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64唐宋名家词 - 2016自考必过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07564唐宋名家词 - 2016自考必过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编词学论略

第一章

一、 曲子

1. 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 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

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诗馀是就词和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二、 长短句

1. 长短句可视作为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2. 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

七言的错综而已。

3. 长短句提名权交给了苏轼,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繁书》 三、 诗馀

1. 诗馀是晚于曲子和长短句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

为主,诗馀则是就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 俞彥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 况周熙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 “诗馀”的四种解释:1.以余力做余事,表示对词体价值的轻视之意。2.作诗歌的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3.作丰富的意味解。4.为诗的声音之馀,而非体制之馀。“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最迟在南宋元年间已经出现。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从音乐角度看) 四、 倚声

1. 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 2. “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词名释例

第二章词的起源

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词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依据,主张词源《诗经》。

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王灼、朱熹与胡仔持这种说法。 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 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调。 第三章词的体性 一、胡夷里巷之曲

1.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牌。 二、词为艳科

1、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女音。 三、要眇宜修

1、“要眇宜修”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要眇宜修”四字的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2、缪铖“细美幽约”。出自缪铖的《论词》,他把词的特质和词的起源结合起来,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词心词境”说: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蕙心词话》。他的词心词境说相当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合反映。词的创作就是

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南方文学的典范,词往往被称为“南词”。在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重要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占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在总共800多人中,南方占了82%,其中浙江最多,其次是江西、福建、江苏。

张炎的“清空”说:张炎的“清空”是指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写的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所以显得板滞。在张炎的理解中,清空的词一定是蕴含着骚雅的意趣的,质实的词则未必。所以清空的词澄净精纯,能传达出词人淡泊的胸襟,在风格上则是一种含蓄与自然,峭拔与流转的结合。 4、综合应用:王国维的境界说。王国维的求学“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周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朋不暗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任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难以区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质,而且,景情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的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的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是顿悟。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地表达出来,浑如天成。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第四章词的体制

任中敏《词曲通义》列词体为寻常散词、联章者、大遍、成套者、杂剧词五大类。 一、 小令、中调、长调

1、 目前,通常按每首词的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2、 明代中叶,顾从敬刻分调本《类编草堂诗余》始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编排。 二、 令、引、近、慢

1、 令、引、近、慢本为音乐上之分类。现存文献中,最早将令、引、近、慢四者并称的是王灼。

2、 宋末张炎《词源》称引、近、慢三者为“小唱”。 三、 词调与结构

1、 词调初制的时候,调名往往即是题名。就《全宋词》的使用频率来说,使用最多的词调是《浣溪沙》。 2、 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上、下两片(或称“阙”)。上片的最后一韵一般称为歇拍,下片开头的的一韵,多

称为过片、过变,如果过片的句式与上片开关句式不同,则过片也称为换头。

第五章词的风格

一、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

1、婉约的原意是指人的言说态度谦和、宛转和简约。“豪放”最初也是用来描写人物个性的,形容为人的自由自在,不拘成规。

2、以“豪放”论词,很可能源于苏轼。

3、宋末张炎虽粗分“豪放词”与“雅词”两种。 二、从风格到流派。

1、正式将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并举的是明代的张綖的《诗馀图谱》

2、清初王士祯易张綖之“体”为“派”,依据词风的不同,百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

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

李隆基 《好时光》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1、李隆基自度曲。主题是劝女及时嫁夫。表现女性之美的艺术手法。2、上阕描写女子的美艳过人。先写发髻,宝髻二字透露出来的是精致与讲究,偏宜宫样是侧写其气质不凡。接下来写脸部,视觉上的脸嫩、眉长与嗅觉上的体香,衬托出一个青春可人的女性形象。 李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悉。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萧声咽)两首最为著名,被宋代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2、大约十里为一长亭,五里为一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3、《忆秦娥》(萧声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末二句痛极而返,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把秦娥一人一时之所感,骤然扩展到千秋万世众人之命运。王国维评此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张志和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仅存《渔歌子》五首。2、《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中的渔父,实是遁迹江湖的作者自况。3、张志和《渔父》词当时曾传入日本,遂开日本国填词风气之先。描绘了一幅春江垂钓图,寄予了自己的隐逸之怀。 刘禹锡 《忆江南》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从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1、忆江南(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这是文学史上倚声填词的最早记录,与诗友白居易酬唱之作。以拟人手法,说匆匆欲归的春天向爱春惜春之人殷勤致意,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

白居易 《忆江南》(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白居易青年时曾漫游江南,其后又在苏、杭等地任职,故晚年对苏、杭风情别具情愫。此三首词时作者闲居洛阳。《忆江南》三首是一组专咏江南的词,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含苏、杭,以“江南好”三字总绾三章,第一首以强烈的色彩对比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旖旎春色。第二、第三首分别选择了杭州的寻桂、看潮和苏州的饮酒、观舞为描写对象,各有侧重地展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画面,并以感叹作结,表露其身在洛阳、神驰江南的无限深情。2、艺术特色:三章之间,首尾各具,互有照应,脉络贯通,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温庭筠★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源祁人。是晚唐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为花间词派之鼻祖。深美闳(hóng)约。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乡罗襦,双双金鹧鸪。

1、张惠言、谭献等将此词认为是“感士不遇”之作,张惠言更直言此词“照花”四句有“《离骚》‘初服’之意。”2、艺术特点:此词艺术上在温庭筠的作品中也有代表性,“小山”、“鬓云”等多感性印象,语言富丽精致,词风香软,而且章法极密,层次极清,以一线贯串,但中间暗寓转折。

《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1、名句:“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两句的写景特色:写的是江上晨景;境界开阔,合天地于一体;动静结合,柳的安静与雁的高飞形成对比;景象朦胧,以烟月构成总体背景。

《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1、《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写景特色:对环境和心情的直接渲染,极写女子孤苦、道琼斯的心境,笔法或古或今,意象浑厚而不失跳跃之致。陈廷焯评道:“此种词,第自写性情,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更漏子》(玉炉香)宋代胡仔、近人李冰若均视此词为温词之冠。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1、主题:其一认为此词描写困居华屋的女子凌晨梦醒后的惆怅,可以归入闺怨词一类;其二认为此词是“思君”,是“托于弃妇,以自写哀怨。”2、此词写法颇有特点:上下阕俱用对比手法。

《梦江南》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