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章 工程建设目标与任务

2.1 建设目标

二期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中央报汛站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重点工程的工情信息采集体系,增强重点工程的监视能力;初步建成覆盖全国地县的旱情信息采集体系;提高防汛抗旱移动应急指挥能力;扩展重要江河预报断面方案和调度区域,增强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和优化调度方案,强化旱情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整合资源,扩展和提高异地会商能力;提高信息的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科学、高效、安全的国家级防洪抗旱决策支撑体系。

具体目标:

1、进一步实施中央报汛站的更新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央报汛站的雨量和水位观测的自动采集,提高观测精度,实现全部中央报汛站的实时水情信息在20分钟内上报到国家防办。

2、完成全国范围内工情分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机构和水利部的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加强移动险情采集能力,加强重点工程的监视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工情信息采集体系。

3、完成建设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扩大墒情监测站(点)的建设范围,初步建成旱情信息采集体系。

16

4、扩充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带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连接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级的水利信息网络。

5、建设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提高移动应急指挥能力。

6、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建设,重视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扩大数据汇集平台的实施和应用范围;扩展应用支撑平台的功能,强化应用支撑平台的作用。

7、补充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增强系统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8、组织实施安全系统建设。

9、实施资源整合,完善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2.2 建设原则

二期工程建设在继承一期工程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将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与先进性结合

在二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中,要认真研究分析防汛抗旱的业务需求,重点加强信息采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要利用成熟实用的先进技术解决好工情、旱情信息采集问题,初步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工情、旱情信息采集体系,将实用的预报和调度模型与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进一步

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确保建设的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

2、成果继承与补充完善

17

二期工程建设要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期工程的建设效益,遵循一期工程“两台一库”的体系结构,继承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数据库的信息资源,补充完善数据汇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与综合数据库。增加洪水预报断面,增加防洪调度的区域,提高预报的精度,提升洪水调度的技术水平。

3、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

二期工程建设要高度重视各种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一期工程建设的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与存储、数据库、数据汇集与应用支撑平台、综合数据库、业务应用系统等各种资源,尽量减少设备的重购和开发的重复。加强系统集成,有效地将一期工程建设成果和二期工程建设集成为一体,发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整体作用。

4、投资分摊与任务分担

二期工程的建设内容涉及水利部、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在水利部和地方分别实施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的建设内容由国家投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内容中为水利部、流域机构提供支撑和服务的部分由国家和省共同按比例投资,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提供支撑和服务的部分由各省投资。

2.3 建设任务

18

2.3.1 信息采集系统

1、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完成覆盖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7个水情分中心和相应933个中央报汛站的采集设备、报汛站与水情分中心的信息传输通信信道、以及水情分中心的信息管理和接入骨干网的网络设施建设。

2、工情信息采集系统

完成覆盖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1个工情分中心建设及相应的移动采集系统建设。具体建设内容为:381个工情分中心;以分中心为基本单位配备险情移动采集设备,对7个流域机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情分中心配置2套,其他单位工情分中心配置1套,所有移动采集要实现与工情分中心的信息传输;实施工情分中心的应用系统建设和接入骨干网的网络设施建设。

3、旱情信息采集系统

建设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59个县(区)级和322个地市级旱情信息统计报表系统。建设覆盖全国2259县(区)的墒情采集系统。

在全国的每个水情分中心配备一套墒情采集标定设备;在全国的2259个县(区),每县配置1套移动墒情监测设备,每一套移动墒情监测设备动态监测5个墒情监测点;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和华北)的1154个县(区)的1154个固定墒情监测站建设。墒情监测信息报送流程遵循各单位的水情信息传输流程。市、县级单位可通过网络共享旱情信息。

19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