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穴释义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任督穴释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针灸穴名解(任督)

高式国著

穴位系于经络,经络出自经筋。经筋犹山脉,经络犹河川,穴位则沿河两岸之城镇耳。故欲言穴位、先言经络,欲言经络,先言经筋。人体则犹不规律之地球也。 人对经穴之认识,当由养生静坐体会经络动静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又复察其流注敛散,而知其性能。其中妙义,俱由自觉而知。其命名也,或因共在处.或取其事功,或喻之以物象,等等不一。用二三字义,标明其体用性能,而定其名称,此非信口偶然者也。若云必表而出之,虽圣人有所不能。

经筋及经络

人体机构,极属唯物。经筋确有形质可考,在《灵枢经》中早有记载,近代医书生理解剖言之更详。经络虽无形质可见,而确有实在作用。即老子所云:“无之以为用”也。

按当时老子以目之所见者为有,其所不见者为无。尚不知大气中更有好多元素。 愚窃度之,经络产自经筋,由两条经筋夹成一条经络,犹两山夹成一谷,两岸夹成一川也。在解剖上只能提出经筋,而两条经筋夹隙间之经络,则提之不出。譬如房屋墙壁有裂缝,外可入风,内可通气,内外交通,作用显然,人尽知之,人尽见之。若将此房拆毁,则砖石若干,土木若干,俱有形质可考,而在未拆房以前,有目共睹之墙缝则解剖不出。经络之于人身,即犹是也。不见针灸医疗,循经取穴,均在两筋夹隙中间乎。

问刺之有痛有麻感觉不同者何也?曰:此犹盖房时先设铁筋木板为之结构,刺中铁筋则金声,刺中木板则木声,刺中土坯则无声也。故曰欲知经络先识经筋。从来一般中医急于救疗,故研究经络者多,讲求经筋者少。致使针灸学者,对于经络学说信其当然,而不究其所以然也。

愚又常观生理学胚胎初形,形如圆珠,逐渐成长,状如蝌蚪,即头部与脊柱先成形也。因思经络十四,应以头脊为始。又考针灸学术,我国开创最早,相沿多年,均以手太阴为诸经之首,近又有拟以手少阴为诸经之首者,愚均以为未洽。故逞主观浅见,拟以督脉为首经,任脉次之。犹先定乾坤两卦,为大体阴阳,其他太少明厥之六经,则犹震巽坎离艮兑六子卦也。此等学说,《医易通论》言之最详,故不赘述。

高式国著

督脉

人身经脉十四,要以任督两脉为主,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作循行也。又以督脉在人背部正中,故古人曰督者中也。二脉居中而立,如衣之背幅有骑缝也。如行军,以元帅为主,督理全军总部,故元帅又名都督。《奇经考》云:“督脉为阳脉之总纲”,故愚以督脉为十四经之首,而以长强穴为全身诸穴之首。 长强

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再作由旬,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回,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不然,行程万里,终有尽时,力举千钧,终有倦时,总归有限,何长强之有?由此观之,古人之于人身穴位,命名取意,岂信口偶然者哉。愿我同道,俛体古人创名深意,加以审思,行于实用,施之临床,不无补益。同道张绘五曾云彼刺此穴治愈经闭多年者。即促使循环助其健运之力也。兹再扩而言之,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行运之中。无论寐寤,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即关尹子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

吾人经常处此长强二者之中,又经常行此长强之事,而毫不自觉。即中庸之道难知难能者也。 腰俞

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变。输者,通达传送也。《素问◎骨空论》谓“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线循行之初步。由长强上行越过尾闾,透出荐骨之下,其处为全腰之俞。试将腰部扭转,本穴如户下枢轴(腰背督脉诸穴,皆具枢动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论,本穴能疏解腰部郁滞之气,故名“腰俞”。 凡腰疾之转运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滞委楚之症,则非所宜,当求其罹病之本也。

本穴又与肾经构通,腰部有疾,多求之于肾,故俗称内肾为“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户”。本穴功能治阳萎有效,是其有关于肾之明证也。

养生家盘膝运腰时,以本穴为全腰抵础,左右前后反复盘旋,可使两肾生热,借添命门之火。 阳关

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阳关穴位横通大肠俞,由大肠俞连及足太阳其他各俞、以通脏腑。由于此项功能,足可证明本穴与大肠俞二者之间定有横络,以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之隘道,故名“阳关”。 中医病理,大肠有燥粪,则涉及头昏,有如癫狂状者,名曰脏燥。即大肠邪热由大肠俞横传阳关,循督上脑也。不然,大肠为贮粪之器,与脑何关?在治疗上刺此穴可愈此症,是明证也。 命门

