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总结(中环123)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基坑监测总结(中环123)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8 页 共 22页

图4.7 水位管埋设示意图

在距离高铁桥墩20米左右的范围内,共计埋设水位监测孔21个。监测过程中由于监测高铁沉降需求,新增加了29个水位监测孔。埋设方法如图4.7.

4.7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在基坑西南侧东方维罗纳小区已建建建筑物墙体上布设测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共计监测4幢建筑物,每幢建筑物布设4点,共计16个监测点。

竖向位移观测点的埋设方法如图4.11所示,在建筑物转角处钻孔埋设L型监测标志,若测点处不宜钻孔,打设射钉作观测标记。

图4.8 水位管埋设截面图 图4.9 建筑物沉降测点结构

4.8坑外地表沉降监测

在基坑外围分别距离围护结构5m、15m及30m处布设地表沉降监测点,测点采用专用装置在硬化路面上钻孔,采用L600Φ16螺纹钢筋打入原状土中,孔内用砂石捣实,监测点上部加盖保护。

测监点

图4.10 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埋设截面图 4.9现场巡视

基坑底部或周围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现象或其它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观测(如涌土、隆起、陷落等),以及周边路面沉降、裂缝等现象,采取现场巡视方式观测。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9 页 共 22页

第五章 监测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5.1开挖前的现状调查及现场巡察

在施工前,先了解掌握监测对象的情况,对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现状进行调查,对现有裂缝等异常情况进行编号,量测裂缝的长度和宽度,拍照记录存档,并在施工过程中观测发展变化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巡察工作,对围护结构体系和周边环境定期巡察,并进行认真记录,现场巡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围护结构变形情况。在开挖和支护后进行该项目的目测观察,可以直观、有效的反映围护结构体变形情况,目测结果可以供建设方调整土方开挖的时间和工序。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围护结构

(1)围护桩成型质量;

(2)桩顶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 (3)围护体是否出现裂缝。 2 施工工况

(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

(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5)车辆行驶是否按照规定路线,对边坡是否存在安全威胁; 3 基坑周边环境

(1)周边道路有无裂缝出现;

(2)当出现集中降水现象时,需现场记录降水水量和降雨后地表水流向情况。 4 监测设施

(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 (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5.2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系统

平面控制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以工程的主轴线或与其相平行的边线、红线等作为工程坐标系的主轴线);

高程控制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施工水准点联测); 已知控制点成果均由施工单位统一提供,做到基础数据的统一。

作业时要遵守由高级到低级、逐级加密的控制测量原则,按基准点控制测量→工作基点测量(如有)→监测点测量的程序,注意各类点的监测、维护以及方便使用。

5.3 沉降观测

5.3.1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美国天宝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条码铟钢水准尺,测量精度0.3mm/km。

将沉降观测点和沉降基准点组成一条闭合导线,观测的3个基本步骤为:照准、读取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照准、读取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照准、读取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照准、读取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采用这种观测模式的目的是消除仪器或尺台的沉降误差及读数的印象误差对水准测量的影响。虽然DiNi03电子水准仪的水准标尺只是单一的条码标尺,并无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之分,但为了消除仪器或尺台的沉降等随时间变化的误差对水准测量的影响,在测量中我们建议采用后前前后的测量模式。返测时奇偶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时偶奇站的观测顺序相同,往测时测得每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0 页 共 22页

两个观测点之间的高差为

??,返测时测得每两个相邻观测点之间的高差为

??,则往返闭合差:Δh=

?a-

?b,将每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

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各沉降监测点的本次高程Hi(t),与前次高程Hi(t-1)进行比较,差值△c(i)即为该监测点的沉降量相对沉降量:Δc(i)=(t)-Hi(t-1), t表示观测周期数(t=1、2、3?);

沉降速率:

,T为前次观测与本次观测之间的间隔天数。

累计沉降量:Δc=?Δc(i)= (t)-H1,(t)为监测点的本次高程,H1为初始值,i表示观测点号;

沉降观测点的首次观测,应进行三次独立观测,取观测合格结果的中数作为每个观测点的初始高程。

5.3.2沉降观测技术指标

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网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一次布设成闭合环形的水准网形式,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

表5.1 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mm)

监测网 观测点测站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检测已测测段 等级 高差中误差 差 高差之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 一级 ±0.15 ≤0.3n ≤0.45n ≤0.2n 注:n为测站数。

竖向位移监测网施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表5.2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mm)

监测网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较前后视距累视线离地面基辅分划读水准仪型号 等级 (m) 差(m) 计较差(m) 高度(m) 数差(㎜) 一级 Dini03 ≤30 ≤0.7 ≤1.0 ≥0.5 0.5 注: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不受基、辅分划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等级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

