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文言文简答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3年中考文言文简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7.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他有自知之明,不盲目听信他人的赞美,也不因他人的褒奖而沾沾自喜,有自省精神,能正确看待自己。

8.概括第二段内容: 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9.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这样的劝说方式有什么好处?

他并没有直接给齐王提意见,而是以切身经历设喻,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由己及君,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及深,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巧妙而委婉地劝齐王纳谏。

这种以切身经历设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语言委婉含蓄,既易于接受,又有极强的说服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0.邹忌对齐王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当我们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也应该像邹忌那样采取委婉劝说的方式,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使“逆耳的忠言”变成“顺耳的忠言”利于行。 11.邹忌为什么要讽谏齐王?

他希望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强大。(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曾给刘禅提过这个建议)

12.第三段包含的成语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门庭若市 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说明来进谏的人很多,也说明齐王的弊端很多。 13.邹忌讽谏齐王成功了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成功了。从两方面:一是国内没有可以进谏的了;二是国外各国都来朝见齐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文中齐王说“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王什么态度?

同意,赞赏,赞同高兴的态度。 15.齐王是怎样做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他积极鼓励大臣、官吏、百姓进谏,广开言路,施行了开明的政治。 具体做法是: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6. 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广开言路,二是修明政治。

17.文章结尾一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国家才能强盛起来。 18.齐王是怎样一个人?

很明智,善于纳谏,并采取响应措施予以鼓励;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乐于听取别人的劝说,有作为政治家的风度和胸襟。

17

6 愚公移山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2)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4)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词语。

方: 仞: 且: 惩: 塞: 迂: 室: 汝: 险: 指: 杂然: 许: 曾: 献疑: 损: 丘 且(2): 焉: 置: 诸 荷: 箕畚: 孀妻: 遗男:

始: 龀: 易: 节: 始: 反: 如??何: 叟: 甚矣: 惠: 长息: 彻: 穷匮: 苦: 亡: 操: 已: 告: 负: 厝: 陇断: 陇: 断: 2.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2)焉置土石?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甚矣,汝之不惠。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8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9)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0)河曲智叟亡以应。

(1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分别概括第二、三段的内容。

(1)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2)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4、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的评点,这评点是针对文中哪一句话说的? 河曲智叟亡以应。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说明了什么? 运土石的路途遥远和工作的艰苦。

6、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他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臵土石”。 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的智非真智。 7、你认为在愚公的精神都包含着哪些内容? 愚公精神包含着改造大自然的气魄和毅力,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勇气和坚持不懈顽强奋斗的精神。

8、文中所写到的“京城氏”家的“孀妻”和“遗男”有什么目的? 用事实证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9、从文中看,愚公的妻子与智叟两个人在对待移山问题上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愚公的妻子支持移山的,他献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考虑得更周全;而智叟是反对移山的,他是对移山进行阻止,批判和嘲讽的。

10、从愚公驳斥智叟的话里你悟到了什么?

(1)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不惧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3)有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11、 第一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臵,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1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1)两座山非常高大。(2)年老力衰,人员少。(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 1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文中运用什么写法? (1)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2)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更有说服力。 (3)孩子阅历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这种“愚”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对比衬托的写法。

14、写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侧面写了移山之艰。

19

16、文章开头写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高山,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烘托,移山的艰难和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17、. 愚公认为山可以被移走的理由是什么?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8、智叟阻止移山的原因是什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9、第三段文字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表现了愚公与智叟怎样的思想性格? (1)语言描写。(2)愚公有远大的抱负,而智叟则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20、联系全文谈一谈,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1)不同,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他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臵土石”; 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 (2)两个人物都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1、本文用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于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2、愚公是从哪些方面反驳智叟的?从思想上批驳智叟的顽固;从认识上批驳智叟的见识短浅。 23.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4.本文用神话结尾,是否是在宣传迷信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本质的差别。 25.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26.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1)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2)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7.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1)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2)在今天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