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此就内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观之,本穴两旁平于肾俞,本穴居其中间,亦犹内景命门居于两肾脏之间也,故称本穴为“命门”。以其横通足少阴之经,故本穴又为本经构通肾脏之门户。

问足少阴经行于腹部,督脉何以得通?现今针灸图书较早年倍加精详,何以不曾提及?曰:《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合并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观此段经文,可知督脉由本穴通少阴之经,又由肾俞穴透入内脏,分属两肾。但与阳关之通大肠,略同而小异。阳关先通大肠俞,经由足太阳经分布内外。本穴之通肾脏,乃由肾俞穴传导,随足少阴经而入。因足少阴经自涌泉上行至阴谷穴处,横交委中,合并足太阳经线,而行于足太阳经之里层,两经一表一里,叠并上通,抵肾俞穴处,得与督脉横通交会,故内经于督脉有“贯脊属肾”之文。足太阳之经,由肾俞穴处与少阴经分道径自上通。而足少阴之经由肾俞处独行入内,属肾络膀胱矣。《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乃是另一命门,非本穴也。乃指两目之间而言。养生家称两眉两目之间,几约方寸之地,称为寸田。《灵枢经》所谓“突于畜门”者,或即指此。(突,原文作“究”,应作突。)按畜字,从玄,从田。田,即寸田之处。畜门,去田则为玄门,即暗示寸田处,乃“玄牝之门”也。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研究针灸当与调气导引诸书互参,俾求增益疗效。 悬枢

悬为托空不着之处,枢为致动之机。本穴治腰脊强直不得屈伸等症,故名之以枢。人当仰卧之时,腰脊处约有数寸悬空,可以探手通过。本穴适当此处之上端,两条膂脊之间,故名之以悬,而曰“悬枢”。小儿仰卧,悬空最显,老弱疲乏者悬空较微。 脊中

本穴当背部十一推之下,为脊推全数之折中,故名“脊中”。主治腰脊强直,不得俯仰,与“悬枢”功用略同。《铜人》禁灸,灸之令人伛偻。因其处肌肤薄浅,易于深灼也。髓灼则偻矣。 中枢

本穴在第十一椎之上,亦属脊骨中部枢要处。古书多不记载,后人增之。与脊中、悬枢名义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子及悬枢之“枢”字,而名之为“中枢”也。 筋缩

本穴旁平肝俞。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穴治瘈瘲、脊强、天吊诸般抽搐筋挛之症,因名“筋缩”。又以本穴正当背部大方肌之下角,逐渐狭缩之下,亦‘筋缩”命名之一义也。凡治筋缩之症,可以取此。 至阳

至者达也,又极也。如四时节令,夏至为夏之至极,冬至为冬之至极。人身以背为阳,而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阳,即阳之至也,故名“至阳”。又可意为督脉之气上行至此,乃由阳中之阴达于阳中之阳,即背部阴阳交关处也。凡属寒热交争症,多先取此穴,以扶正气之阳,而却病邪之阴,俾收汗出而解之效。譬如阴阳交争之际,势均力敌,各不相下,而阳方突得生气增热之助,犹生力军突来增援,则阳之为胜,必可知也。故虐疾多取此。因本穴旁平膈俞,则知其内应膈肌也。 灵台

古代国君有灵台之设,为君主宣德布政之地。即中医学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穴内应神志。《庄子◎桑庚楚篇》注文:“灵台者,心也”。凡属有关神志之病,可以取此。俾以加强感通之力,而调性灵之能,故喻本穴为“灵台”。《针灸大成》云:“禁针,可以多灸”。治气喘不得卧者。火到便愈,盖以兴奋其阳也。但虚人或多寒湿及精神不振者,宜之。不然,助热阳亢矣。故医之于病,先须辨证。 神道

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直达。又以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因名“神道”。其治症,与灵台略同。顾名思义,知其功用专在神机,而非用于气化形质之为病者也。《针灸大成》禁针。 身柱

本穴承神道之气,循督上升,正而且直,故名“身柱”。观本穴所治,因脑力不足而眩晕,因中气不足而喘息,因心神衰弱而癫痫,因大气下陷而脱肛,均属正气先虚,则督经之气升举无力,以致产生腰脊肩背诸病。宜取本穴以兴奋之,使督气得充,正立直行,功同抵柱,诸症可愈矣。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