后轴的距离;

————同步附着系数; ————汽车质心高度。

通常,上式的比值:轿车约为1.3~1.6;货车约为0.5~0.7。

制动器所能产生的制动力矩,受车轮的计算力矩所限制,即

15 / 17

本团队全部是在读机械类研究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精通各

类机械设计,服务质量优秀。可全程辅导毕业设计,知识可贵,带给你的不只是一份设计,更是一种能力。联系方式:QQ712070844,请看QQ资料。

13 制动器的热容量和温升校核

应核算制动器的热容量和温升是否满足如下条件:

式中

——各制动盘的总质量;

——与各制动盘相连的受热金属件<如轮毂、轮辐、轮辋、制动钳体等)的

总质量;

——制动盘材料的比热容,对铸铁c=482J/(kg/K>,对铝合金c=880J/(kg/K>。

——与制动盘相连的受热金属的比热容; ——制动盘的温升<一次由过

);

=30km/h到完全停车的强烈制动,温升不应超

L——满载汽车制动时由动能转变为的热能,因制动过程迅速,可以认为制动产生的热能全部为前、后制动器所吸收,并按前、后轴制动力的分配比率分配给前、后制动器,即

}

式中

——满载汽车的总质量;

16 / 17

——汽车制动时的初速度;

——汽车制动器的制动力的分配系数。 取

代入数据得

参考文献

[1]王望予.汽车设计.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57~272 [2]陈家瑞.汽车构造.第4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03~329 [3]余志生.汽车理论.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9~91

[4]王成焘,姚振强,陈铭.汽车摩擦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8

[5]陈家瑞.汽车构造<上册).第四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6~37 [6]林慕义,张福生.车辆底盘构造与设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354~366

[7]张洪图.汽车构造.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09~229 [8]韩英淳.汽车制造工艺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334~360 [9]陈南.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85~189 [10]黄余平.汽车构造教案图解.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55~157 [11]过学迅,邓亚东.汽车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54~276 [12]刘惟信.汽车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85~715 [13]http://zhidao.http://m.china-audit.com//question/26623110.html?si=3,2007-05-18 [14]http://zhidao.http://m.china-audit.com//question/5106225.html?si=2,2007-03-20 [15]http://zhidao.http://m.china-audit.com//question/32957674.html?si=6,2007-08-12

17 / 1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