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的界定与分类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的界定与分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的界定与分类

作者:郭亚银 路东平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6期

内容摘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模糊修辞来塑造意境、人物性格,以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此类模糊修辞统称为语用模糊。本文结合《围城》英译本中一些典型语用模糊译例分析,尝试对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进行全面的界定,旨在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原著与译著。 关键词:语用模糊 界定 分类 《围城》 一.引言

一直以来,精确语言都倍受人们推崇。很多场合下,人们会认为应该用精确语言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元主义论者,他认为:“无论现在或将来的万物都必须要归到特定的类属中区,语言的精准性是优良写作风格的根本。”[1]但伴随着模糊逻辑的出现,人们发现模糊性是难以避免的一种特性不管是在自然语言中还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人们再也不能否认模糊性的功能了,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文学作品中缺失了模糊性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同等重要。或许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科技写作中更偏好使用精确表达,而人文学科写作中则青睐模糊表达。”[2]232 吴建新[3]认为使用模糊语言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或削弱对他人的批评,即遵循利奇的礼貌原则和格莱斯合作原则。而何自然[4]则认为语用模糊是为了使话语更合适、更得体。在查耐尔[5]的著作《模糊语言》中详细地阐述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包括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故意隐藏一部分信息、出于劝导目的、词义空白的填补、缺少具体的信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体现出权力关系或出于礼貌等十种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王宏[6]在文中概括了三种语用模糊的功能,即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体现出说话者的幽默和机智。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语用模糊在对话中是为了让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获益最大,而受损最小。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不管是由于信息源不够准确还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利用语用模糊可以让对方自己揣摩信息的质和量的可靠性,避免自己断言,以减轻自己为此将负的责任,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话语中使用语用模糊是为了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面或负面面子。而在文学作品中,是为了让文学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展现作者的文学风采、幽默和艺术境界,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例如在下面一段描写中国古典美人的文字中: 例1: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