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从生活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从生活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张军

(浙江金华市罗店镇中心小学,浙江 金华 321061)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要想摆脱目前的学生学习脱离生活实际的现实,就要通过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回归生活,使课堂生活化,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课堂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4)04-0080-02 据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较强,但数学意识较弱,动手能力低,数学创造能力弱,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神秘难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生活进入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一、创设情境,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即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轻松,学得主动、深刻。

二、再现生活,进行思维实践

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比如,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设计这样一个练习,请小朋友写写“我的家”:我()岁;爸爸()岁;我家()口人。我掉了()颗牙。这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回忆,同时轻松地理解了10以内的数。

再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设计两人相对行走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生活场景,在学生的行走过程剖析中,让学生认识“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以及什么是“相遇”等关键词语的意思,唤起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将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在过程剖析中,学生只要认真观察,隐含其中的“时间相等”、“路程相等”等等量关系是不难被发现的。

现行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但还有大部分内容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生活建立

联系。如教学“千米的认识”,1千米=1000米,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学生常常出现“电线杆1千米”的笑话来。让学生去理解 1千米这一长度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应返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操场跑道为200米,课前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跑5圈,每人必须跑完全程。课上让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再来揭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此时“千米”在他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因为这“千米”是他用自己的双脚跑出来的。再如,可以通过切剖实物的方法(用刀切土豆)帮助学生理解“面、棱、顶点”,组织学生去切,一刀下去后用手摸摸以感知“面”;紧接着切第二刀,用手摸摸两个面相交的 边,感知“棱”;再切第三刀,用手摸摸三条棱相交的点,感知“顶点”,使长方体、正方体的三个要素得以强化认识。

三、返回生活,实现生活化的再扩展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叙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广泛交流,积极设计应用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课本“围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其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作业练习型拓展和活动实践拓展等。

1.作业练习型拓展。作业练习除了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作用外,还应发挥它的桥梁功能。通过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生活。如在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问题”:小红去春游准备了 20元钱,商店里面包每只 1元、可乐罐 2元、苹果每千克 4元。你能帮她一下,小红可以买什么?可以买多少?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能体现自我价值,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很高。课上有这样一段交流:学生甲:把20元钱要全部用完,多余的分给其他同学;学生乙:只买两个面包,可以自己准备水壶;学生丙:不买苹果,野外吃苹果不方便......可见人人都是设计者,人人都是成功者,人人都是生活的主人。再如设计这样的练习:学校有一块方形花圃,计划用花圃的 1/2种花,1/2种草,你认为怎样安排比较美观?这些问题人人都有解决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能展现出美丽的生活憧憬,很想立即行动起来。透过学生获得成功的笑容,我们能看到:学生不是厌倦数学,而是厌倦脱离生活的数学,厌倦忽视数学价值的数学教学。

2.活动实践型拓展。能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活动方式很多,有调查型的,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到图书室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和发展史,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咨询型的,如“认识人民币”的导学设计;同学们,认识钱吗?利用课后时间去咨询一下,比比谁对钱的知识了解最多。学生有的向父母请教,有的阅读课本,有的甚至到银行去咨询专业知识。这些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认知的结构上得以拓展。还有实践型的,如教学生“认识元、角、分”时,可以设计实践活动“今天我当家”。学完“千克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找千克”的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逛商场、去菜场寻找重约 1千克的东西。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