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考试重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儿科学考试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惊后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的其他症状,一次病程中仅发生1~2次惊厥,既往多有高热惊厥史,粪便检查正常。

2.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份发生),其高热、惊厥、意识障碍与本病相似,脑膜刺激征可阳性,脑脊液检查多有改变,粪便检查正常。

3.肠炎、结肠炎由其他细菌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葡萄球菌、嗜盐菌等感染所致肠炎亦多见于婴、幼儿阶段,夏秋季发病率高,都是以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大便亦可为脓血便,中毒症状严重时亦会发生休克。除依据其临床特征鉴别外,主要依据致病菌培养结果确诊。 (四)治疗

1.降温止惊。首选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采取药物降温。惊厥严重患儿可以考虑给予安定。

2.抗休克治疗,扩容、纠酸。必要时给予激素。

3.脑水肿和呼吸衰竭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首选20% 甘露醇,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严重病例可短期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如有早期呼吸衰竭表现者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4.抗菌治疗 选用敏感强力广谱抗菌药物。 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应对症处理。

第一节 结核病概述

1.概念: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2.病因:分枝杆菌属,具抗酸性,为需氧菌,革兰染色阳性。4型: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人型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呼吸道为主要传染途径。 3.结核菌素试验

提一个问题:阳性就代表活动性结核?阴性就代表无感染?

理解: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做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

用什么: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1:2000稀释液0.1mlPPD(每0.1ml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

怎么用:皮内注射,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接处 (上臂三角肌外侧皮内注射) 怎么看:记三个数,由硬结直径5mm、10mm、20mm分为若干区间:阴性、阳性、中度阳性、强阳性。

结果分析(临床意义):

(1)阳性反应:①曾接种过卡介苗;②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需理解);③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小儿或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愈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愈大;④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⑤由阴性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从原来小于10mm增至大于10mm,且增加的幅度大于6mm时,表示新近有结核感染。

(2)阴性反应见于:①未感染过结核;②结核迟发型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内);③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如部分危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如麻疹、风疹、水痘、百日咳等;体质极度衰弱者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重度水肿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原发或继发免疫缺陷病等;④技术误差或所用结核菌素已失效。

第二节 原发型肺结核

包括原发综合征(哑铃 )及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1.临床表现

(1)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纳差、疲乏、盗汗

(2)特殊表现:胸内淋巴结肿大。部分小儿出现眼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者,

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性较大。

(3)查体发现(儿科学不做重点要求)

2.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正侧位胸片)、结核菌素试验。 原发综合征:典型哑铃状双极影,目前临床上少见。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肺门淋巴结肿大):炎症型、结节型、微小型 3.治疗

杀菌药物:INH、RFP、SM(链霉素)、PZA(吡嗪酰胺) 抑菌药物:EMB(乙胺丁醇)、ETH(乙硫异烟胺)

标准疗法:无症状原发型肺结核,INH+RFP(+)EMB,一般疗程9~12个月。 两阶段疗法:活动性原发性肺结核、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结脑等。

掌握短程疗法:2(S或E)HR(Z)(强化治疗阶段)/4HR(巩固治疗阶段),少了Z,疗程延长至9个月。

第三节 结核性脑膜炎

小儿结核病最严重的类型。多发生于初染结核3~6个月内。 1.临床表现

早中晚三期(前驱期、脑膜刺激期、昏迷期)

(1)早期主要是结核的一般表现,年长儿有主诉。

(2)中期主要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均可有。

(3)晚期惊厥频繁发作(机制不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终末表现),极度消瘦,常常发生脑疝。

2.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病史 结核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既往结核病史。

(2)临床表现

(3)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静置12~24小时后有薄膜形成,涂片检查白细胞多在(50~500)×10/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核菌检出率较高。急性进展期、脑膜新病灶或结核瘤破溃时,白细胞可>1000×106/L,其中1/3病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量和氯化物均下降为结脑的典型改变(糖:2.8(儿童下限)~5(婴儿上限)mmol/L;氯化物:110(婴儿下限)~127(儿童上限)mmol/L),蛋白量增多,一般多在1.0~3.0g/L。脑脊液查到结核菌是诊断结脑可靠的依据。 (4)X线检查 (5)CT检查 3.治疗

原则:抗结核、降低颅内压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做好眼睛、口腔、皮肤的清洁维护;对昏迷患者可予鼻饲或全静脉营养

(2)抗结核治疗

6

两阶段疗法:

主要掌握短程疗法:3HRZS/6HR (3)降低颅内压

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脑疝时加量。

利尿剂:脱水起效后开始用,之后停脱水剂。

(4)侧脑室穿刺引流

(5)腰椎穿刺减压及鞘内注药(万不得已的办法) (6)脑外科治疗: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 (7)糖皮质激素:早期使用,泼尼松

(8)对症治疗:稀释性低钠血症(水出不去)、脑性失盐综合征(醛固酮调节中枢失灵)、低钾血症。治疗惊厥。

第一节 解剖生理特点

考试大纲: (1)解剖特点 (2)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1)吸吮功能良好,粘膜薄而干燥(唾液分泌少),易损伤感染。 (2)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溢奶。

(3)肠管细长、结肠带不明显、固定差——容易肠扭转套叠。

二、生理特点

(1) 肠粘膜屏障功能差。

(2)幼婴因胰腺酶活性低、胆汁分泌少,对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都不完善。酶类出现的顺序为最先是胰蛋白酶,而后是糜蛋白酶、羟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3)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开始出现细菌。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比例几乎相等。

第二节 小儿腹泻病

考试大纲: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5)液体疗法(小儿体液特点及其平衡失调、常用溶液配制、液体疗法基本实施方法)

考点明细:

充分理解小儿腹泻病的概念 重要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

各种常见类型肠炎的鉴别要点 小儿腹泻的补液治疗

一、概念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与成人腹泻是不同的。

二、病因

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不成熟。

2)营养需求大,消化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低、排空快;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初乳中)均较低。 4)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抗生素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4)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等)、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上述某些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其次有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等。

2)细菌感染 :致腹泻大肠杆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空肠弯曲菌 等。 3)真菌 4)寄生虫

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2)气候因素

腹泻的临床分期(了解)

急性腹泻(小于2周)、迁延性腹泻(2周~2个月)、慢性腹泻(超过2个月)

三、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的临床表现:症状可轻可重,没有特异性。轻症往往由于饮食或肠外感染引起,重症常常由于肠内感染导致,中毒症状明显,常伴有脱水、严重的胃肠道表现和电解质紊乱表现。

(1)重点看重症腹泻的特殊表现:

1)胃肠道症状明显——上吐下泻,频繁,甚至于有消化道出血。 2)脱水:常发生等渗或低渗性缺水。

3)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低钾血症、低钙低镁血症。 (2)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重点)

1)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症状轻,大便蛋花汤样,量多,次数多,水分多。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2)大肠杆菌肠炎: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起病相对较缓,大便臭。

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临床表现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相似。)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起病急,腹泻重(更频繁),大便黏冻带脓血。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以腹痛为初期表现,然后再出现腹泻 ,也有血便。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