(2)沉降观测点观测:沉降观测点的精度应与相应等级的竖向位移监测网观测相一致。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

(3)精密水准仪测量注意事项

①水准路线应尽量沿坡度平缓的交通道路布设;

②选择标尺分划成像清晰、稳定和气温变化小的时间观测;

③观测前二十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凉处,晴天观测要打伞,迁站时罩上仪器罩; ④视线长度、视线高不能超限,每站得前、后视距基本相等;

⑤安置脚架应使两脚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的左、右两侧,观测员绕第三脚于半米外走动;

⑥一测站水准路线上(两个水准点之间)的测站数最好是偶数,以消除一对标尺的零点差,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往、返测的前、后标尺必须交换。

⑦各测段应沿同一路线、用同类仪器与尺承进行往、返测,最好是往、返测的测站和尺承位置相同。

⑧当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稳固可靠的固定点开始重测。5.4 水平位移观测

本基坑和铁路桥墩的水平位移观测按照一级监测的等级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TOPCON GPT751全站仪,标称精度:测角1″,测距2mm+2ppm。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5.3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监测等级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0.3 1.0 3.0 10.0 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于测站点的坐标中误差。

(1)水平位移基准点: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可与沉降观测基准点共用,需要时也可另行埋设。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并进行一次布网,可以采用单导线或导线网、边角网、视准轴线等形式,当采用视准轴线时基准线上应设置检核点。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 5.4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监测网 平均边长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等级 (m) (″) (mm) 误差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11 页 共 22页

一级 200 ±1.0 ±1.0 1:200000 测斜仪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摆锤受重力作用为基础测定以摆锤为基准的弧角变化。当土体产生位

注: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相关指标,是基于相应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的要求确定。 移时,埋入土体中的测斜管随土体同步位移,测斜管的位移量即为土体的位移量。放入测斜管内的(2)水平位移观测点:水平位移观测点可与沉降观测点共用,特定的水平位移观测点应另行埋设。测量观测点任意方向位移时,可视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或方向差交会法、导线测量法等方法测定。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可以采用小角法、方向线偏移法、视准线法、经纬仪投点法等。 本基坑适用于极坐标法。

5.5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监测仪器:GN-1型数字显示测斜仪,由南京葛南实业有限公司研制,属于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本仪器是一种可精确测量沿垂直方向土层或围护结构内部水平位移的

图5.1测斜仪略图 工程测量仪器,仪器主要技术指标:轮距为500mm,总长为700mm,最小读数9("/F),测量范围为±15°,测量电缆为带钢丝芯及长度标记的聚胺脂四芯电缆。测量精度为1.0mm。

2)监测原理:将有四个相互垂直导槽的测斜管埋入的围护结构、钻孔土体中。测量时,将活动式测头放人测斜管,使测头上的导向滚轮卡在测斜管内壁的导槽中,沿槽滚动,活动式测头可连续地测定沿测斜管整个深度的水平位移变化。

测量时,将活动式测头放人测斜管,使测头上的导向滚轮卡在测斜管内壁的导槽中,沿槽滚动,活动式测头可连续地测定沿测斜管整个深度的水平位移变化,如图6.5所示:

图5.2 测斜仪布置示意图

活动测头,测出的量是各个不同分段点上测斜管的倾角变化ΔXi,而该段测管相应的位移增量Δsi为:

Δsi=Li SinΔXi (1)

式中Li为各段点之间的单位长度。

当测斜管位于坑底较浅位置时,孔底会有一定位移,需要采用测量孔口坐标,以此修正深层水平位移。当测斜管埋设的足够深时,管底可以认为是位移不动点,管口的水平位移值Δn就是各分段位移增量的总和:

3)监测方法:

a) 测斜管埋设后应在基坑开挖至少2d前测定侧向变形初始值,取至少3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b) 深层水平位移测试时:测斜仪探头应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稳定20min后,自下而上以0.5m为间隔,逐段测出需量测方向上的位移。对于测斜管方向的监测,提出在测斜管埋设时将卡

槽方向尽量对准基坑方向,初次测试时两个方向均需要采集初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监测,测斜管两个方向均需要进行监测。每个方向应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根据两个方向求出的变形数据,求出变形的矢量方向,从而得出深层水平位移情况。

c) 量测数据填入监测日报表中,进行内业整理,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

d) 测量时,先对测斜管管口进行坐标初始值测量,定期对孔口坐标进行测量,便于对测斜管位移进行修正。这样可以将测斜管管口作为不动点,反推深层水平位移情况,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土体变形情况。

5.6支撑轴力监测

变量的确定:以土方开挖前几次的稳定读数均值作为初始值。观测频率视工程情况而定。一般为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其余时间2~3天一次。

混凝土支撑轴力按下式计算: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