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课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看见课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看见》电视节目分析

2013级新闻采编与制作

第五组

组长:郭俊

组员:王跃婷、尹婷婷、符朝贝、王友惠、温纳馨

目录

选题意义??????????????? 2

《看见》栏目分析???????????3-8

《看见》栏目的叙事风格分析?????? 9-10

《看见》栏目的人文关怀分析?????? 11-14

会议纪要 ???????????????? 15

试讲?????????????????? 16

心得体会 ???????????????17-19

1

选题意义

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首句:“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来形容今日中国同样不失贴切。中国经济像火箭般腾飞之后,道德规范和文化建设却如步行般滞后,这一根本原因导致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对峙被更多地激化。贫富差距的扩大,不公平的生活待遇,群体道德约束的缺失,加剧了整个时代的迷茫。让人堪忧的是,当今的媒体也陷入了困境中。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打开电视机不是唱歌节目就是相亲节目,虽说是句玩笑话,却也折射出当下媒体责任感的普遍缺乏。好的媒体应该是顺应时代,引导舆论,规范道德建设,代替民众发出真实的声音。但是这种真实的迷茫和困惑,在今天这样一个过度娱乐的媒介环境里,是被忽略掉的声音。

精英人物也好,普通百姓也好,边缘人物也罢这个社会需要倾听的不是被模式的表面符合。精英人物就大谈成功经验,普通百姓就是生活幸福,边缘人物则常常连说话的平台都难寻。媒体环境一片和谐,这样看似有利于社会稳定,实则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就像锅中沸腾的水,水要烧开就必须把锅盖揭起来,沸腾的热气才能得到排解和抒发。否则越压抑,最坏可能导致锅被烧裂的恶果。

2010年《看见》栏目开播,采访对象有名人,但更多的是挣扎在生活里的普通人,甚至不被大众舆论接受的边缘人和反面人。《看见》从媒介掌握话语权的高台上走下来,走进到生活中,试图去了解和刻画生动的真实生活、看见新闻事件背后的人,真正地去发出普通人的声音。《看见》的节目带有明显的电视纪录片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看见》对真实的追求。实际上却蕴含着当今社会的真实风貌。矛盾和问题、进步和发展就蕴含在这一个个故事背后。《看见》开始了对这个命题新的探索,这并不是一条讨喜和容易的道路。我们期盼这个新的栏目能够越办越好、越走越远。研究《看见》的节目案例,剖析其从低调开播到大受欢迎的成因和轨迹,具有典型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2

《看见》栏目概述

1、《看见》栏目发展历程

2010年12月6日,一栏名为《看见》的全新专题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播出,该栏目以“为一个清晰的世界努力”为口号,讲述并记录新闻中的任何事。

《看见》带有明显的电视新闻纪录片叙事风格。坚持通过纪实影像和当事人采访的形式 报道事实,关注并体现时代变革中的社会热点事件。

栏目每日午间播出,从开播之初的节目来看,在起步阶段,栏目所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甚至可以说是杂乱。以开播第一个月的节目为例:

节目名称 《堕落的亲情》 《孩子别哭》 《七年等一拆》 《致命的校车》 《失控的青春》 《毒枭归案》 《我要当明星》 《当生命进入读秒》 《血色高跟鞋》 节目内容 外孙坠楼导致两个家庭的纷争 父亲家庭暴力虐待儿童事件 北京最牛钉子户背后的故事 幼儿园校车管理疏忽导致女童死亡 抓获青少年抢劫犯罪团伙的记录 缉拿毒枭的全程记录 河南搬运工通过选秀节目当“舞神” 飞机故障飞行员与死神赛跑的故事 网络虐兔事件相关人士采访 不难看出,在早期日播版的节目中,采访对象和新闻内容并没有特定的范围和方向。

在中央电视台的官网中,《看见》是这样自我定位的:“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观察交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期待和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端详相似,审视自我。”显然,在起步阶段栏目并没有做到自身期望的高度。早期栏目风格的游移不定直接导致了节目质量的良莠不齐。

从整体上来看,虽说栏目发展初期有缺憾之处,但是也不乏经典作品。例如,(古浪·一个冬天的童话》(2011年1月20/12日)、《旅程·从古浪到北戴河》(2011年3月28/29日)是以纪录片的手法对一百多位不被关注的尘肺病人进行的追踪报道, 这几期节目以公正、客观、理性的态度记录并讲述了了事件的起

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